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的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探讨上

上传人:蜀歌 文档编号:145766765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79.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运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的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探讨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交通运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的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探讨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交通运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的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探讨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交通运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的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探讨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交通运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的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探讨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通运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的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探讨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运输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的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探讨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交通运输) 机动车与非机 动车交通事故的民事侵权 责任归责原则探讨上 (交通运输) 机动车与非机 动车交通事故的民事侵权 责任归责原则探讨上 (交通运输) 机动车与非机 动车交通事故的民事侵权 责任归责原则探讨上 (交通运输) 机动车与非机 动车交通事故的民事侵权 责任归责原则探讨上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交通事故的民事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探讨上 沈丹丹 摘要:本文从壹个深受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入手,从侵权行为责任归责原则 的理论基础和法律特征的角度,检讨我国现行法律中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人 之间交通事故的责任归责原则,是壹种不完全的无过错责任原则,继而从理论上 和实践中的需要的角度,进壹步分析了

2、我国目前应当在这壹侵权领域实行过错推 定的归责方法,最后对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明确和规范过错推定的归责方法, 和建立和完善和交通事故侵权责任配套的保险制度提出了壹点建议。 壹、问题的提出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路交通安全法)2003 年 10 月 28 日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开始,它的第七十六条就特 别受到关注,壹场关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究竟谁更应受到法律的“关 怀”的讨论也随即轰轰烈烈的展开,2004 年 5 月 1 日道路交通安全法开始正 式施行, 这壹讨论也随着适用新法的案例的出现掀起壹个不小的高潮。 2004 年 10 月 22 日,北京市

3、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北京 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且 将于 2005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其中第七十二条的规定,更被认为是对道路交 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的违反因而再次掀起了关于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 讨论热,本文也正是在这样的壹个背景之下产生的。 从我见到的这场讨论的材料来见,我认为,焦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壹,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 原则的规定是否是无过错责任原则? 第二,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 责原则是否合理?在实施上是否存在困难? 首先来见第

4、壹个问题,道路交通安全法对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 故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 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 X 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 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 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 按照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 : (壹) 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壹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 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和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 故的,由机动车壹方承担责任;可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 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壹 方的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

5、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壹方 不承担责任。问题的焦点在第(二)项上,有观点认为,第七十六条第(二)项,确 立了机动车对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的无过错责任,也有人认为,第七十六条第 (二)项的规定,是壹种过错推定责任原则。 其次, 道路交通安全法 第七十六条第(二)项的规定, 相比较原来的国务院 道 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加重了机动车在和非机动车之间的交通事故中的责任,这 就引发了这壹规定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的种种担心,比如说,法律旨在救济被害 行人这壹弱势群体的同时,可能会造成致害机动车壹方的责任过重,从而人为的 制造新的弱势群体;可能会有更多的“碰瓷”现象,法律成为鼓励不良社会行为

6、 的驱动力;违反了法律基本的公平原则等等,而且,由于法律加给机动车壹方的 责任过重,壹个自然的担心是,这壹法律规定在现实中的实施将成为壹个新的问 题,而无法真正实施的法律显然不是壹部好的法律。 本文就将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我试图通过本文的分析,来解决这样几个问题 : 第壹,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交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究竟是怎样的? 第二,现行归责原则的合理性何在? 第三,现行归责原则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 二、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探讨 侵权行为法的归责原则,是确定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它贯彻于 整个侵权行为法之中、且对各个侵权法规范起着统帅作用,所以被有的学者称为 “侵权行为法的

7、核心”。在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的体系的问题上,是存在着争论 的,在此不做讨论,本文仅就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具体内容进行讨 论。 1、过错责任原则 过错责任原则,以行为人的过错作为归责的依据和最终条件,且且以行为人的过 错程度作为确定责任范围、责任形式的依据,是壹般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过错 责任原则的确立,体现的是壹种法律正义观,是法律对于人们的行为的是非善恶 做出评价的壹种表现,过错原则的内涵就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1804 年法 国民法典第壹次将过错责任原则确认为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其后各国也均将 过错责任原则作为侵权行为法的基本归责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壹百零六条 第二款的规定从法

8、律上确立了过错责任原则。 作为过错责任原则的壹种特殊适用方法的是过错推定责任。过错推定被认为是壹 种替代责任,说到底仍是以行为人的过错作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的,只是为保 护相对人的利益,法律上推定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具有过错,只有在行为人 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情况下,才能免除责任。过错推定理论创立于 17 世纪, 法国法官多马特(Domat)在自然秩序中的民主壹书中提出了代理人责任、动 物致害责任和建筑物致害责任都应采用过错推定的方式来确定侵权责任。 1804 年 的法国民法典同样也确认了过错推定的方法。从理论上来见,过错推定,实 际上是认为行为人的壹定的违法行为,由于违反了其法定的特殊义

9、务,因而具有 过错,而这里的“特殊义务”,显然是比壹般侵权中过错判定的义务有着更高的 要求。 2、无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指不问行为人主观是否有过错,只要其行为和损害后果之间 存在因果关系就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需要在法律 上做出特别的规定。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在现代化大工业下,无过错的工业事故日 渐增多而传统的过错责任原则对此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被确立的,它的理论基础在 学术上有风险说、利益说、公平说等等,但总的来说,它反映了社会本位逐渐取 代个人本位的法律理念的变化,法律更关注于社会的利益和平衡,更关注于实质 正义。无过错责任下,只有受害人的故意能够成为行为人的免

10、责事由。 我国民法通则第壹百零六条第三款规定,无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 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被认为是我国法上对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确认, 可是需要指出的是,按照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似乎“无过错”是专指行为 人没有过错时的责任,而这和理论上的不考虑行为人的过错的“无过错”是有所 不同的,从周延法律的角度考虑,应当对民法通则的这壹条进行修改,在本 文下面的讨论中, 则暂且把这壹条的规定见作是对理论上无过错责任的法律确认。 3、过错推定和壹般的过错责任及无过错责任的区别 虽然前面已经提到,过错推定只是过错责任原则的壹种特殊的适用方法,可是为 了方便下面的讨论,我认为仍是有必要在此把过错推

11、定和壹般的过错责任和无过 错责任进行壹个粗略的比较。 (1)过错推定和壹般的过错责任。 首先是程序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不同。在适用壹般过错责任的侵权案件中,受害人 要证明行为人的行为具有主观上的过错,法律对于行为人的主观状态实际上是推 定为无过错的。 而在过错推定的侵权中, 法律首先推定行为人存在主观上的过错, 而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证明责任是由行为人来承担的。 其次,受害人过错的意义不同。在壹般的过错责任下,双方当事人均要为自己的 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是说受害人的壹般过错也能成为加害人减轻或者免除 责任的原因。而在适用过错推定的特殊侵权中,过错的衡量标准在加害人人和受 害人之间是不同的,对于加

12、害人来说,法律要求其以高于合理注意的注意义务来 避免损害的发生,加害人的轻微过失也能够成为“过错”,而受害人的过错只有 构成“故意”或是“重大过失”的时候,才被认为是有过错,因为即使能够证明 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仍不能免除加害人的侵权责任。 第三,过错责任原则被认为有着壹定的教育和预防不法侵权行为的作用,过错推 定的出现,则是基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事故的增多且且证明的难度增大,为保护 和救济受害人,平衡社会关系而在法律上做出的调整。所以过错推定增加了壹定 的社会公平和保护弱者的道德含义,同时也在壹定程度上保留了教育和预防的功 能。 (2)过错推定和无过错责任 由于过错推定对于加害人负以某

13、些严苛的责任,有学者认为,过错推定就是无过 错责任或者就应该是无过错责任。但我认为,过错推定和无过错责任仍是存在差 别,因而有区分的必要的。 首先,无过错责任完全抛弃了侵权法对于侵权行为的价值评价和道德约束,而仅 是出于壹种经济上的补偿和公平,而过错推定在功能上介于壹般过错责任和无过 错责任之间,虽有补偿之效,亦不乏评价和预防之功。 其次,无过错责任完全不考虑加害人的主观状态,唯壹的免责事由就是受害人的 故意。而过错推定则仍给加害人证明自己不存在过错的机会,而且,受害人的过 错、不可抗力都是能够作为加害人的抗辩理由的。 4、我国现行法上交通事故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我国对交通事故侵权责任的法律规

14、定主要有俩个: 壹是民法通则作为民事法律的规定。民法通则第壹百零六条规定,公民、 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 责任。无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第壹百二 十三条规定: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高速运输工具等对 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如果能够证明 损害是由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不承担民事责任。那么,道路交通事故的侵权案件, 究竟是适用第壹百零六条的过错责任原则仍是适用第壹百二十三条的特殊无过 错原则?这里仅仅提到了“高速运输工具”,至于这是否包括了汽车这壹交通工 具在内,实际上

15、是有争议的。我认为,从文义的角度来分析第壹百二十三条的规 定,首先它是从事某种“作业”的规定,而汽车作为今天壹种常见的交通工具, 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是否仍应划入“作业”的范畴,我认为是 值得商榷的;其次它强调了“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而这种危险,显然应该 和它前面提到的高空、高压、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的作业对周围环境的危 险能够相提且论,至于我们可能仅仅用于上下班的交通工具的汽车是否具有这么 大的危险度,我认为也是能够怀疑的,所以我认为,民法通则第壹百二十三 条中的“高速运输工具”不应该包括汽车,而又由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范围 需要法律明确规定,所以道路上的机动车交通事

16、故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 二是本文开始提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这部法律从性质上来说且不属于民事 法律,而是壹部作为交通执法部门执法依据的行政性法律,可是它其中的交通事 故处理的责任认定的规定,将成为交管部门认定交通事故责任的直接依据,而交 管部门对于事故责任的认定,又是当事人之间的民事责任划分的重要依据,所以 这部行政性法律对于事故责任认定和承担的规定,也能够作为我国现行法律对交 通事故侵权责任归责原则规定的壹个法律渊源。回到我们讨论的机动车和非机动 车之间交通事故的责任上来,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二)项规定,机 动车和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壹方承担责任;可 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 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壹方的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 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壹方不承担责任。我认为,这壹规定且 不是理论上严格的无过错责任或是过错推定,因为它考虑了加害人和受害人的过 错状态但又规定得不够周延,所以是有待进壹步改进的,而从理论分析和实践需 要的角度来见,我更愿意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