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上册 3.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769086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科学上册 3.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3.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3.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3.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科学上册 3.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科学上册 3.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科学上册 3.5 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案2 (新版)浙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体的内能(第1课时)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内能的概念。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3.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二)过程与方法1.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全面了解事物。2.培养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培养概括和对比分析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和实验现象分析科学规律的探索科学的精神。2.通过从能量变化的角度讨论问题,为建立能量守恒定律奠定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及其方法的实质和等效性。教学难点:1.内能的概念。 2.应用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分析实例。教学准备课件;克服摩擦做功、压

2、缩气体做功、气体对外做功等演示实验。教学设计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5节的第一课时。内容属于物质科学。本节在学习了机械能及分子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把对能量的研究拓展到内能。教师应引导学生得出内能的概念并进一步探究内能的改变。为以后学习能量转化和守恒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关于“热能”,学生已经接触到多次,但是概念模糊。本节以“内能”为主题,从生活中常见的事例着手,从微观的角度(微粒运动)和宏观的表现(温度)给学生一个科学的概念,易于接受。本节的主要内容为:内能的概念、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及其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对学生来说,内能的概念及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

3、能的两种方法比较抽象,他们在生活中和小学科学中对物体的内能虽有所了解,但对热平衡的概念认识还是远远不够的。但从年龄特点上来看,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方法,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多讨论分析,争取学生自己得出科学结论。针对学生的特点并充分发挥科学这门课的实验探究特色,我将充分利用科学实验,启发诱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本节课我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各个知识点连贯起来,让学生在“兴趣探究发现归纳应用”的过程中探索发现知识和规律,并内化为能力。实现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兴趣的激发者的角色转化。充分体现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

4、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火山喷发的情景,引入课题。(二)探究新知播放将红墨水滴到温度不同的水中扩散的一段视频。让学生回顾旧知识,为构建新知打小伏笔。师:这是什么现象? 生:扩散现象。师:产生扩散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生:构成物质的粒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教师提出热运动和内能的概念,并板书。师:在不同的温度中,扩散的速度不同说明什么?生:物体温度越高,微粒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温度、热运动和内能的关系,并板书。根据PPT4信息分析归纳得出热运动和内能的概念,以及温度、热运动和内能的关系。 内能1.物体内部大量粒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2.物体内部大量做

5、热运动的粒子具有的能叫做内能。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3.物体内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物体的温度。同一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也越大。物体内所含的粒子数,即物质的质量。温度相同时,质量越大,内能也越大。PPT6:展示图片信息:炽热的铁水和寒冷的冰块。分析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得出结论:一切物体都具有内能。加深学生对内能的理解。PPT7:播放动画“运动的汽车”和“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比较分析得出内能与机械能的不同点。拓展学生对内能和机械能的认识,进行比较学习。PPT8:巩固练习。精选习题及时巩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和后续学习。并通过提问顺利过渡到改变物体的内

6、能的方法。PPT9:教师演示克服摩擦做功实验,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PPT1011:师生共同分析实验: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橡皮塞向上跳起,瓶口出现雾状物。 师:来回拉绳子的过程中,有没有做功?生:克服摩擦做功。 师:能量如何转化? 生:机械能内能。师:乙醚有什么变化?生: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乙醚汽化。师:是什么方法使乙醚内能增大的? 生: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师:橡皮塞为什么会跳起? 生:乙醚蒸气膨胀,将塞子推出。师: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做功?谁对谁做功? 生:乙醚蒸汽对塞子做功。 师:能量如何转变? 生:内能机械能。师:乙醚的内能如何变化?什么原因?

7、生: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PPT12:教师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压缩气体做功实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验后继续请同学们自己试图解释,再请同学解释古人钻木取火。PPT13:教师另请学生上台演示气体对外做功实验,掀起课堂高潮。实验后继续请同学们自己试图解释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PPT14:课堂小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1.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2.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3.做功的实质:其他形式的能(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并请学生列举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生活实例。PPT1516:分析冷敷法对发高烧病人进行降温,揭示热传递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原理。PPT1718:课堂小结热传递可

8、以改变物体内能1.热传递的条件:接触的物体间或物体不同部分存在温度差。2.热传递的方向:从高温物体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到低温部分。3.热传递的结果:温度相等。4.热传递的实质:内能的转移。5.在热传递过程中所传递的能量,叫做热量,用Q表示。热量是物体内能转移的量度。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热,内能减少;低温物体吸收热,内能增加。6.单位:功、能、热量的单位都是焦耳。并请学生列举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生活实例。PPT19:介绍热传递的三种方式。PPT20:小组讨论:1. 用什么方法可以增加铁屑的内能?2. 不看过程,仅凭铁屑温度升高了,你能知道究竟采用了什么方法吗?分析后得出结

9、论:改变物体的 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内能是等效的。 PPT2122:巩固练习。精选习题及时加强巩固。板书设计 第5节 物体的内能(1)一、内能1.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粒子的无规则运动。2.概念:物体内部大量粒子做热运动(微观运动)所具有的能叫内能。3.关系: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内能也越大。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内能增大(机械能内能) 实质:其他形式的能(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物体对外做功内能减小(内能机械能) 三、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1.热传递条件:温度差 方向:内能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者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 结果:温度相等2.

10、热量(Q):在热传递中,传递的能量多少3.低温物体从外界吸收热量内能增大 实质:内能的转移高温物体向外界放出热量内能减少4.做功和热传递:实质不同,改变内能是等效的。教学反思在教学这一课之前,我曾与部分同学进行过交谈,发现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有初步了解了热传递及其方式,课堂里可以少讲。但对热平衡的概念建立不够,应给学生强调热传递的条件及内能传递的方向。教材从量度内能的改变来引入热量的概念,比较科学、严谨,体现了热量与过程有关,而并非状态量,但由于日常生活中,“热”的含义广泛,有时应用不够准确,仍然会使学生对热量有一些模糊认识,所以教学中仍要注意纠正。这节课内容总体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内能的概

11、念及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这就需要我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让学生切身体验到知识的存在。我想方设法把抽象的知识变为让学生看得见,听得见的浅显知识。于是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中的视频、图片等各种资源,采用讨论等小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这节课一开始让学生大胆发言,再播放课件,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中间通过演示实验强化了本节的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最后通过归纳小结,在强化教学重点的同时,还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总之,这节课教学突出了新科学课程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知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现个性化的教育思想和情感教育思想、学习的个体化。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实际,突出STS的教育思想。从根本之处解决了学生的认知问题,是从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步骤和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了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为建立能量守恒定律奠定基础。这样的教学应该是成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