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分层测评含答案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5779426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7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分层测评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分层测评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分层测评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分层测评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同步分层测评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第 7 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 某市中小学校已普遍开设经典诵读课, 经典诵读已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的重要 方式。“始春秋, 终战国 , 五霸强 , 七雄出。” ( 三字经) 其中的“七雄”是指( ) A.齐、楚、秦、燕、赵、魏、韩 B.楚、秦、赵、宋、魏、齐、韩 C.晋、楚、齐、韩、赵、燕、魏 D.吴、魏、燕、赵、楚、秦、韩 2.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 , “战国”因战争众多, 交战激烈而得名。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 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牧野之战 A.B.C.D. 3.公元前361 年,秦孝公即位。由于国力不强, 秦国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 秦孝公痛感脸面尽丢。为 此,

2、 秦孝公 ( ) A.实行分封制B.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C.推进大一统D.推行汉化政策 4.下图是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该文物是商鞅变法推行哪一措施的历史见证( ) A.鼓励生产B.加强刑罚 C.统一度量衡D.推行县制 5.右图是战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的雕像, 他是 ( ) A.大禹B.管仲 C.商鞅D.李冰 6.阅读下列材料: 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 内务耕稼 , 外劝战死之赏罚, 孝公善之。甘龙、杜挚等弗然, 相与争之。卒用鞅 法。 史记秦本纪 请回答 : (1) 秦孝公“卒用鞅法”的目的是什么? 2 (2) “甘龙、杜挚等弗然, 相与争之”反映了什么问题? (3) “鞅法”产生了怎

3、样的结果? 1.右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 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 ) 2.牛牛一家人是生活在战国时期的农民,下列是关于他们家农业生产情况的描述, 这些描述( ) 他父亲牵着牛耕地去了他家里又买了一些铁农具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使他家粮食打得 更多了都江堰修好后他家灌溉田地更方便了 A.可能全部是事实 B.只有符合当时情况 C.在当时不可能出现 D.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3.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 A.促进生产力发展B.实现富国强兵 C.缓和社会矛盾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 4.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

4、影响, 这些影响包括 ( ) 强化了周王朝的统治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促进了土地的私有化引发了改革变法的时代浪潮 A.B. C.D. 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下列哪几种人有奖励( ) 书读得好的人农业生产搞得好的人仗打得好的人生意做得好的人 A.B. C.D. 6. 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商鞅变法的措施中, 对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的 3 是( ) A.鼓励耕织B.承认土地私有 C.废除旧贵族特权D.建立县制 7.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 “以前是贵族任战士, 现在是战士 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 ) A.加强刑罚B.奖励生产 C.推行县制

5、D.奖励军功 8.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变法。下列有关商鞅变法的说法, 正确的是 ( ) 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奖励军功, 按功授爵”是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改革措 施体现了法家思想商鞅被杀说明改革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A.B. C.D.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 取消宗室的特权, 按军功的大小重新规定官爵的等级和 待遇。下级士兵在战争中勇敢杀敌的, 也可以得到官爵。 材料二在法律上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自由买卖。凡是劳动好, 生产粮食和织布多的人免除徭役和 赋税。 材料三对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人, 连同其家属罚作奴婢。 材料四全国设 3

6、1 个县 , 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 同时进行户口编制。 请回答 : (1) 这些变法措施开始实施于哪一年?是由谁主持实施的? (2) 变法前后 , 国家的统治阶级和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3) 这次变法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10.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放水节是都江堰一年春耕的开始, 也是都江堰一年黄金旅游季的开始。2006 年, 放水节被列 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悉,放水节距今已有1 000多年的历史。古时,每到冬季 ,人们 4 便用杩槎筑成临时围堰, 使岷江水或入内江, 或入外江 , 然后分别淘修河床, 加固河堤 , 这就是岁修。 到了清明时节, 岁修结束

7、 , 便举行既隆重又热烈的仪式, 然后拆除杩槎, 滚滚岷江水直入内江。后来, 放水仪式演化为灌区人民广泛参与的祭祀李冰父子, 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 材料二 材料三二王庙是纪念都江堰的开凿者、秦蜀郡郡守李冰及其子二郎的祀庙,位于都江堰岷江东岸 的玉垒山麓。初建于南北朝, 现存建筑系清代重建。初名崇德祠, 宋以后历代封李冰父子为王, 清以 后改用今名。庙内石壁上嵌有李冰以及后人关于治水的格言深淘滩、低作堰等, 被称为治水三 字经。庙内有李冰和二郎的塑像。大殿东侧茶楼是一座临崖悬空的吊脚楼, 游人可在此休息饮茶。 (1) 如果我们要一睹材料一中说到的“都江堰放水节”的风采, 应

8、该去什么地方?为什么都江堰的修 建使成都成为“沃野千里、水旱从人”的宝地呢? (2) 你知道材料二中所示水利工程建于什么时期吗?从“都江堰示意图”中可以看出, 作为水利工程 的它发挥着两个方面的主要功能, 你知道是什么吗? (3) 古时人们修建二王庙的原因是什么? (4)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 请你结合上述三则材料, 谈谈怎样为人类社会做贡献。 5 11.某校初中历史兴趣小组开展“商鞅变法”专题学习, 请你参与下列活动。 商鞅变法的内容 政治 确立县制 ,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 , 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 , 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 ,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9、 鼓励耕织 ,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统一度量衡 军事奖励军功 ,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角色扮演】 (1)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 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 么? 【理解学习】 (2) 根据上述材料, 商鞅变法确立的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 【方法探究】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黄鹏和刘芳产生了分歧( 见下图 ) 。 (3) 评价历史上变法( 改革 ) 成功或失败的方法是什么? 6 答案与解析 夯基达标 1.A 2.B 3.B 4.C 图片为商鞅变法时颁布的标准量器, 此文物是商鞅变法统一度量衡的历史见证。 5.D 6. 参考答案 (

10、1)富国强兵。 (2) 商鞅变法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 (3) 商鞅变法后 , 秦国国力大增, 成为战国时期国力最强的诸侯国, 为秦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培优促能 1.C 战国七雄中 , 秦国位于最西边, 故选 C项。 2.A 本题是历史情景的再现, 主要考查对铁农具和牛耕出现以及都江堰知识的掌握情况。 3.B 战国时期 , 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 以求富国强兵,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4.B 5.B 商鞅变法规定, 鼓励耕织 ,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按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 宅。故选B项。 6.D 7.D 商鞅变法奖励军功, 按军功授予爵位和田宅。以前是贵族管理士兵,商鞅变法

11、废除了没有 军功的旧贵族的世袭特权, 这就使得有些贵族失去原有的地位, 而通过军功士兵也可以成为贵族, 故 选 D项。 8.A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国力大增 , 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故说法错误。 9. 参考答案 (1)公元前 356 年。商鞅。 (2) 变法前 , 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奴隶主阶级, 土地公有 ; 变法后 , 国家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 土 地私有。 (3) 商鞅变法后, 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 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 诸侯国。 10. 参考答案 (1) 四川成都。因为岷江上游地势陡峻, 而成都平原地势平缓, 江水流到成都平原 时突然减速 , 夹带的

12、大量泥沙因沉积而淤塞河道; 每到雨季 , 江水泛滥成灾, 而雨季过后 , 又缺水干旱 ; 都江堰的修建解决了成都平原洪灾和旱灾的问题, 使之成为“天府之国”。 (2) 战国。防洪和灌溉。 (3) 李冰修建了都江堰, 造福于成都人民, 因而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4) 努力学习 , 学好本领 , 为建设祖国、构建和谐社会做贡献。( 只要结合实际 , 言之有理即可) 11. 参考答案 (1) 支持。因为商鞅变法鼓励耕织,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免除徭役 , 给农民带 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注: 持不同看法 , 但言之有理也可) (2) 确立县制 ,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3) 要把变法 ( 改革 ) 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采用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 看变法 ( 改革 ) 是 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是否推动社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