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734173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课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章 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本章主要介绍重叠需求理论(The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与产品周期理论(The Product Cycle Theory)。,贸易理论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HO的资源禀赋,到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和规模经济,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贸易的基础和原因。但这些理论都只是静态分析贸易行为,还有一些贸易现象得不到这些理论的解释。如汽车,最早美国使主要的生产国和出口国,现在则大量从日本进口汽车。最近几年,韩国和马来西亚又成为重要的汽车出口国了。又比如电子手表,原来中国从日本大量进口,现在中国反而成为最大的出口国,包括出口到日本。目前世界市场上每四块手表中

2、就有一块是中国深圳生产的。如何解释这种进出口主体随时间变化而变动的现象呢?20世纪60、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Posner)和雷蒙德维农(Raymond Vernon)从产品技术变化及其对贸易格局德影响的分析,提出了技术差距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来解释这种贸易现象。,第一节 基于动态技术差异的国际贸易,一、技术差距模型 技术差距模型(technological gap model)是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提出的。 主要思想:当一国通过技术创新研究开发出新产品后,它可能凭借这种技术差距所形成的比较优势向其他国家出口这种新产品,这种技术差距将持续到外国通过进口此新产品或技术合作等方式逐

3、渐掌握了该先进技术,能够模仿生产从而减少进口后才逐渐消失。而创新国由于技术优势所获取的垄断利润的消失会促使其不断地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出新产品,创造出新一轮的技术差距。,A、B国出口,T(时间),T0,T1,T2,T3,需求时滞,反应时滞,掌握时滞,模仿时滞,A国生产,B国出口,B国生产,B国进口,T0T3为模仿时滞阶段,是从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仿制生产直至进口为零时的时间间隔。在此之后,模仿国就会以低成本为基础进行出口。,T0T2为反应时滞阶段,是从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仿制的阶段,它取决于模仿国厂商的反应,以及产品的规模经济、价格、市场、关税等。 T2T3为掌握时滞阶段,是从仿

4、制开始到进口变为零直至仿制生产满足国内需求并转为出口为止的阶段,它取决于模仿国取得技术的渠道和消化技术的能力等。,T0T1为需求时滞阶段,是技术创新国新产品问世到进口国开始产生对该产品需求的时间间隔,它取决于收入因素和模仿国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知。,技术差距论证明了:即使在禀赋和偏好均相似的国家间,技术领先也会形成比较优势,从而产生贸易。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实践中常见的技术先进国与落后国之间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贸易周期。但该模型只说明了技术差距会随时间推移而消失,并未解释其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同时它也不能确定技术差距的大小,因而该理论模型需进一步发展。,二、产品周期理论,技术差距模型还是一个比较粗糙的模型

5、,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农在国际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了产品周期理论。 他认为,产品和生物一样是有生命周期的。产品的生命周期指产品要经历创新、成长、成熟和衰退阶段的全过程。伴随着技术传播,还有一个比较优势在国际间转移的过程。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新产品刚引进生产时要求高度熟练的劳动力来生产,当该产品成熟并被广泛接受后就变成了标准化产品,许多生产技术已经被设计到机器和生产装配线上去了,只要非熟练劳动力就可以生产。这时,比较优势就从先进的发明国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落后国家。这种转移可能时通过发明国的厂商对外直接投资造成的。因此,在新产品标准化之前,发明国生产并出口该产品

6、,标准化之后则是落后国家生产并出口,案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时,美国基本控制了真空管收音机的国际市场。没过几年,日本通过模仿美国技术和利用本国廉价劳动力,占有了该市场很大的份额。美国因发明电子管重新夺回收音机市场,不久,日本又模仿了这项技术,生产出更便宜的电子管收音机并出口美国。在后来美国又发明了集成电路板收音机,日美在这项技术产品上的激烈竞争又开始了。其实,面对新加坡和韩国等劳动力更便宜的国家,日本也同样处于被模仿和赶超的地位。而新加坡和韩国后面又有像菲律宾和泰国这样的国家在追赶。这种情况很容易使人想起“螳螂捕雀,黄雀在后”的典故。,案例:,1961年,美国sunlock Comptom

7、ter公司的一位工程师发明了袖珍计算器,并很快生产投放市场。该产品当时售价高达1000美元一只。1970年,好几家美国和日本企业(如卡西欧)开始进入袖珍计算器市场,与发明企业展开竞争。在竞争压力下,价格降至400美元左右,20世纪70年代,不断有新的企业进入该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企业开始到国外(如新加坡、台湾)组装,以利用那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再运回本国销售。竞争带来的技术进步使该产品不断完善,价格急剧下降,70年代中期,计算器只能卖到1020美元,有时甚至更低。70年代末,即使再落后国家,生产袖珍计算器也不存在技术障碍,生产已经完全标准化了。原来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8、,价格竞争成为主导。作为新产品的袖珍计算器,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走完了它的生命周期。,图示:,T(时间),Q,(产量),t0,t1,t2,t3,t4,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第四阶段,出口,进口,进口,出口,创新国消费,创新国生产,模仿国生产,模仿国消费,在上图中: 第一阶段:新产品导入期。由于生产的技术限制和产品价格较高,故该产品只能在创新国生产和消费。 第二阶段:产品成长期。国外开始对该产品产生需求,在国内外需求增长的推动下该产品产量迅速提高。由于模仿国还不能生产此产品,故创新国以其技术优势暂时垄断了国内外市场。 第三阶段:产品成熟期。产品的市场技术已基本定型,开始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

9、,创新国发现让模仿国生产该产品是有利可图的。同时模仿国也能够自行生产,但其产量还不能满足国内市场,所以还需从创新国进口。而创新国也在此阶段生产达到了最高峰。 第四阶段:产品标准化。只需流水线上的简单劳动力即可完成生产,技术优势让位于成本优势。模仿国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生产激增,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代价向第三国出口,而创新国的产量开始下降,生产向模仿国转移,品牌竞争让位于价格竞争。 第五阶段:模仿国生产持续扩张,开始向创新国低价出口。而此时创新国的生产大幅度下降或完全停止。第四阶段和第五阶段又被合并称为产品衰退阶段。技术扩散生产标准化和海外更低的成本优势最终使这一产品的生命周期走到尽头。创

10、新国又会致力于更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对波斯纳的技术差距模型所做的拓展表现为:,一是解释了技术差距产生和消失的原因新产品的诞生多发生在发达工业国的原因在于产品和技术创新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经费和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劳动力,并且还需要雄厚的资本支撑,同时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对新产品的需求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外在条件。所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差距在其R&D支出和人力资本存量等方面比较优势的反映。在该模型中,技术差距消失则是由于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致使模仿国可在大规模生产的流水线上,使用非熟练劳动力即可完成生产。 二是解释了技术的动态变化导致了比较优势本身的变化 在新产品

11、导入期,技术差距导致贸易发生并确定了贸易格局。比较优势主要由R&D支出比例以及人力资本和技术的丰裕程度来决定,故此阶段这些投入要素较丰裕的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可从贸易中获利。而当新产品达到标准化阶段,两国技术差距消失,生产函数同一,就可按HO理论以要素禀赋差异来确定比较优势和贸易格局。此时技术品牌优势让位于成本价格优势,从而使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了生产此新产品的优势。,第二节 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瑞典经济学家林德(S.B.Linder)第一个从需求角度考察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于1961年提出了重叠需求理论(the 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 重叠需求理

12、论建立在三个基本命题之上: 1、一种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其能够出口的前提条件。 2、两个国家的消费偏好越相似,则其需求结构也越接近,或者说需求偏好的重叠部分越大。 3、影响一国需求结构的最主要因素是平均收入水平。,以这三个命题为基础,林德从需求角度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日益上升的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由于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且相接近,根据恩格尔定律,它们队工业制成品等高档水平的需求比重较大,并且工业制成品间存在的差异性使其相互需求也较大,这样相似的需求结构促使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关系日益密切。,o,Q1,Q2,Q3,Q4,Q5,Q6,Q,(产品质量),Y1,Y2,Y3,Y,(平均收入水平),A,B

13、,图中OA、OB分别代表奢侈品和生活必需品,OA比OB陡峭意味着奢侈品的质量相对于收入变动的弹性大于生活必需品,二者围成的区域代表了一国对其需求产品的质量变动范围。,图中Y1、Y2、Y3分别代表了印度、英国和美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相应地,美国所需要的产品品质范围为(Q4Q6),英国的为(Q2Q5),印度的为(Q1Q3)。图中观察,显然美国与英国需求的重叠部分较大( Q4 Q5 )需求结构相似,而印度与美国需求无重叠区域,与英国也只有较小的相交部分( Q2 Q3 )。这是因为美、英的平均收入水平较接近,而印度与此二者的差距较大的缘故。这样,基于偏好的相似性,美、英两国将就( Q4 Q5 )品质范围内的产品进行贸易,而与印度贸易的可能性则较小。由此可见,人均收入水平接近所导致的需求结构的相似也能成为贸易开展的基础。,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论各自的适用范围: 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用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intra-industry trade),即制造业内部的水平式贸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