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736046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1.7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26页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 第四章课件(1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章,第四章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第一节 城市的系统构成 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第三节 城市用地的分类与用地构成 第四节 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第一节 城市的系统构成,一、城市系统构成概念 (一)城市系统的特点 1、整体性及综合性 2、层次性、结构性 3、系统的动态性 4、环境的联系性,城市系统构成指: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 其组成: 社会系统 经济系统 空间系统 生态系统 基础设施系统,(二)城市系统的构成,二、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1、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 2、城市人口系统构成 3、城市文化系统构成,城市的政治系统构成 政治团体 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人口

2、系统构成 涉及到人群分类、文化背景、收入、民族、宗教信仰、性别、受教育水平、年龄、交往等,城市的文化系统构成 精神产品的生产 精神产品的传播 精神产品的使用、精神产品的储存,三、城市产业构成 (一)按国民经济结构分类 1、第一产业 2、第二产业 3、第三产业,1、第一产业 指城市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 其保证城市的副食品。 它占比重的大小与城市郊区范围的大小有直接关系。 是产品直接来源于自然界的部类。,2、第二产业 主要指城市的制造业及加工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类 。 是现代城市中最活跃的发展因素。,3、第三产业 是现代城市中为主导产业服务而发展起来的。为生产和消费提供服务的部类

3、。 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他在某些城市逐步上升到主导地位。,美国的社会科学家贝尔将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前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导 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导 后工业社会经济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城市的服务辐射范围不断扩大 第二产业在城镇中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中衰败,(二)城市产业 分为: 1、主导产业:为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产业 2、配套产业:围绕城市主导产业而产生的产业 3、一般服务性产业:提供一般服务的产业,四、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 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他包括了城市平面和高度的三维空间。,五、城市其他

4、系统的构成 如: 基础设施系统 文化教育 医疗卫生 商业服务 行政管理,第二节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一、城市用地概述 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三、城市用地选择,一、城市用地概述 (一)城市用地概念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区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的土地的总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 包括: 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 已列入城市建设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二)城市用地的属性 1、自然属性 2、社会属性 3、经济属性 4、法律属性,(三)城市用地的价值 1、使用价值 2、经济价值,(四)城市用地的区划 1、行政区划 2、用途区划 3、房地产权属区划 4、地价区划,(五)城市用地的归

5、属与管理 1、城市用地归属 2、城市用地的管理,二、城市用地适用性评价 (一)城市与自然环境 1、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自然环境条件关系到城市职能的发挥 自然环境条件关系到城市的空间形态 自然条件对城市工程的建设经济等多方面产生更为直接的影响 2、生态失衡的反应 (1)城市无节制发展 (2)城市高强度开发,形成“城市热岛” (3)由于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城市地面下沉 (4)污水排放,导致水源水质恶化,(二)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1、地质条件 2、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 3、气候条件 4、地形条件,1、地质条件 (1)建筑地基 (2)滑坡与崩塌 (3)冲沟 (4)地震 (5)矿藏,(1)建筑地基 影响地

6、基承载力大小的因素 地下水 地下为可溶性岩石,自然地基类别与建筑物的承载力,滑坡 是由于斜坡上大量滑坡体(固体或岩体)在风化作用、地下水、人为原因,特别是受重力的作用,沿一定的滑动面向下滑动而造成的,常发生于山区或丘陵地带。,(2)滑坡与崩塌,崩塌 成因主要是由山坡岩层或土层的层面相对滑动,造成山坡失去稳定而塌落,(3)冲沟 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所形成的沟槽。 分活动性冲沟及稳定性冲沟。 活动性冲沟即冲沟还在继续发展。 稳定性冲沟冲沟已经稳定了,不再发展。,(4)地震 是一种自然地质现象 防震措施: 确定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以便制定设防标准 避免在强烈地震区建城市(地震烈度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

7、市用地 ) 按照用地的设计烈度及地质、地形情况安排相宜的城市措施,(5)矿藏 矿藏的分布与开采影响到城市用地的选择和城市布局的形态,2、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 (1)水文条件 利: 城市水源地 可发展水运 满足城市造景需要 改善城市气候条件 稀释污水、排除雨水及美化环境 弊:洪水;冲刷岸边;泥沙淤积,(2)水文地质条件 指地下水的情况。包括: 地下水存在形式 含水层厚度 地下水矿化度 地下水硬度 地下水水温 地下水水质及流动状态,3、气候条件 (1)太阳辐射 (2)风象 (3)温度 (4)降雨与湿度,风玫瑰图,工业与居住用地布置关系示意,4、地形条件 地形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A 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

8、、平面结构形态和空间布置 B 影响城市竖向设计及制高点选择、处理 C 影响城市小气候形成 D 影响通讯、电波 E 坡度的影响,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适用坡度,城市风,海陆风,我国地形的分类,(三)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城市用适用性地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 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置提供科学依据。,1、用地评定的要求 (1)评定内容及深度要根据规划阶段的需要拟定 (2)要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 (3)用地评定要因地制宜,抓主导环境条件 (4)综合地鉴定用地的利弊 2、用地评定的分类 (1

9、)类用地 (2)二类用地 (3)三类用地,(1)一类用地适宜修建的用地 l地形坡度在10%以下,符合各项建设用地的要求 l 土质能满足建筑物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l地下水位低于建筑物、构筑物的基础埋置深度 l没有被百年一遇洪水淹没的危险 l没有沼泽现象或采取简单的工程措施即可排除地面积水的地段 l没有冲沟、滑坡、崩塌、岩溶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地段,(2)二类用地基本上可以修建的用地 l土质较差,在修建时,地基需要采取人工加固措施 l地下水位距地表面的深度较浅,修建建筑物时需降低地下水位或采取排水措施 l属洪水轻度淹没区,淹没深度不超过11.5米,需采取防洪措施 l地形坡度较大,修建建筑物时,除需要采取

10、一定的工程措施外,还需动用较大土石方工程 l地表面有较严重的积水现象,需要采取专门的工程准备措施加以改善 l有轻微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需要采取一定工程准备措施等,(3)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l地基承载力极低和厚度在2米以上的泥炭或流砂层的土壤,需要采取很复杂的人工地基和加固措施才能修建 l地形坡度超过20%以上,布置建筑物很困难 l经常被洪水淹没,且淹没深度超过1.5米以上 l有严重的活动性冲沟、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若采取防治措施,需要花费很大工程量和工程费用 l农业生产价值很高的丰产农田,具有开采价值的矿藏,属给水水源卫生防护地段,存在其它永久性设施和军事设施等,三、城市用

11、地选择 (一)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1、建设现状 2、基础现状 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生态环境 5、文化遗存 6、社会问题,(二)用地选择的原则 1、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的规定。 2、要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 3、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科学的评估 4、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要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一、城市用地的分类 根据城市用地功能不同,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规范,城市用地分为10大类、46中类、73小类 。 二、城市用地的构成 (1)中、小城市 (2)大城市,城市用地分类表,第四节

12、不同用途的城市用地,一、居住用地 二、工业用地 三、公共设施用地 四、仓储用地 五、城市绿地 六、城市郊区用地,一、居住用地 (一)概述 (二)居住用地的组成与分类 (三)居住用地的指标 (四)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1、用地组成 (1)住宅用地 (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3)道路广场用地 (4)绿地,用地分类,(三)居住用地的指标 1、影响因素 (1)城市规模 (2)城市性质 (3)自然条件 (4)城市用地标准 2、用地指标 (1)居住用地比重 (2)居住用地人均指标,用地指标 (1)居住用地比重 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 20%32% (2)居住用地人均指标 居住用地指标为18.028.

13、0m2/人,并大、中城市不得小于16.0 m2/人。,居住区、居住小区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四)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1、理论发展 2、居住用地的选择 3、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1)居住用地的规划原则 (2)居住用地分布 (3)居住用地的组织与构成,居住用地的规划原则 协调与整合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与环境关系 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 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 遵循相关的规范与标准 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用地分布 影响因素 A 自然条件 B 交通运输条件 C 工业性质,居住用地布局形式 A 集中式布局紧凑,各部分联系方便,节约基础设施 B 分散式适应地形变化或工业性质的

14、要求 C 轴向布置以中心为核心,居住用地或将产业用地与相配伍的居住用地沿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不同性质的工业,出现不同的布置形式 工业占地面积 居住区所需面积 卫生防护要求不一样 工人密集程度 上、下班、在厂内耗费的时间,二、工业用地 (一)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二)工业区 (三)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 (四)旧城工业布局调整,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 1、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 2、交通运输的要求 3、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4、工业与居住区的空间关系,工业用地的综合要求: (1)用地形状及规模 (2)地形 (3)水源要求 (4)能源要求 (5)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水文要求 (6)特殊

15、要求 (7)其它要求,交通运输的要求 适应于原料及产品的运输 可采用运输形式: 铁路:运量大、效率高、运费低,但建设投资高、用地面积大、要求用地平坦。 公路: 机动灵活、建设快、投资少 水运 :运费低廉,3、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1)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 (2)防止废水污染 (3)防止工业废渣污染 (4)防止燥声,(二)工业区 1、工业协作 2、工业区的组织 3、工业区的组成 4、工业区规模,工业区协作表现在: 产品原料; 副产品及废料的回收、利用; 生产技术协作; 动力设备的有效利用; 集中建立厂前区等,工业区的组成 生产厂房 仓库 动力及市政设施 维修及辅助企业 综合利用和加工工

16、业 运输设施 产区公共服务设施 科学实验中心 卫生防护带,(三)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 1、工业的分类 2、工业用地在规划建设用地中的比重 3、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 4、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5、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的关系,1、工业的分类 (1)按性质分 冶金工业 电力工业 燃料工业 机械工业 化学工业 建材工业 (2)按环境污染分 隔离工业 严重干扰和污染工业 有一定干扰和污染工业,工业用地比重: 一般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525 % 中、小城市中有大、中工业企业时,比重可提高(25%,但30%) 人均工业用地一般为1025平方米/人 最高30平方米/人(特大城市18%),根据生产的卫生类别、运输量及用地规模分类 (1)布置在远离城市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工业 (2)布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