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746943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 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大学生了解公共生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维护一定的秩序是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公共生活和公共秩序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自觉履行道德和精神义务,遵守社会道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增强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做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模范。,教学重点,1、公共生活的特点、公共秩序的意义 2、社会公德及其内容 3、网络生活的道德要求,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的特点 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

2、和法律,一、公共生活的特点,一般而言,公共生活是相对于私人生活而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私人生活往往以家庭内部活动和个人活动为主要领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隐秘性。 在公共生活中,一个人的行为,必定与他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公共生活的特点 公共生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为直接和广泛。 相对私人生活而言,公共生活有以下特点: 1.从活动内容来看 私人生活: 封闭、隐秘 公共生活: 开放、透明,案例: 高中生接吻镜头被曝 起诉学校 晚自修时,高中生小魏和小云在有20多名 学生上自修课的情况下,在教室后排发生的亲吻亲昵举止被学校监控摄影镜头摄下。 之后,上海

3、复兴中学以校园不文明现象为题进行播放 小魏和小云向法院起诉母校,认为上海复兴中学侵犯了隐私权、名誉权、人格权。 法院认为被播放的二原告的亲昵动作,是在教室这一学校的公共场合中,且有20多位学生在场的晚自修时间内,公开和不避忌的情况下而发生的,原告自己已超越个人空间的领域,该行为不具备隐秘性,一、公共生活的特点 相对私人生活而言,有以下特点: 2.从活动范围来看: 私人生活的活动范围狭小 公共生活的活动范围广泛; 3.从交往对象来看: 私人生活的交往对象比较固定 公共生活的交往对象比较复杂; 4.从活动方式来看: 私人生活的活动方式比较单一,以休憩为主 公共生活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人类社会的公

4、共生活是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原始社会,社会公共生活开始萌芽。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公共生活的扩大是有限的。 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使得公共生活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往,公共生活的领域更为广阔,公共生活的重要性愈发凸现。,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是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 公共秩序主要包括工作秩序、教学秩序、营业秩序、交通秩序、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如果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随心所欲、各行其是,整个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不仅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要受到影响,社会的生产活动也无法正常开展。,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公共生活领域的扩大,个人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社会成员无论职业、地位、身份如何,只要进入公共生活场所,都应当自觉遵守公共生活规则,这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良

6、好的公共生活秩序,是社会成员生活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标识。,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有序的公共生活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公德缺失的不文明现象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必然会损害社会公共生活秩序,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有哪些? 道德 法律 风俗 宗教 图腾 其中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公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手段的作用就越突出。,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 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二、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 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7、 四、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明:“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 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 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 继承性 基础性 广泛性 简明性,二、

8、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一)文明礼貌,文明礼貌与人们的公共生活息息相关,文明礼貌是人与人和谐相处、待人处世的基本礼节。 文明礼貌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修养,在人际交往中,衣着整洁,举止文雅,说话和气,用语得当,守时守约。尊重他人、宽以待人、相互礼让。遵守公共场所的各种规定,不影响、不妨碍他人的正常活动。,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二)助人为乐,助人为乐、见义勇为 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关心老弱病残、鳏寡孤独, 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三)爱护公物,珍惜爱护公物、物用所值是人对物的态度,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

9、社会责任和义务。 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国家和集体财产,珍重社会共同劳动成果。正确使用城乡道路、水电、通讯、交通、环卫、消防等公用设施。保护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四)保护环境,要强化可持续发展观念,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要爱护花草树木、野生动物、人文景观,注意节约用水。要防治废渣、废水、废气和噪音污染。要维护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保护环境,我们随手就可做以下的几件小事: 1.少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多使用不影响环境的布袋;塑料制品的降解时间,通常至少需要200年, 国家发改委表示,“限塑令”实施一年后,据调研测算,如按目前超市塑料袋的使用量减少三分之二左

10、右计算,每年可减少塑料消耗27万吨以上,相当于节约石油160万吨。,保护环境,我们随手就可做以下的几件小事: 2.尽量步行或乘坐公共汽车,减少环境污染; 3.不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餐盒; 保护环境,我们随手就可做以下的几件小事: 4.节约使用纸张; 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张纸,全国就要浪费跃2700吨纸、27万吨水。少用一张纸。 全国每人每天节约一张A4纸,一年就可少砍伐1581666棵树。一棵树一生可吸收一吨的二氧化碳。 5.节约每一粒粮食;,保护环境,我们随手就可做以下的几件小事: 6.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中国每年消耗一次性木筷子450亿双 ,需要砍伐2500万棵树,一年下

11、来消耗森林总计3.6万亩。 7.消费肉类食品要适度; 8.注意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 9.节约用电,随手关灯;,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五)遵纪守法,要增强法律意识,学法、用法。要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执行法规、法令和各项行政规章。,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当前,我国遵守社会公德的状况,总体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甚至令人忧虑的现象。,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二)在实践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和辐射源。 积极参与各

12、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是人们在网络生活中为了维护正常的网络公共秩序需要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是社会公德规范在网络空间的运用和扩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道德规范在网络生活中的需要: 一 要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二 要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三 要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四 要养成网络自律精神。,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一、 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 二、 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一)指引作用 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

13、模式,从而引导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 1、授权性指引:是指运用授权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可以作什么或者有权作什么; 2、禁止性指引:是指运用禁止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不得作什么; 3、义务性指引:是指运用义务性法律规范,告诉人们应当或者必须作什么。,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二)预测作用 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为的趋向与后果。,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三)评价作用 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行

14、为评价标准有法律、道德、纪律等,它们是可以同时适用的。但应该注意的是,既不能用法律评价取代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也不能用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代替法律评价。,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四)强制作用 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证自己得以实施的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法律强制的主体是国家、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国家是强制的主体,作为被强制对象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则是被动主体。,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五)教育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法律的教育作用的实现主要有三种

15、方式: 一是法律作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 二是法律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使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 三是法律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们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治安管理处罚法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年月日通过,自年月日起施行。该法包括总则、处罚的种类和适用、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和处罚、处罚程序、执法监督、附则,共章条。,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基本原则主要有: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

16、会危害程度相当;实施治安管理处罚,应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办理治安案件应当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了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及处罚种类。规定公安机关及其人民警察对治安案件的调查,应当依法进行。,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二)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 年月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集会游行示威法,包括总则、集会游行示威的申请和许可、集会游行示威的举行、法律责任、附则,共章条。 基本原则主要有:一是政府依法保障原则。二是权利义务一致原则。三是和平进行原则。,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集会游行示威法的适用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举行集会、游行、示威,均适用集会游行示威法。 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 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进行、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 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