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理学教案第二章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735797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8.8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地理学教案第二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城市地理学教案第二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城市地理学教案第二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城市地理学教案第二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城市地理学教案第二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地理学教案第二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地理学教案第二章课件(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第二节 城市地域 第三节 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第一节、城市概念及标准,中国最早的城起源于传说的三皇五帝之都。考古发掘最早的古城为4000多年前夏代所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早时的城不具备宗庙、宫室、商业市场、手工业工场等一般城市应具备的物质要素。,有人认为,原始的只有防御功能而没有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商业市场的城不能作为城市。有的认为应将其作为城市的雏形。,“市井”,随商品经济发展,市逐渐被吸引到人口比较集中,又是奴隶主居住的城中,并有固定位置。城市始产生。,到近现代,“市”引申为一级城镇聚落性质的行政建制单元。,到宋代,镇才摆

2、脱军事色彩,以贸易镇市出现于经济领域,近现代,引申谓一级政区单元,城?镇?城市?城镇?,定义城镇的标准,中外的居民点系列: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5000人,(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 . .,第二节、城市地域,一、城市的行政地域与城市的实体地域,城乡界线的划分,美国的处理方法比较完整,它对城市实体范围的划定使用详细的规定。,二、城市的功能地域 1、大都市区与大都市带 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3、Statistical Area): 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中心县+外围县 大都市带(megalopolis): 许多都市区连成一体,经济、社会、文化等活动相互作用密切,是一个巨大的城市地域复合体。,为何要构建大都市区?构建大都市区的意义何在? 大都市带的形成条件或特征有哪些?形成原因是什么? 我国都市区和城市带的研究和发展状况如何?,2、大都市区 (1)大都市区的性质与城市区域化现象 大都市区的性质:功能地域。 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度,更多地反映了就业机会集中(需

4、要劳动力)和人口集中(供应劳动力)的县的组合。,城市区域化: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城市功能空间变化 “点” “面” 都市区(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单元) 都市区的地域范围或影响范围 由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组成,联系密切 都市区的功能 全球化分工、合作以及竞争的基本单位 都市区构建目的 对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竞争力,生态,空间形态,(2)中国都市区的建立 1)实践和理论建设的需要 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出新特点 城市发展区域不平衡,城市群现象,城乡界线模糊 城市建成区扩展,城市郊区化出现 城乡联系活跃 就城市论城市的传统规划思想和管理不适应发展需要 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 城市内部外来人口集聚区管理问题

5、区域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问题 城乡之间功能渗透问题 理论研究与国际接轨,2)中国都市区的研究与实践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1994年) 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1994-1996) 3)中国确定都市区的简明指标 市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可作为都市区的中心市; 都市区外围县(市)的划分:全县(市)劳动力构成中二、三产业占75%以上,县市连绵而不间断; 由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作为确定县(市)都市区归属的依据; 从县(市)中心始发到各地中心城市的客流的最大流向作为确定其都市区归属的辅助指标。,北京都市圈结构与卫星城分布图,上海都市区的圈层结构,广佛大都市区空间结构,3、大都市带

6、 (1)大城市带的表现形态与区域城市化现象 在经济发达和城市发育的区域,已为一个个城市的辐 射影响力所覆盖,形成城乡一体的城市化区域。 要点:一定地域范围内集聚了若干个大城市; 人口与经济活动密切联系。 区域城市化: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趋势。,20世纪70年代法国地理学者戈特曼(J.Gottmann) 6个大都市带:A、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该城市群从波士顿到华盛顿,包括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华盛顿几个大城市,共40个城市(指10万人以上的城市)。该城市带长965公里,宽48到160公里,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15。该区人口6500万,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达

7、到90以上。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和商贸中心,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B、北美五大湖城市群。该城市群分布于五大湖沿岸,从芝加哥向东到底特律、克利夫兰、匹兹堡,并一直延伸到加拿大的多伦多和蒙特利尔。集中了20多个人口达100多万以上的大都市。是美国、加拿大工业化程度最高、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该城市群与美国东北沿海城市群共同构成了北美的制造业带。,C、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也称为东海道城市群。一般指从千叶向西,经过东京、横滨、静冈、名古屋,到京都、大阪、神户的范围。该城市群一般分为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圈。这个区域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全国的6。人口将近700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61。

8、D、欧洲西北部城市群。这一超级城市带实际上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构成。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这个城市带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总面积14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00万。,E、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该城市带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包括大伦敦地区、伯明翰、谢菲尔德、利物浦、曼彻斯特等大城市,以及众多小城镇。这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该城市带面积为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是英国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 F、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这个城市群由苏州、无锡、常州、扬州、南京、南通、镇江、杭州、嘉兴

9、、宁波、绍兴、舟山、湖州等城市与上海一起组成。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7240万。,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分布,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1995,(2)大都市带的特点 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中纬地带,平原地带 门户位置:沿海、沿大江大河、重要铁路线 国际性大都市或国际港口城市 枢纽功能:在本国经济中的中枢作用 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影响 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 沿长轴呈带状发展,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 发达的交通通信网络 大规模、高密度人口指标 人口2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250人/km2 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3)大城市带(区域城市化)的形成原因 产业空间组织发生变化:生产

10、过程的不同环节出现空间分离 管理、协调、信息、研发向中心城市集聚 生产活动、生产制造基地向低成本地区扩散 城市(区域)产业分工由水平结构向垂直结构转变,城市产业体系的水平结构 工业经济时代,城市产业结构建立在制造业基础上,每个城市的主导部类不同(钢铁城市、纺织城市)。每个产业的管理/控制、研究/开发和制造/装配等生产环节往往集中在同一城市,城市之间的经济活动差异在于部类不同而不是生产环节不同。 城市产业体系的垂直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控制、研究/开发和制造/装配等环节分别聚集在不同的城市(区域),空间经济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装配环节的扩散和管理/控制环节的空间集聚。,4、

11、都市连绵区(metropolitan interlocking region) 周一星于1986年提出。 定义: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判别指标: (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且其中至少一个城市具有相对较高的对外开放程度,具有国际性城市的主要特征; (2)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的大型海港(年货物吞吐量在一亿吨以上)和空港,并有多条定期国际航线运营;,(3)区域内拥有由多种现代运输方式叠加形成的综合交通走廊,区内发展极与走廊之间有边界的陆上手段; (4)期内

12、有较多的中小城市,且多个都市区沿交通走廊相连,总人口规模达到2500万以上,人口密度达到700人/平方公里以上; (5)组成都市连绵区的各个都市之间、都市区内部中心市与外围县之间存在密切的社会经济联系。,5、城市群(urban agglomertions) 姚士谋提出。 概念: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的例外)特大城市(小型的城市群为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以及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没有指标,6、都市圈 7、城镇密

13、集区,小结 大都市区的性质与城市区域化现象 大都市带的表现形态与区域城市化现象 大都市带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中国开展都市区和都市带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的意义和进展,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1、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等,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 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科学出版社,2000。 2、崔功豪,当前城市与区域规划问题的几点思考,城市规划2002年第2期,40-42。,第三节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三、市带县 四、中国城市统计口径的讨论 中国城市地域的复杂性? 中国城市地域和城市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1955年

14、 市:聚居人口10万的城镇 镇:县级或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 常住人口2000,非农业人口50%的居民区 1963年 镇:聚居人口3000,非农业人口70%,或 聚居人口2500-3000,非农业人口 85% 市:标准未变,但标准从严掌握,农业人口20%,1984年 镇: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2000, 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10% 1986年 市:非农业人口6万、年GNP 2亿元的地方中心镇 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10万,农业人口40%,年GNP 3亿元 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人口 12万,年GNP 4亿元 1993年 采

15、取了分类指导的原则和调加了考察的指标,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1、两种城市地域的回顾:城市辖区与城市实体 城市地域与城乡界线 城市辖区行政区 城市实体建成区 城乡界线不一致 城市辖区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城市人口偏大 城市辖区范围比实体范围小,城市人口偏小 解决城市实体与城市行政界线不一致的途径: 城市化地区:中心地方 + 外围密集居住区,2、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1955年 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总人口,包含 15%左右的农业人口 1963-1981年 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内的非农业人口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城镇人口:1955年的标准,即市镇总人口 但之后随市镇

16、标准的混乱城镇人口统计失真,f,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 城镇人口: 市人口:设区市总人口、不设区市的街道人口 镇人口:不设区市的镇居委会人口、县辖镇居委会人口 设区市的总人口 + 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城镇人口: 市人口 :设区市市区人口 不设区市区的街道人口 镇人口:县及县以上政府所在建制镇镇区居委会人口 其他建制镇镇区居委会人口 设区市的市区人口 + 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三、市带县,1、市领导县的体制的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1990年底,全国168个市领导了700个县 2、市带县地域解析 市带县市域范围是行政地域概念,不是城市地域概念 城市因所带县的数目不同而缺乏可比性 市带县市域范围不等同于大都市区,四、中国城市统计口径的讨论,1、城镇地域和城镇统计口径存在的问题 1)没有一个保持稳定的城镇和城镇人口的定义 2)用现在的市镇行政区为基础的各种城镇统计指标难以反映中国城镇的实际状况 3)虽然城镇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