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厦门大学经研所 杨美景)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735943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322 大小:2.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学(厦门大学经研所 杨美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22页
城市经济学(厦门大学经研所 杨美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22页
城市经济学(厦门大学经研所 杨美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22页
城市经济学(厦门大学经研所 杨美景)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22页
城市经济学(厦门大学经研所 杨美景)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经济学(厦门大学经研所 杨美景)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厦门大学经研所 杨美景)课件(3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经济学,主讲人: 经济研究所 杨 美 景,城市经济学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章或节 主要内容 学时安排 第1章 绪论 2 第2章 城市化问题 3 第3章 城市经济结构 2 第4章 城市空间结构 3 第5章 城市土地经济 2,章或节 主要内容 学时安排,第6章 城市住宅经济 3 第7章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 2 第8章 城市交通运输经济 3 第9章 城市人口经济 2 第10章 城市环境经济 3 第11章 城市政府职能 2 考试 3,第一章 绪论,城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城市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科相比都是一门年轻而富有活力的专业学科。正如商品经济发展和工业化促使现代经济学

2、形成和发展一样,全球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是城市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本章简要追溯和介绍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及当代发展状况;主要介绍国内外学者对城市经济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的不同界定;阐明城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多方面的研究内容;简要介绍城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与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阐述城市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分清它与其他研究城市的学科以及若干同它关系密切的部门经济学科之间的界限。,第一节 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868年,德国学者罗舍尔提出“区位”的概念。 1909年,德国学者、现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韦伯提出“工业区位理论”。 1924年,美国土地学家赫德提出“楔形理论”。1936

3、年,霍伊特又对“楔形理论”进行了发展。 1925年,美国经济学家帕克、伯吉斯提出了城市土地的价值带理论。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汤普森编著的城市经济学导论问世,成为第一部城市经济学专著,标志着城市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正式成立。,第二节 城市经济学的内涵及研究对象,关于城市经济学的内涵,国外代表性学者认为,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厂商和家庭区位选择的学科。而国内代表性学者则认为,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经济的微观系统、宏观系统和管理系统协调发展的科学。 关于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西方学者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西方学者一般是以城市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以对城市问题的求解作为研究的任务和目的。而我国

4、学者早期是以城市经济运动规律或城市经济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以揭示规律为任务;近期有的专家提出应以城市经济系统的整体联系和关系作为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三节 城市经济学的性质与内容,城市经济学既是一门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的应用科学,又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融会综合的边缘科学。西方城市经济学主要包括城市经济学基本理论、微观城市问题和城市政府三个部分的内容。中方把城市经济学分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宏观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化现象的实质和基本规律,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极其预测,城市化的机制、道路和进程等方面的内容。,微观城市经济学则侧重于研究城市内所特有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包括研究城

5、市经济的发展、结构、规模,建设与规划,人口与就业,环境与生态,土地开发利用,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的内容。,第四节 城市经济学理论与发展趋势,城市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如聚集效应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城市经济结构理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城市经济空间布局理论等,目前已基本趋向成熟。,城市经济学发展趋势,从国外城市经济学研究趋势来看,发达国家比较关注城市公共经济管理、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等综合研究以及城市房地产、城市就业、城市环境治理等专项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经济研究更关注于城市化、城市经济发展等问题。,第五节 城市经济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城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同其他专业和部门经济

6、学,如工业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对外贸易学、运输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土地经济学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城市经济学也是城市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同城市社会学、城市政治学、城市规划学、城市建筑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环境学、城市地理学、城市交通学等也有密切的联系。,本章结束,第二章 城市化问题,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业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本章主要讨论工业革命以来的城市化进程。通过对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回顾,归纳出影响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因素,以及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并重点讨论

7、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市化进程。,第一节 城市化的基本内涵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一、城市化的基本内涵 尽管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城市化作为一个社会经济的转化过程,无疑包括人口流动、地域景观、经济领域、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内涵,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纵观各学科对城市化的不同理解,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人口城市化”观点。这种观点将城市化定义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镇)人口或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二是空间城市化观点。该观点认为城市化是指一定地域内的人口规模、产业结构、管理手段、服务设施、环境条件以及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等要素由小到大、由

8、粗到精、由分散到集中、由单一到复合的一种转换或重组的动态过程。,三是乡村城市化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乡村与城市(镇)的对立和差距,认为城市化就是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镇)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二、城市化水平的测度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就是要对城市的这种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之间或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时期之间进行比较。鉴于城市化过程所包含内容的多样性,从理论上讲,一个能够较为准确全面地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测度方法应该采用复合指标法,即尽量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来进行综合分析,以此考察城市化进程。,但在实际操作中,复合指标法却往往行不通。 一方面,反映不同内容的指标不能

9、直接进行加减乘除; 另一方面,即使可以采用一些复杂的数学手段来解决上述矛盾,但还应看到,城市化的某些内容(例如生活方式的城市化)是不可能直接作定量分析的。 因此,在实际测度城市化水平时都采用主要指标法,而不采用复合指标法。,主要指标法是指通过几个最具本质意义、最具象征性,而且便于统计分析的个别指标来反映和描述城市化水平。 1、土地利用指标 用土地利用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是计算一定时间内非城市性地域转变为城市性地域的比率。,2、人口指标 用人口指标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具体方法,是计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计算公式为: 式中,Y表示城市化水平或城市化率;U表示城市人口 ;R表示农村人

10、口;N表示区域总人口。,第二节 世界城市化进程,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进程首先是从发达国家,准确地说,首先是从英国开始的,然后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逐渐扩展到全球范围,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城市化进程的扩展源是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英国。从1750年到1800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7%19%提高到了23%。随着技术的扩散和工业革命的广泛传播,城市化进程也由近及远地扩展到了英国以外的欧洲地区:首先是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国,城市化进程大约开始于17701800年;其次是德国和奥匈帝国,起点大约是18001830年;,再次是意大利、西班牙和瑞典等国直到18501880年才开始城市化

11、,最后是东欧和南、北欧的其他国家以及亚洲的日本被纳入了这个扩展序列。美国是一个例外,在1840年前后,美国掀起了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高潮。当时的城市化水平为10.8%,以后每10年大约增加4.55.0个百分点,到1880年时,美国的城市化水平(29.5%)已经赶上了欧洲(29.3%)。,二、发达国家与“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又称“反城市化”,是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贝利于1976年首先提出来的一种现象。即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部分地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迁移和扩散,使郊区无限蔓延,并导致城市中心区和中心城市的衰退。,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于20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出现这种逆

12、城市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 1、在城市化水平继续缓慢提高的同时, 郊区化以更快的速度进行。 2、市区中心吸引力下降,郊区成为人们主要的聚居区域。 3、中心城市开始分解,小城市成为城市化的主力军。,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城市化进程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才开始的,而取得民族独立较早的拉美国家,在19世纪晚期就已开始城市化,到1900年,城市化水平已高达20.3%,甚至超过了某些发达国家(日本1920年的城市化水平仅为18%左右)。亚非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独立比较晚,城市化进程也比较迟,非洲作为一个整体,直到1950年前后才开始城市化。,四、发展中国家与“超前城市化”

13、和“滞后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进程方面其内部差异性比发达国家大得多,突出表现在“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并存。,1、超前城市化 超前城市化亦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远远超过了本国的工业化水平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表现为没有工业化和没有经济发展的城市化。 超前城市化主要出现在拉丁美洲及非洲一些发展中国家。,2、滞后城市化 滞后城市化恰好与超前城市化相反,是指城市化进程落后于一国的工业化进程和相应的经济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不能真实反映其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亚洲一些国家,例如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其城市化进程就是典型的滞后城市化。,应该指出的是,超前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也

14、可能并存于一个国家,例如印度。从总体上看,印度的城市化进程属于滞后城市化,但具体到某个城市,则又呈现出超前城市化的特征,突出表现为城市首位度畸高。 所谓“城市首位度”,亦称“首位城市指数”,是指一国或地区最大城市人口数与第二大城市人口数之比值,通常用它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结构和人口集中程度。它由美国地理学家马克杰弗逊1939年在其城市首位律一书中首次提出。,第三节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发生与发展,受着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农业发展、工业化和第三产业的崛起。,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它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 2、为城市

15、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 3、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4、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 5、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产业革命使得资本和人口在机器大生产中高度集中,导致了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数量的急剧增加。工业化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巨大而深刻的城市革命,是因为它所具有的几个特殊经济本性使然,即所谓的“最低临界值原则”、“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和“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则”。,1、最低临界值原则 最低临界值原则,是指新建或扩建一个工厂需要有一个最低销售额的支持,只要达到这个临界值,那么投资者就可能会因其有利可图而作出投资决策。 2、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 初始利益棘轮效应原则,是指

16、一个城市的居民对未来所作出的决策是以这个城市现在必须提供什么为基础的。也即过去形成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分布状况,影响着现时的决策倾向。,3、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则 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原则,是指把工业增长和城市发展看作一种相互联系的过程,每个发展阶段都依赖于前一发展阶段。 由此可见,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经济规律所驱使,就导致了这种不可逆转的人口与资本向城市聚集的倾向,从而使工业化与城市化呈现十分明显的正相关性。,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随着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开始崛起,并逐渐取代工业而一跃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城市化的“接力棒”从此传到了第三产业的身上、并由它继续推动下去。这种后续动力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生产配套服务的增加。 2、生活消费服务的增加。,工业化与第三产业对于城市化的作用,有着显著的不同。如果说,工业化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膨胀和城市数目的增多,即主要是城市化在:“量”上的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