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ppt-4-1改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736112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71 大小:15.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ppt-4-1改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城市规划原理ppt-4-1改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城市规划原理ppt-4-1改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城市规划原理ppt-4-1改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城市规划原理ppt-4-1改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ppt-4-1改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ppt-4-1改课件(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城市用地的概述,第一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一)城市用地的概念 (二)城市用地的属性 (三)城市用地的价值 (四)城市用地的区划,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一)、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自然环境的作用与影响是作为一项条件而存在并给予考虑的,通常称之为自然环境条件或简称为自然条件。城市自然条件的分析,包括资料的勘查、搜集和按规划阶段的需要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这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1、地质条件:地质条件的分析主要着重在与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方面的分析。 (1)建筑地基 城市各项工程建设都由地

2、基来承载。自然地基的构成无非是土与石。由于地层的地质构造和土层的自然堆积情况不一,其组成物质也各有不同,因而对建筑物的承载力也就不一样。,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2)滑坡与崩塌,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滑坡,崩塌,滑坡与崩塌,(3)冲沟,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4)地震,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成因分类,诱发地震,天然地震,火山地震,构造地震,震源深度分类,浅源地震(60公里以内),中源地震(60300公里),深源地震(300公里以上),震中距大小分类,地方震(100公里以内),近震(1001000公里),远震(1000公里以上),震级大小分类,地 震 类 型,1 地震类型

3、,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地震按震级的分类,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3 地震波,地震波,体波,面波,纵波,横波,瑞雷波,乐夫波,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震中烈度与震级的大致关系,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城市规划中的防震措施 1)确定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以便制定各项建设工程的设防标准。 2)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一般规定,在地震烈度7度以下,工程建设不须特殊设防;在9度以上地区则不宜选作城市用地。,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5)矿藏,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2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水文地质条件,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3、气候条件,第四章 城

4、市构成与用地规划,4、地形条件,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1用地评定的要求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进行城市用地质量的综合评定,须要注意以下几点,(1)用地评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 (2)要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 (3)用地评定要因地制宜,按照用地的自然特性,抓住主导环境条件对之分析与评价。 (4)用地评定,不应只是各个环境要素单独作用的总和,

5、而是要从环境的整体意义上考察它们相互的作用及其后果,综合地鉴定其利弊。,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2用地评定的分类,按照部颁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规定,须对城市用地作出适宜性区划,一般将之分成三类: 一类用地:是指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是指需要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它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的限制。 三类用地:是指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现代工程技术几无绝对难以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这取

6、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水平。,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三、城市用地的选择,(一)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1、建设现状:指用地内已有的建筑物、构筑物状态。,2、基础设施:用地内以及周边区域的水、电、气、热等供应网络以及道路桥梁等状况。,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选择用地所在国土管理部门制定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该用地的用途规定及调整的可能性。,4、生态环境:用地所在的区域自然环境背景以及用地自身的自然基础和环境质量。,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5、文化遗存:用地范围内地上、地下已发掘或待探明的文化遗址、文物古迹以及有关部门的保护规划与规定等

7、状况。 6、社会问题:指用地的产权归属、动迁原住民涉及社会、民族、经济等方面问题。,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二)用地选择的原则,(1)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 (2)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余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3)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要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

8、准备费用。 (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要注意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一、城市用地的分类 城市用地对应于所担负的城市功能,划分为不同的用途。城市用地的分类方法,各个国家并不一样。中国建设部于1990年后制定并颁布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国家标准。该标准将城市用地划分为大类、中类和小类三级,计有10大类,46中类和73小类。,第二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二、城市用地的构成 城市用地的构成,是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形态。城市用地构成

9、: 1.按照行政隶属的等次,宏观上分为市区、地区、郊区等。 2.按照功能用途的组合,分为工业区、居住区、市中心区、开发区等等。 城市用地构成为某种功能需要,可以由用途能以相容的多用途用地,构成混合用途的地域。,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图,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图,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第三节 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 一、居住用地,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一)概述,(二)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1用地组成 居住用地占有城市用地的较大比重,分为四类:,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住宅用地 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公共服务设

10、施用地 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 道路用地 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 绿地 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2、用地分类,城市居住用地按照所具有的住宅质量、用地标准、各项关联设施的设置水平和完善程度,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可以分成若干用地类型,以便在城市中能各得其所地进行规划布置。我国的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规范,将居住用地分成四类,其中一类最好,四类较差。,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三)居住用地指标,1、影响因素 (1) 城市规模:大城市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会适当比之小城市低 (2) 城市性质:老

11、城市建筑层数较低,相对于居住用地所占城市用地的比重会高而新兴工业城市因产业占地较大,相对居住用地比重就较低。 (3) 自然条件:如因纬度高低的不同地区,为保证住宅必要的日照间距,而会影响到居住用地的标准。 (4)城市用地标准: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加上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状况不一,也会影响到住宅建设标准和居住用地的指标。,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2用地指标 (1) 居住用地的比重:按照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 (2)居住用地人均指标:按照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定,居住用地指标为人均18.0 28.0m2,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

12、规划,(四)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1、理论发展 A、 我国著名的唐长安城就规划分划有108个坊里,以坊里做为地域的居住单位。对“坊”和“里”所赋以的概念涵意,经过不断的阐发而留存到现在。 B、 霍华德较早地在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上提出居住用地组织的概念 C、1927年美国的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neighborhood)概念,是较早地从理论上以居住地域做为基本的构成单元,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2居住用地的选择,(1)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有着适于建筑的地形与工程地质条件 (2)居住用地的选择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与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对关系 (3)居住用地选择要十分注重用地自

13、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 (4)居住用地选择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以合理地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地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5)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 (6)居住区用地选择要结合房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益。 (7)居住用地选择要注意留有余地。,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3、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1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居住用地规划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在规模、标

14、准、分布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 2)以人为本原则:居住用地的规划组织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3)生态原则:居住用地规划,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地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态效应。,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4)规范性原则:居住用地规划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 5)管理原则: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

15、、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同时居住用地的组织与规模,要有利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理。,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2居住用地的分布,1)集中布置:当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的用地且在用地范围内无自然或人为的障碍,而可以成片紧凑地组织用地时,常采用这种布置方式。但在城市规模较大、居住用地过于大片密集布置,可能会造成上下班出行距离增加,疏远居住与自然的联系,而影响居住生态质量等问题。 2)分散布置:当城市用地受到地形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或因城市的产业分布和道路交通设施的走向与网络的影响时,居住用地可采取分散布置。,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3)轴向布置:当城市用地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居住用

16、地或将产业用地与相配套的居住用地沿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的交通干线布置时,居住用地依托交通干线(如快速路、轨道交通线等),在适宜的出行距离范围内,赋以一定的组合形态,并逐步延展。,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3)居住用地的组织与构成,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一)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1、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 (1)用地的形状和规模 工业用地要求的形状与规模,不仅因生产类别不同而不同,且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采用的运输方式、工艺流程和建筑层数有关。影响工业用地大小的因素很多,规划中必须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对不同类型的工业用地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为未来的城市支柱产业留有足够的空间和弹性。但同时也要注意工业发展应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和发挥城市土地市场和规划管理的作用,有效地控制城市工业用地的浪费现象。,二、工业用地,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2)地形要求 工业用地的自然坡度要和工业生产工艺、运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