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数学教学流程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4577936 上传时间:2017-11-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化数学教学流程促进学生自我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优化数学教学流程促进学生自我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优化数学教学流程促进学生自我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优化数学教学流程促进学生自我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优化数学教学流程促进学生自我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优化数学教学流程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化数学教学流程促进学生自我发展(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优化数学教学流程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永和小学 郁雯“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追究问题罢了。 ”这是世界科学大师爱因斯坦对他的卓越创造才能的解释。英国科学家波普尔也说过:科学的第一特征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 , “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 。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解决的历史。由此可见,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尝试创新能力应该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突破口。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工作者的最高目标

2、。21 世纪是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在知识经济时代,民族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此江泽民主席提出要大力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大力培养能够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创造型人才。当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获得各种信息,其中有用的即被吸取为知识的时候,课堂中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本身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加工、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会正确地判断,并能有效地利用知识。发现问题能力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阶段是教育的基础,是人生发展的基础也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该阶段,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应放在“创新素质”的培养上,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

3、力如“好奇心” 、 “求知欲” 、“认识的独立性” 、 “自由思考” 、 “怀疑态度” 。尽管这些要素还不是创新能力但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尝试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行为表现,是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中介: “尝,试其难易也” 。由此可见,尝试具有试一试的意思。对人的成长而言,其一生的活动都无法离开尝试。尝试本身就是试验、试错,证实或证伪之义,这样能发现问题,并从这些问题中去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发展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二、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2我国教育历来重视问题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4、也” ,则从教师职责的角度明确规定了教师“解惑”的功能。从古文献中可以看到许多古代教学中问题讨论的记载。现代数学教学继承发扬了这一优秀传统,反对“满堂灌” ,提倡以问题和问题解决主线的教学已成为当代课堂改革的特点之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具有引导学生走向创造之路的功能。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 JW盖泽尔把“问题”分为三类,即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呈现型问题指的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问题,其思路和答案都是现成的,直接体现着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考。显然,这类问题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而且往往追求标准答案,因而一定程度上压抑求异、质疑的精神。相比之下, “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更具有创造

5、价值。这两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1从问题产生过程来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探索的结果,是“愤”“悱”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2从问题解决的过程看,由于具有强烈的内驱力,学生一般会孜孜以求,探究解决,表现出执著的追求性。3从问题的本身特点看,它不是在老师统一要求下的产物,而是更具个性,是个性思维的表现。4从问题的答案来看,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者的区别在于,创造性问题是人们从未提出过的问题,发明的先声;而发现类问题的答案大多是已知的,发现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情境的再创,从人类认识的角度看,未提供新见解,但从学生认知个性来说,却是独立的发现,是探索,这种探索过程中所形成的意识和思维发展下去,就是真

6、正的创造和发现。对于小学教学来说,最具实用价值的是发现型问题。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也正是在这个角度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以此来比较我们以前的教学,不难发现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1问题的拥有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问题本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问题的提出者或说拥有者理所当然是学生,但目前大多数教师是根据教学参考书,根据自己的理解判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疑点。由于学生没有参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和学常常油水分离,教师讲的学生已掌握,学生的疑点教师不涉及。长此以往,数学教学效果不够理想。2问题的解决者主要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从“满堂灌”到提问教学是教学3的一大进步,一定程度上调动了

7、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相当一部分课堂只将问题当作组织教学的线索,主要教学内容仍由教师讲解完成,就整个思维过程看,学生仍是被动的接受者。或者有时把问题紧紧攥在手中,引导学生围着自己的思维转,看起来学生在积极思考回答,实际上被老师“牵了一回牛鼻子” ,课堂的主人仍是教师。3唯教参是从,追寻“标准答案” ,无视学生思维活跃的现象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数学学习本是最具应用性、创造性的学习,一味遵崇标准答案、削足适履只能使学生创造力萎缩,最终将引导学生走向思维僵化。以上问题,有的是理念问题,有的是方法问题;但要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二期课改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数

8、学学习的基本方法,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探索培养学生“发现、探究、尝试创新的能力”的课堂教学已成为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的必需。三、内涵及目标以“创造力”培养为核心的“发现问题,尝试创新”的数学教学实施的研究,其内涵包括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两个层次。所谓数学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从而产生怀疑、困惑、不解、焦虑,然后去探究的心理状态。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则指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发现问题,尝试创新”的数学教学实施应达到以下的目标: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增强小学生的尝试欲望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

9、他们进一步主动学习打好基础。四、教学流程“发现问题,尝试创新”数学教学流程的基本环节:尝试准备 发现问题 尝试解决 发现规律 尝试练习 问题评价 尝试创新第一步:尝试准备通过设置情境达到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从而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的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就成为教学过程与学生发展的动力。创设问题情境应联系实际,富有启发性,让学生主动进入问题情境后,再有效4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学习” ,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并获得数学情感体验和成功的感受。 如:复合应用题的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

10、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以往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总是设计一个连续两问的应用题,然后抽掉一个中间问题就成两步计算应用题,学生只能被动地沿着教师的设计,作模仿性解题,而这种教学方法往往强调从已知条件出发,执因索果,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结合课题研究我们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中首先运用生活实际创设一个情境:买?瓶饮料和 3 个汉堡,其中汉堡没有价钱,让学生算一算一共需要付多少元?并且以图代文,形象直观,即不需读题目,找条件和问题等套程式,学生一看就明白。在缺少汉堡价钱的情境中让学生算一算,这样课一开始就激起学生求知心态,再让学生自己补充一个条件,来显示他们自己的潜能。这样既复习了一步计算应用题的

11、数量关系,同时让学生再次领悟到:要求解决一个问题,必须知道相关条件。然后让学生再改条件,让学生对复合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思路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第二步:发现问题这一步让学生通过尝试题或课本学习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可以在教材的“精确语言”中发现问题,小学数学教材十分重视知识叙述的严谨性,我们便可以发现书本中一些“严谨之处” ,这种地方往往就是数学问题的栖身之地;可以在教师的“百密一疏”中发现问题,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或许是由于数学严谨性的长期“熏陶”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备课细致,讲课认真,一丝不苟,从不犯错,有时甚至达到了滴水不漏的程度。这当然有助于教师顺利完成一堂课的教学

12、任务,有利于教师顺利地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学生,但这种做法往往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火花的闪现。其实在课堂上有时要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井,让学生发现矛盾,反而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在这一个过程中宽松地探讨问题的环境尤为重要,教师要鼓励大胆质疑的学生,保护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多数是幼稚、无价值的,甚至是荒唐的,教师要耐心地倾听、认真解答,让每一个学生都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笑,或者远离现实,也值得表达、研讨,与人分享。有人将之称为“去除思想的车闸” 。然后再逐渐引导学生掌握提出有价值问题的正确方法。如果学生觉得内容简单,提不出问题,教师5可以与学生共同商

13、讨。第三步:尝试解决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质疑解决。在学生的“亲身体验”中尝试解决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这样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而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主动发现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数学体验中寻求发现,在数学活动中实现创新:可以让学生尝到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可以通过再次自学、同桌讨论、实验动手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点拨、疏导,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以再组织学生讨论。在这一

14、过程中,要让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更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在解决“自行车车架、蓝球架、高压电缆支架等,它们的架上为什么常常建成三角形?”这个问题时。我和学生们一起做了一个实验。用木条分别搭成三角形和四边形,然后请学生都动手拉一拉,学生反馈发现了四边形容易变形三角形固定不变形。我又组织学生研究“怎么才能让这个四边形固定不变形呢?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通过实验学生很快发现只要在相对的两个顶点上再搭上一条边,使四边形变成两个三角形,四边形就固定不变形了;从而得出结论: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所以生活中要广泛地运用。第四步:发现规律 前几步已经让学

15、生通过自读、自学、实验、讨论等方法,处理有关问题,而这一步在学生探索中训练概括新知识能力,提出解释或解决问题的方案,使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有在学生思路出现偏差或滞塞时,才去进行必要的点拨和校正,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如,在复合应用题的教学中,新授例 1 后我们设计通过三次改变例 1 的条件或问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分别与例 1 比较解思路相同与不同处,让学生再次独立地、系统地整理了知识并寻找到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关键是找正确数量关系和中间问题。倘若在前面的学习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讨论和教师讲解后得到了反馈、矫正,其中大部分学6生会有所领悟,

16、会发现掌握解答复合应用题的解题规律。第五步:尝试练习这一步就是通过对学生的思维形式和方法进行训练,教会学生知识迁移和转化。该调节目的在于,使学生不但能将知识在头脑里有效地进行组织,而且保证学生能将这些概括化的知识进行运用。要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进而对问题的思考程度达到远、深、透。在尝试解答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做错,有的学生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讨论和教师讲解后,得到了反馈、矫正,其中大部分人会有所领悟。为了让学生能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内,让学生再次运用知识进行尝试,直接学习。第六步:问题评价让学生自我评价这是主体性的表现,这一个过程不仅要求学生对自己做出一个判断,而且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反省的过程,总结经验的过程,是学生进行尝试创新的前提条件。在同一课的练习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题选择题:小明看一本书,前 3 天平均每天看 9 页,最后一天看了 10 页,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正确的算式是( )1)93+10 2)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