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肥料学第七章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742269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壤肥料学第七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土壤肥料学第七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土壤肥料学第七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土壤肥料学第七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土壤肥料学第七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壤肥料学第七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壤肥料学第七章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第七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因素与过程 第二节 我国土壤分类 第三节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一、土壤形成因素 五大自然成土因素: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 人为因素,第一节 土壤形成因素与过程,(一)母质 物质基础 母质机械组成影响土壤机械组成 矿物、化学成分影响成土过程的速度、性质和方向 透水性影响 层次的不均一性,(二)气候因素 水热状况直接参与母质风化和物质淋溶,很大程度上控制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影响土壤有机物质积累、分解,决定营养物质的生物学循环速度和范围。如,气候对土壤风化作用影响;影响土壤有机质形成;影响土壤矿物迁移等。,(三)生物

2、因素 生物因素是影响土壤形成的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壤形成中起着主导作用。包括: 1. 植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作用 植物生长吸收水分、空气和营养元素,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质,再以残体聚积于母质层,再经微生物作用,使营养物质、能量逐渐丰富,改造了母质,推动了土壤的形成。如乔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影响。 2. 土壤动物在成土过程中作用 3. 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作用,中国东部由东北往华南的森林植被和土壤的分布依次为:针叶林(灰化土)针阔混交林(暗棕壤)落叶阔叶林(棕壤)落叶常绿阔叶林(黄棕壤)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赤红壤)雨林、季雨林(砖红壤)。,(四)地形因素 是影响土壤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一个

3、重要条件,其主要作用表现为: 一方面使物质在地表进行再分配; 另一方面是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条件方面发生差异,以及接受降水或潜水在土体的重新分配方面的差异。如地形重新分配母质;地形重新分配水热状况;地形与土壤发育的关系等,(五)时间因素 土壤的形成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发育。时间因素用土壤年龄表示,可分为绝对年龄和相对年龄。 绝对年龄:土壤在当地新鲜风化层或新母质上开始发育时算起迄今所经历的时间,用年表示。 相对年龄:土壤的发育阶段或发育程度。,(六)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第一,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是有意识、有目的、定向的; 第二,人类活动是社会性的,它受着社会

4、制度和社会生产力的制约; 第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可以产生正、负双向效应。 人类活动起决定作用的情况下,使自然土壤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更高级的发展阶段,即农业土壤发育过程。 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影响着土壤的形成与发育,目前农业土壤的发育主要以人为因素为主。,二、主要成土过程 (一)原始成土过程 是指从岩石露出地面有微生物着生开始到植物定居之前形成的土壤过程。它是土壤形成作用的起始点。,(二)有机质积聚过程 是指在各种植被下, 有机质在土体上部积累的 过程,结果在土体上部形 成暗色腐殖质层的过程。,(三)粘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粘土矿物的生成 和聚集过程。可分为残积粘化 过程和淋溶淀

5、积粘化过程。粘 化过程结果在土体心土层形成 粘化层,主要发生层次深度在 50cm60cm,因这一深度水热 条件比较稳定,适合于次生粘 土矿物的产生。,(四)钙化过程 是指干旱、半干旱区 土壤钙的碳酸盐发生淋溶、 淀积的过程。结果形成钙 积层,其特征:呈假菌丝 体、核状、斑点状,若出 现层次浅、厚度大,成为 生产上障碍层次。,(五)盐化、脱盐过程 盐化过程是指土体中各种易溶性盐类在土壤表层积聚的过程。发生在滨海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形成具盐化层的盐渍土。 脱盐化过程是指盐渍土中可溶性盐在降水、人为因素等作用下降低或排出土体或迁移到下层的过程。,(六)碱化、脱碱化过程 碱化过程是指土壤胶体上吸持较

6、多交换性钠,使土壤呈碱性反应,并引起土壤物理性质恶化的过程。结果在土壤底层形成具碱化层的碱化土,pH值大于9.0。 脱碱化过程是指通过淋洗和化学改良,从土壤吸收性复合体上除去钠离子的过程。,(七)白浆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出现还原高铁高锰作用而使某一土层漂白的过程。,(八)灰化过程 你是指土体表层R2O3及腐殖质淋溶淀积而SiO2残留的过程。,(九)潴育化过程 是指土壤形成中氧化还原 交替进行的过程。形成潴 育层,特点:产生锈斑锈 纹、铁锰结核,发生于地 下水浸润土层、地下水升 降频繁区。如华北平原潮 土区。,(十)潜育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发生的还原 过程,形成潜育层,此 层次呈蓝灰色,又称灰 蓝层

7、。,(十一)富铝化过程 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形成网纹层,又称富铁铝化过程。如红壤形成中具有此成土过程。,(十二)草甸化过程 是指土壤表层的草甸有机质聚集过程和受地下水影响的下部土层的潴育化过程以及底层的潜育化过程的重叠过程。,(十三)熟化过程 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通过耕作、施肥、灌溉等措施,改造土壤的土体构型,减弱或消除土壤中存在的障碍因素,协调土体水、肥、气、热等,使土壤肥力向有利于作物生长方向发展的过程。简单地说为人类定向培育土壤的过程。可分为旱耕熟化和水耕熟化。,某一土壤类型的形成经常由一个主要成土过程和几个辅助过程共同作用完成。,三、土壤剖面 (一)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三、土

8、壤剖面 (二)农业土壤的土体构型,旱地,水田,二.土壤形成的实质,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为生物生存提供条件,有了生物小循环。所以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但生物小循环是成土的关键。 生物小循环过程要从地质大循环中截流营养物质,减弱了地质大循环中营养元素的释放和淋溶过程。,第二节 我国土壤分类,土壤分类是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对土壤进行分门别类,建立一个符合逻辑的多级系统,以阐明土壤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发展的规律,正确反映土壤之间以及土壤与环境之间在发生上的联系,反映它们的肥力水平和利用价值,为合理利用土壤、改造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和农业生产水平提供科学依据。,一、我国土壤分类

9、概况 1978年,提出中国土壤分类暂行草案 1992年确立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1995年提出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修订方案 二、我国土壤分类系统的分类原则 发生学原则 统一性原则,三、我国现行土壤分类系统 我国第二次土壤普查,1978年公布草案,1987、1992、1998结合土壤普查进行修订,我们书上是1992年,第一次土壤普查资料汇总阶段,专家制定,共分7级。 高级分类:土纲、亚纲、土类、亚类 低级分类:土属、土种、变种,(一)土纲 土纲为最高级土壤分类级别,反映了土壤不同发育阶段中,土壤物质移动累积所引起的重大属性的差异,是土壤重大属性的差异和土类属性的共性的归纳和概括。 (二)亚纲 亚纲是在同

10、一土纲中,根据土壤形成的水热条件和岩性及盐碱的重大差异来划分。,(三)土类 土类是高级分类的基本单元。它是在一定的自然或人为条件下独特的成土过程及其相适应的土壤属性的一群土壤。每一类土壤均要求: 1. 具有一定的特征土层或其组合; 2. 具有一定的生态条件和地理分布区域; 3. 具有一定的成土过程和物质迁移的地球化学规律; 4. 具有一定的理化属性和肥力特征及改良利用方向。,(四)亚类 亚类是土类范围内的进一步细分,反映主导成土过程以外其他附加的成土过程。 (五)土属 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主要根据成土母质的成因、岩性及区域水分条件等地方性因素的差异进行划分。,(六)土种 土种是土壤基层分类的基

11、本单元。它处于一定的景观部位,是具有相似土体构型的一群土壤。同一土种要求:1. 景观特征、地形部位、水热条件相同;2. 母质类型相同;3. 土体构型一致;4. 生产性和生产潜力相似,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七)变种 是土种的辅助分类单元,是根据土种范围内由于耕层或表层性状的差异进行划分,如根据表层耕性、质地、有机质质量分数和耕层厚度等进行划分。,第三节 土壤分布的规律性 一、土壤分布的水平地带性 (一)土壤的纬度地带性 黑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红壤砖红壤 (二)土壤的经度地带性 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灰漠土 二、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三、土壤的区域性分布 在广域土壤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由于受中小地形、水文地质、母质、人类活动等地方性因素影响,在广域土壤基础上分布着中域土壤和微域土壤,表现出土壤分布的中域规律和微域规律。,1. 试述土壤形成中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2. 简述土壤主要的成土过程。 3. 简述土壤分类的含义、目的意义。 4. 简述我国土壤分布的规律性,试举例说明。,复习思考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