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本医疗服务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735611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9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基本医疗服务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城乡基本医疗服务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城乡基本医疗服务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城乡基本医疗服务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城乡基本医疗服务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基本医疗服务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基本医疗服务课件(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组,城乡基本医疗服务,新医改方案着眼于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在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的文章中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并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供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社区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一)准备阶段(19971999)年:199

2、7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形成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 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社区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二)实施阶段(19992005 年):1999 年国家出台了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社区卫生服务是政府实行的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具体体现,要把积极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列入政府工作目标”“到2005 年,各地基本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框架,部分城市建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三)改进阶段(2006至今):2006 国务院发布关于发展城市社

3、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将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效解决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重要举措”。,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模式,(一)四级网络模式 目前大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模式。指在三级医疗网络健全的城市,区医院成立医疗中心,一级医疗机构转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需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下延伸为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站点进入家庭,形成“医疗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家庭”的四级网络模式。,(二)二级网络模式 是目前中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模式。在二、三级医院直接设立社区卫生服务

4、站,设置规模一般是一个医疗卫生单位在所负责的范围内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种模式方便易行,能很好的利用医院的资源为社区提供卫生服务,使双向转诊具有可操作性。,(三)资源整合模式 此种模式主要应用于地方卫生资源有限的地区,充分的利用企事业单位的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将其纳入区域卫生规划,为单位职工和居民提供服务,共同承担社区卫生。,(四)家庭病床模式 是在我国较早实行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该模式是由二、三级医疗机构延伸开设家庭病床,制定家庭病床病人准入标准和合同,由家庭医生建立家庭病床,制定治疗方案。家庭医生和护士定期看护家庭病床病人,根据需要制定医护方案。此种模式有利于顺利实现双向转诊,加强

5、家庭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社区卫生服务是在政府领导、社会参与、上级卫生机构的指导下,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以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社会资源和适宜的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居民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为重点,为解决社区主要医疗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包含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服务为一体、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有: 1.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 2.社区现场应急救护; 3.家庭出诊、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家庭医疗服务; 4.转

6、诊服务; 5.康复医疗服务; 6.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其他适宜医疗服务等六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标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截止到2007年底全国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 16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3 909个,2007年各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人次为127 124 460人次,入院人数为743 186人,病床使用率为59.6%,社区卫生服务站诊疗人次为98 749 683人次,同比2006年都有了大幅度提升;重点联系城市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初步形成,大多数城市已经建成的中心数占规划数的比例达到80.00%以上,平均建成率为72.11

7、%;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政府举办,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77.10%,社区卫生服务站为69.16%。,社区首诊制度的理想模型,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一、 “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落实不到位; 二、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服务有效率、使用率低; 三、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人才结构不合理, 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艰难;,对策与建议,加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居民健康档案 解决利益分配,多方协调,畅通“双向转诊” 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加强人才建设,提高业务水平,提升全科团队服务能力,合作医疗 合作医疗,是中国农村社会通过集体和个人集资,用以为农村居民提供低费的医

8、疗保健服务的一种互助互济制度,它既是中国医疗保障制度中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合作医疗的历史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就出现过农民集资兴办的合作医疗。新中国成立后,由群众自发集资创办了具有公益性质的保健站和医疗站;1956年,全国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首次赋予集体介入农村社会成员疾病医疗的职责。随后,许多地方开始出现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以集体与个人相结合、互助互济的集体保健医疗站、合作医疗站或统筹医疗站。从建国到50年代末,农村合作医疗处于各地自发举建的阶段。 1959年11月,卫生部在山西省稷山县召开全国农村卫生工作会议,正式肯定了农

9、村合作医疗制度。1965年9月,中共中央批转卫生部党委关于把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的报告,强调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保健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到1965后底,全国已有山西、湖北、江西、江苏、福建、广东、新疆等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一部分市县实行了合作医疗制度,并进一步走向普及化,到1976年,全国已有90%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从而基本解决了广大农村社会成员看病难的问题。,不过,在70年代末期以后,农村合作医疗遭到了破坏,并开始走向低潮。1979年12月,卫生部、农业部、财政部、国家医药管理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发布了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各地又根据这个章程对

10、农村基层卫生组织和合作医疗制度进行整顿,坚持农民群众自愿参加的原则,强调参加自愿,退出自由,同时改进了资金筹集办法。 进入80年代后期,农村社会成员的医疗问题又引起了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根据农村的发展变化,亦对传统的合作医疗制度因地制宜作了改进,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模式。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事业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一个方面,已被列入国家卫生部门的发展计划,正在逐步恢复和发展。,在80-年代以前,中国农村合作医疗事业的模式是统一的,规范化的,这是因为全国均实行社、队集体核算,而具有统一的基础和统一的社会政策。然而,地区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同一地区甚至同一乡、村的发展也不平衡。在这种条件下,国家虽然倡导

11、恢复与推广农村合作医疗事业,但又难以实施统一的政策。因此,自80年代以来,主要由各地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探索,从而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医疗模式。具体而言,农村现行合作医疗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村办村管型 2村办乡管型 3乡村联办型 4乡办乡管型 5多方参与型 6大病统筹型 7混合保障型,合作医疗以农村居民为保障对象 在中国,城镇居民一般有公费医疗、劳保医疗或医疗社会保险制度给予保健与疾病医疗保障。而占全国总人口70%以上的农村社会成员却缺乏必要的医疗保障。合作医疗作为农民群众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医疗保障制度,便成了解决农村居民疾病医疗与保健问题的主要依托。因此,

12、合作医疗是农民创造的,也为农民的健康服务,从而主要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医疗以群众自愿为原则 合作医疗是合作化运动的产物,实质是上群众的互助互济,它从一开始就强调群众自愿的原则,通过政策引导、实施效果引导以及群众相互影响等来吸引群众参加。例如,国家在政策上重视并扶持合作医疗,把合作医疗当作为农村居民办实事;合作医疗本身年具有的公益性、福利性使农民认识到其好处;群众之间的影响,又能推动农村社会成员的积极参与;合作医疗制度正是在上述三个因素的引导下由农民自愿参加并最终成为一项医疗保健制度的。在新的历史时期,合作医疗仍应坚持群众自愿的原则,但这并不排除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等措施,将

13、群众自愿参加引向群众自觉参加,使合作医疗成为农村社会的群众性医疗保障制度。,合作医疗以集体经济为基础 在过去数十年间,合作医疗制度与农村社、队集体核算制度相适应,其经费主要源于集体公益金的补助,社员看病只需纳少量的费用,从而是一项低偿的农村集体福利事业。农村改革后,合作医疗走向低潮正是因为失去了这种集体经济的保障。从中国农村的现实条件出发,无论是富裕地区还是贫困地区,均不可能由农民独自承担这种责任。而保障国民健康、增进国民健康又是国家和社会应该承担的职责。尽管国家和各经政府不可能在农村重走正面临着重重困难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的老路,但也不能放手不管。因此,国家和社会对农村居民的健康的职责,又

14、将会主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农村集体经济的供款来实现,集体经济在过去是合作医疗的经济基础,在今后仍将是农村合作医疗的必要基础。,合作医疗以全方位服务为内容 虽然合作医疗的层次低,设施简陋,但从过去数十年的实践来看,它又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在实行合作医疗的地区,它不仅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一般的门诊和住院服务,而且承担着儿童计划免疫、妇女孕产期保健、计划生育、地方病疫情监测等任务,并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开展各种预防工作和饮食及饮水卫生、爱国卫生工作等。由此可见,合作医疗虽建立在乡、村,是中国最低层次的、粗放型的医疗保障,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保障农村社会成员的健康发挥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赤

15、脚医生 赤脚医生是文革中期开始后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当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三是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赤脚医生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 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赤脚医生当时的状况 乡村里的赤脚医生,因没受过系统的学习,医学,病理等知识是比较低的,大并重病治不了,复杂的病更不用说了。赤脚医生能解决的问题,通常是一些头痛身热,擦损外伤等小病而已。虽说是小病,但能治理能解决,也大大方便了村民群众。一是他们没空到大医院去看病,二是到大医院看病交

16、通也十分不便,三是到大医院看病费用高。因而,村民群众十分敬重赤脚医生,都认为他们是村里的大知识分子,是救命恩人。 其实,在乡村当赤脚医生很辛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首先,赤脚医生没有固定的薪金,有的只是每月拿大队一些补贴,有的只是以生产队记工分代酬。,乡镇卫生院是直接向所在社区居民群众提供医疗、防疫、保健和康复服务的农村基层卫生事业机构,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的中间层次,是连接县级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的枢纽。 乡镇卫生院技术上接受县级医疗卫生单位的指导;受乡镇政府和县卫生局委托,对村卫生室进行管理和指导。 乡镇卫生院的任务是:树立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思想,全心全意为所在社区群众提供医疗、防疫、保健和康复服务,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的现状 据杭州市卫生局数据,目前杭州农村已基本达到每个建制乡镇(街道)均有一所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共2519个,村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