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册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769101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科学上册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科学上册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科学上册 4.2 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食物消化和吸收(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 消化和吸收是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中的第2节,这一内容是全章的知识核心。上节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那么接下来要掌握的便是食物在哪里被消化吸收的?食物是怎样消化的?营养物质怎样被吸收的?本节围绕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及酶的概念、特点和影响因素等内容展开,通过图片分析,引导学生初步归纳人体消化系统的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结构及其功能,并要求明确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他们消化系统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但食物在消化

2、系统内怎样消化和吸收的知识比较缺乏,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要尽可能运用多种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设计思路对于这一节的知识,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对消化系统的组成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食物在消化系统内到底怎么样被消化、吸收的知识还比较缺乏,而这部分知识又比较抽象。所以在设计我以新课标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学习的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以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为课堂学习的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资源,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兴趣、内化学习热情

3、,来获取有关本节课所涉及的教学知识内容,为日后珍惜健康、关爱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打下扎实的基础。“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不应满足于得出正确实验结果的目标,而应该注重让学生学会学会分析实验设计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则、改进实验的思路等。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渗透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让学生理解消化和吸收是发生在人体内的一个连续的生理过程。四、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能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确认消化面积的大小与消化速度的关系。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消化和吸收的图解,能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过程与方法完成“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的实验探究,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

4、和探制变量、设置对照组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介绍人类发现酶的历史,通过科学史教育,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兴趣。2.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在学生了解自身身体结构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健康的饮食观,热爱生命的价值观。重点和难点1.重点: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消化腺的作用;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2.难点:酶在新陈代谢中的作用五、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法;(2)直观教学法(采用多媒体课件)六、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挂图;相关的实验准备:烧杯、方糖、水、试管、1%淀粉溶液、碘液、温度计、酒精灯七、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引入:小故事“西瓜子历险记”。食物中的各种营养

5、素需要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和吸收,人体才能加以利用,那么消化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呢?如牛肉是如何成为你的肌肉的呢?(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1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一些能分泌消化液的消化腺组成读图,并思考:构成消化系统的消化器官有哪些?它们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各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的部位在哪里?(1)消化道:画消化道的示意图(同时让学生画在纸上),让学生对照课本146页图填写各部分名称(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并了解其中几个部分的主要功能。(2)消化腺:(多媒体课件演示)读图并填表:消化腺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肝脏肠腺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肠液流入部位口腔胃小

6、肠胆囊小肠小肠过渡:我们每天吃进大量的食物,但只排出少量的粪便,减少的那部分到哪儿去了?2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设问:消化系统有哪些主要功能?(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成分,排泄食物残渣)实验:比较两块同等大小的方糖(一块弄碎,一块不弄碎)在水中的溶解速度。结论:弄碎的一块溶解速度快。物质溶解面积越大,溶解速度越快。由此可以推测,在人体消化道中,等量的相同类型的食物,形状、体积大小不同对消化速有影响。 读图:看图(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并思考(1)口腔中的牙在消化食物时有什么作用?如果把米饭在口腔内慢慢地咀嚼,你会觉得有甜味吗?切割、磨碎食物;米饭会有甜味因为唾液中含消化酶。(2)胃壁很厚的肌肉层起什么作

7、用?胃壁中,与食物消化有关的消化腺及分泌的消化液有哪些?主要消化的营养物质是什么?研磨食物。有关的消化腺是胃腺,它分泌产生胃液,消化蛋白质(3)除肠壁上的肠腺分泌消化液进入小肠外,还有哪些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流入小肠?这些消化液与哪些营养物质的消化有关?胰液、胆汁。胰液主要消化蛋白质、糖类和脂肪。而胆汁主要消化脂肪。(4)小肠壁有怎样的结构特点与其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多媒体展示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表面积越大,则吸收越快,吸收量也越多。讨论:小肠绒毛是怎样吸收营养物质的?分析:由于小肠在消化道中是最长的一段,其内表面有皱壁和小

8、肠绒毛,就使其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增大;小肠绒毛、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壁薄,又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绒毛壁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静脉血液。因此,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它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归纳: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5)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分解后的最终产物是什么?多媒体展示:食物消化的全过程。读图填表: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开始部位参与的消化液中间产物最终产物淀粉蛋白质脂肪(三)课堂小结,巩固提升课堂小结:说出消化道的组成和有关的消化腺例题: 用下列食物中三大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曲线,请学生分别分析三种有机物的消化。

9、A、B、C分别是哪种消化曲线?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没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通过曲线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食物的消化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业:作业本(第一部分)以“西瓜子历险记”为题写一篇科普文章,请注意收集素材。板书设计:第2节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1课时一、 消化系统的组成1、消化道: 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2、消化腺: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胰腺肝脏肠腺消化液唾液胃液胰液胆汁肠液流入部位口腔胃小肠胆囊小肠小肠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开始部位参与的消化液中间产物

10、最终产物淀粉蛋白质脂肪小肠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教学反思 “消化系统”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部分内容主要通过实验、读图,让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明确它们在人体内的位置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食物是如何进行消化的?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哪里?三大营养物质消化后最终产物是什么?以及与消化吸收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插图使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应避免直接将某些结论告诉学生。在学生读图的过程中,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加以必要的指导:食物中的七类营养物质中,有三类物质即水、无机盐和维生素无需经过消化即可被消化道直接吸收;有三类物质即蛋

11、白质、糖类和脂肪须经过消化才能被吸收;而食物纤维是不能被消化的;蛋白质、糖类和脂肪是大分子有机物,必须经过消化,分解成小分支才能被吸收;而食物纤维是不能被消化的;小肠有哪些适应消化的结构特点?(肝脏、胰腺、肠腺等消化腺所分泌的消化液均进入小肠,食物主要在小肠内消化),小肠有哪些适应吸收的结构特点?(小肠内壁有许多皱襞可以大大增加其吸收面积)。通过对比实验来研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是本节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实验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制作淀粉糊:称取1克淀粉放在烧杯中,加清水100毫升,用玻棒搅拌,煮沸,做成淀粉糊。待淀粉糊完全冷却后,才可以做实验。注意:要使用实验室专用的纯净干淀粉,不能用普通

12、面粉或米粉代替。淀粉越少实验效果越好。如果每100毫升水的用量超过1克,消化作用太慢也不充分,实验效果就不佳。淀粉糊一定要完全冷却,否则不加唾液也褪色,原因在于淀粉遇碘形成的管状包合物吸收红、橙、黄光,故显蓝色。如淀粉糊太热,遇碘就不能形成管状包合物,因此,实验成功的关键在温度。准备唾液:收集唾液可事先安排每个小组的一位成员,在课前收集,课上还可让他们介绍唾液收集的过程,以保证实验的真实性。观察酶的消化作用:2支试管放在温水中,烧杯内要放置温度计,并不断向其中添加适量热水,以保持在37。取出的试管一定要冷却才可以加碘液,否则都不变蓝。实验结果:A试管遇碘不变蓝色,可证明淀粉已经被唾液淀粉酶消化分解,但分解成什么产物,本实验则不能证明。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实验结果去分析判断,以培养科学的工作态度和方法。影响酶催化作用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温度、pH等。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后继的探究,应关注学生对变量的控制,通过实验分析、方案论证、可行性操作等培养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