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4章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736120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1.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第4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4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4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4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城市规划原理――第4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第4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第4章课件(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章 居住区规划,居住区的概念 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集聚地。,居住区规划的任务 根据上一层次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建设做出综合安排,位居民创造一个经济合理的、能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方便、卫生、安宁、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居住区规划的原则 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要求。 符合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要求。 综合考虑所在城市的性质、气候、民族习俗

2、、传统风貌等地方特点 和规划用地周围的环境条件,充分利用规划用地内有保留价值的河 湖水域、地形地物、植被、道路、建筑物与构筑物,并将其纳入规 划。, 适应居民的活动规律,综合考虑日照、采光、通风、防灾、配建设 施及管理要求,创造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 为老年人、残疾人、少年儿童的生活和社会活动创造条件。 为工业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和建筑群体空间环境多样化创造条件。 为商品化经营、社会化管理及分期实施创造条件。 充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的综合效益。,第一节、居住区的组成和规模 一、居住区的组成 1.居住区的组成要素 物质要素:自然要素-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被等。 人工要

3、素-住宅、公共设施、小品、市政公用设施等。 社会要素:社会制度与组织、社会道德与风尚、风俗习惯与宗教信 仰文化艺术修养等。,2. 居住区的用地构成 住宅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道路用地 公共绿地,3.居住区用地指标 指标体系:用地比例指标 (%) 人均用地指标 (平方米/人)-P516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用地构成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住宅用地 4560 5565 6075 公建用地 2032 1827 618 道路用地 815 713 512 公共绿地 7.515 512 38,深圳市标准 小 区 组 团 别 墅 区 130180 110130 低 层 2025 1820 多 层

4、1822 1420 高 层 1013 710,二、居住区的合理规模 人口规模 用地规模 1.影响居住区规模的因素(P486) 设置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服务半径 城市道路交通网络的影响 居民行政管理体制的影响 自然地形条件的城市的规模影响,2.居住区合理规模: 人口: 35万 用地: 50100公顷,第二节、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一、居住区的规模分级 居住区规模分级的理论根据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需要 行政管理的需要 市政府-区政府-街道办-居委会 城市 分区 居住区 小区(组团),居住区,居住小区,2.居住区规模分级 按户数和人口规模可分居住区、小区、组团三级。 居住区 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

5、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集聚地。, 居住小区 被居住区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居住组团 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分级标准,第三节、居住区规划设计 一、基本原则与要求(P498) 1.使用要求 方便居民生活(规律性活动) 有利服务、管理 选择合适住宅类型 方便经营

6、、使用、社会化服务 合理组织人流、物流,2.卫生要求 日照、通风等物理条件 噪声、空气等环境污染 垃圾处理,3.安全要求 (1)防火 防火间距保证 消防通道 室外消防栓设置 R=150M (2)防震灾 用地选择 安全疏散用地 区内道路平缓畅通,便于疏散 各类建筑严格按抗震规范设计(形体尽量简单) (3)人防 (平战结合) 人防地下建筑物应与地下管线规划密切配合。,4.经济要求 节约用地 降低综合造价 5.施工要求 6.美观要求 构思新颖、突出个性、体现特色、美化环境,二、住宅及其用地规划布置 1.住宅类型的选择 住宅类型及其特点(P502), 住宅建筑经济和用地经济的关系 层数 进深 长度 层

7、高, 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符合国家居住建筑标准 满足不同套型比要求 因地制宜确定住宅层数 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特点,符合居民的生活习俗 结合地形,节约用地 城市整体景观风貌的要求,2.住宅的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行列布置: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的布置形式 。 优:绝大多数居室朝向良好 结构施工简单 缺:处理不好会产生单调、呆板 改进: a、山墙错落 b、单元错开梯搂 c 、成组改革影响 P504 图18-3-2, 周边布置:建筑沿街坊式院落周边布置形式 P506 图18-3-3,a 单周边,c 自由周边,b 双周边,优:能形成封闭小空间,便于组织绿化、休憩地 对于寒冰地区可阻挡风沙 节约

8、用地,提高密度 缺:部分居室朝向差,炎热地区西晒 结构施工较为复杂,不利于抗震,造价会增加 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会造成较大的土方工程,混合式布置: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最常见的往往是以行列式为主, 以少量住宅式公建沿道路式院落周边布置,以半开敞式 院落。,P507 图18-3-4, 自由式布置: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的条件下,成组成 团自由灵活地开置。 哲学思想:规律中有变化,在变化中 (灵活)有规律。 散立 自由式: 曲线形 曲尺形 点群式 P507 图 18-3-5,3.住宅群体组合方式 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可以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或结合公建) 组合成组成团,作为居住区式小区,基本

9、组合单元,有规律的发展运用。 特点:分区明确、有利分期、面貌统一 组团分隔方式(五种), 成街成坊组合方式 成街的组合方式是以住宅(或结合公建)沿街成组成段成坊的组合方式是以住宅(或结合公建)以街坊为整体。 综合组合方式,锦苑小区(用地16.47公顷,住户3280户) 采用三种住宅群体的组合形式,形成两类不同特征的住宅院落空间。南北向带形的住宅院落设一至两个出入口,保证了院落空间的相当独立性与私密性,也是该住宅群居民的主要户外活动场所之一。 另外,左右交错的绿地布局、中心的公共建筑安排与弯曲的道路线形形成了住宅区连续、变化的空间景观。,4.住宅的群体空间组合 运用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以及建筑空间

10、构图的手段,将住宅、公 建、绿化、道路、小品等有机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5.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音的防治 住宅群体争取日照和防治西晒的方法 P511 住宅群体组合提高自然通风和防风效果的规划设计措施 P512 住宅群体噪声防治的规划设计措施 P512,6.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住宅底层布置公共建筑:a. 对住户干扰小(相对) b.本身对用房和用地无特殊要求. 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插入式、外接式、半插入式、院落式 空间的借用 少量东西向住宅布局 高低住宅混合布置,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 1.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和内容 P515 2.指标确定 千人指标-以每千居民为基本单位 /千人 座

11、/千人 床/千人,3.规划布置原则: 结合居民区规划结构,公共设施的布置应遵循分级、对口、配 套以及集中与分散向结合的原则。,居住区级(第一级):专业服务,设施、规模大使用频度不高 小区级(第二级): 基层公共设施规模小,使用频度高 组团级(第三级),4.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选址及规划布置 选址方式 位于几何中心 使用方便,均衡,货运有干扰 位于居住区出入口 上下班使用方便 位于干道侧 可服务于周边居民 提高经济效益 对区内无干扰 区内居民使用略有不便,2) 规划布置方式 沿街线状布置 独立地段集中布置 线、片相结合,4.居住区道路规划布置 居住区级-居住区的内外联系,居住区的主要道路 车

12、行道宽度9米 红线20米 小区级- 居住区次要道路,居住区内部的交通联系 车行道69米 红线 采暖区14米 (建筑控制线) 非采暖区10米 组团级- 居住区内支路,住宅组群的内外联系 路面宽35米 建筑控制线宽 采暖区10米 非采暖区8米 宅间小路-通向各户或各单元的小路,路面宽2.5米,5.居住区绿地规划 1)居住区绿地系统构成 公用绿地 公共设施专用绿地 道路绿地 宅旁、庭院绿地,2) 居住区绿地标准 绿地率-绿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 新区30% 旧区改造25% 公共绿地标准 定义: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地 居住区1.5/人 小区1.0/人 组团0.5/人,第四节、居住区规划技术经济分析 一、用地平衡表 1、作用 2、内容,城市居住区用地平衡表 (国标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注:“”为参与居住区用地平衡的项目。,3、各项用地界限划分的技术性规定 居住区用地范围 住宅用地范围 公共设施用地范围 住在底层为公共设施时用地范围 道路用地范围 公共绿地范围,二、技术经济指标(P5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