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欣赏《桥边的老人》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741108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4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欣赏《桥边的老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欣赏《桥边的老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欣赏《桥边的老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欣赏《桥边的老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外国文学欣赏《桥边的老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欣赏《桥边的老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欣赏《桥边的老人》课件(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传统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散文、诗歌、剧本,小说八要素: 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桥边的老人,海明威,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凭借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

2、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该小说体现了人在 “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 在艺术上,他那简约有力的文体和多种现代派手法的出色运用,在美国文学中曾引起过一场“文学革命”。,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在美国的一个文学流派。这个名词源出侨居巴黎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惘

3、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的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辞,于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个文学流派的名称。 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国一批初登文坛的青年作家,他们年龄相仿,经历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艺创作倾向也约略相同,他们带着玫瑰色的幻想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文学常识迷惘的一代,但他们所看到的尽是残酷的厮杀和恐怖的死亡。他们的幻想破灭,身心受到严重的摧残;他们憎恨战争,但不知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心情苦闷,对前途感到茫然。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动荡不安和社会危机,又加重了他们心灵的空虚和苦闷。他们没有明确的社会理想,只能消极逃避现实的

4、斗争,躲到个人的小天地里去,企图用爱情、友谊、寻欢作乐来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动中使自己振奋起来。,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他创作风格也很独特,从来都是站着写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双关妙语:“恕我不起来啦!”他笔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弯的硬汉形象,尤以老人与海中桑提亚哥最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美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里也称海明威为“这头老狮子”(老人与海中的梦),以“老狮子”的称号,

5、生动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刚毅、勇敢和坚韧的一面,给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名言: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一个真正的强者,只能被摧毁而不能被击败。,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时间 地点 人物 环境,“我”是谁?,“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 “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推测:我也许是个战地记者,也许是与法西斯对立的阵营中的战士。,这篇短小的小说就是由“我”来讲述的。由“我”来说这个

6、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请大家思考:,1、 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述故事,给我们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2、 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3、 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他的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小说的视角:小说中故事的“叙述者”的观察角度。 在具体作品中,“叙述者”既不等同于作者,也不完全等同于小说中的人物。,有限视角,由故事中的一个人物来讲述故事的视角.最常用第一人称。,全知视角,叙述者处于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

7、故事、场景等无不处于其主宰之下,调度之中。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区别:全知视角的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了解小说全部的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和命运,甚至在叙述过程中加入评论,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有限视角的叙述者则只介绍故事的部分情节,把一部分内容隐藏起来了。,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象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她不能够讲究打扮,只好穿着朴朴素素,但是她觉得很不幸,好像这降低了她的身分似的。因为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

8、是她们唯一的资格。,莫泊桑项链,品析鉴赏 老人形象,“冰山理论”: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海明威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使得叙述更简洁。,细读小说的主体部分(对话部分),看看作者隐藏了什么?,(一)“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 “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 “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 “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微笑”作者隐藏的是:老人暂时忘却身处艰险而微笑

9、,是因为谈起了故乡,因为热爱故乡,因为故乡有他温暖的回忆,包括对这些动物的回忆。,“最后一个离开”也是一处减法。作者隐藏的是:老人因为战争,不得不离开,最后才离开是因为实在不舍,多么无奈和悲哀。,(二)“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最后几辆大车”没赶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战场上了。平静而简洁的叙述中隐藏的是作者对老人命运的深深担忧。,与老人命运相关的句子还有哪些?,“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讨论:明知此处即将成为战场,“我”两次劝老人离开,老人

10、为什么不走? (1)“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想我现在再也走不动了。” 老人因为体力不支,疲惫不堪。 (2)“那边我没有熟人”。 老人还有对故园的留恋,有对未来的茫然,也因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欲望减退了。,“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讨论:这里是叙述的“减法”还是“加法”?,小说全篇简洁,惜墨如金,这里却反复提及另外几只动物的危险,好

11、像用了“加法”,其实依然是“减法”。因为在这简单的疑问背后深深隐藏着老人对动物的同情、担忧,老人“没家”,也就意味着没有亲人,那些动物是与他相依相伴的。但是,战争来了,人们自顾自的逃离,动物是最无助的,被人们抛弃在战火中。,讨论:这位老人连自己的生命都难以自保,为何还念念不忘他的那几只动物? 在老人眼中,动物的生命和人类的生命是一样可贵的,老人博大的爱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与残害生命的战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命何其可贵,战争多么残酷!,你认为,这样写小说是否会影响内容、主旨的顺利表达?,应该说不会影响的。其实,作者的写作的“减法”正是要求我们读者做好阅读的“加法”:一切被省略的东西都是可以联

12、接和弥补的。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发挥想象,推测每一个人物的心理,读者自己去推理、想象、判断,极大地丰富故事的内容。这是现代小说对我们读者提出的要求。,探究:小说的主题与“冰山原则”,战争,老人,残酷 无人性 毁坏 动荡 死亡,孤独、无助,朴实憨厚善良。通过其质朴语言,有着一个不懂战争,一个最普通的人在战争时的心态,这与“我”面对战争的恐慌,形成鲜明的对比。 老人充满爱心,其形象闪耀着普通的人性的光辉,与践踏人类生命的残酷战争形成鲜明的对比。,品析鉴赏“老人”的形象,品析鉴赏“我”的形象,“我”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没有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尽管如此,我们通

13、过对有关战争的场面描写和与老人的谈话以及催促老人离开这些细节,还是可以看出,“我”是对老人同情的,对战争厌恶的。,“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这个细节几次出现? 作者在强调什么呢?,品析鉴赏“动物”意象,几个动物与他相依为命。残酷的战 争使这一温馨都不复存在,不但失 去了家园,也失去了最后几位可依 靠的伴侣。前景的悲凉显而易见。 谴责战争,热爱和平。,桥边的老人叙述视角分析 这篇小说采用 视角,第 人称。 “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讲述的仅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对其他人物如老人的感受只能推测。这样叙述的小说是一种局限,但读者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现在进行时”的故事,也可以从旁观

14、者,的角度充分发挥想象,玩味故事的内涵。小说中的“我”带有冷静的旁观者色彩,更多的是在“显示”故事而不是“讲述”故事。 “显示”和“讲述”的定义。【课本第9页】,“讲述”特点: 全知视角 多采用第三人称 叙述者时不时要亮相,“指手画脚”。 传统小说多用“讲述”,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显示”特点:有限视角 多采用第一人称 叙述者不肯露面,消失在文字背后。 现代小说多用“显示”,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注意:“讲述”与“显示”在同一篇小说中可两相结合,穿插交替使用。,品析鉴赏有限视角,1、首先,这种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增加真实感和亲切感。 2、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对话的语气和人物

15、的举动。 3、限制叙述的视角,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拓展延伸,问题一、“我”与老人的问答有多处矛盾,试举例说明?并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答非所问”的对话?,举例: (1)“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的“敷衍”; (2)老人问“我”动物能否挨过炮火,“我”的心不在焉。,原因: 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为什么不再是对我讲了? 或许是他不再期待“别人分担他的忧愁”; 或许是他想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 或许是疲惫得连话都懒得说了; 或许表明了他决

16、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拓展延伸,“那时我在照看动物。” “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意味深长。这里面交织着一种“怨”与“冤”的情感:我招惹谁了?我们招惹谁了?为什么要毁了这一切? 在这言简意深的话语中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使小说充满了力量。,从这份幸运和这份悲哀中,你读出了文章怎样的主旨? 短篇小说不可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对社会历史作壮观的描写,它只能选取一个小角度、一个侧面,以小见大地折射出这样主旨:歌颂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控诉战争给人类给社会带来的深重灾难。,特点:,作用:,品析鉴赏对话设计,语言简洁 意蕴丰富,推动叙述,主旨提炼,桥边的老人实际上可以说是一篇小品:仅由一幅画面、一段对话构成,格局之小,笔法之简练,在宏大战争主题的小说林中,可以说微不足道,但桥边的老人仿佛一个小小的窗口,以小见大地揭示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课堂思考练习,1、联系“叙述腔调”P9,本小说哪些地方分别是“讲述”与“显示”? 参考答案:文中对话描写部分多为“显示”,而开头部分为“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