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40张PPT)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32764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40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40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40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40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40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40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40张PPT)(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丁肇中,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习格物致知精神,培养实验精神。,三维目标,情景导入,某校的一名女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女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

2、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作者简介,肇( ) 埋没

3、( ) 彷( ) 徨,字 音,zho,m,png,词 义,【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穷尽。 【致知】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开拓展,使认识达到无所不知的极限。致,推及。知,认识。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该往何处去。 【修身】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找出课文中对“格物致知”的解释。 【交流点拨】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交流点拨】因为传统教育的目

4、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什么叫“格物”和“致知”?课文中作了解释,请找出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探察、探究。 物,物体、事物。 致,达到、得到。 知,知识、认识。,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合作探究,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2.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交流点拨】传统的中

5、国教育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3.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交流点拨】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阅读2-5自然段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是什么书?,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细读感悟,“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出自大

6、学 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成为南宋以后理学家的基本纲领的一部分。,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

7、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他怎么证明的?,举明代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证明。 为什么用这个例子证明? 因为“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代表性。,举例论证,作者认为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传习录在叙述“格竹子”后说:“方知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所以称之“唯心主义哲学家”,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

8、,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阅读6-12自然段,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由此我

9、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作者认为: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其具体表现是什么?,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阅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

10、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有哪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

11、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是被科学进展的历史和实验的过程证明了的,是由传统中国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了的。不仅如此,也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所不可少的。,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道理论证: 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 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

12、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写法探究,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头痛失败。,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反面,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实验的过程有计划的探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正面,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中国学生偏向 而不愿动手,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反面,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以埋头读书应对,反面,举例论证:,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议论文,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13、 道理论证,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1),(2-12),(13),中心: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课堂小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就贯穿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的头脑中究竟有没有探索、实践、创新的精神。只有有了这些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我们的思维才是开阔的。,报纸上有则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她的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

14、来,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她的老师大为恼火。,问题出在哪里呢?,拓展延伸,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交流点拨】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作引导和提示。,为论证观点,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之间有什么关系?,方法探究,A、讨论: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归纳: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B.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11段,归纳。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 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C、讨论: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归

15、纳: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王阳明“格物” 研究竹子 个人经验,王阳明的“格物”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不正确。,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积极的栽种、研究成长过程、科学观察,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细致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归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提出问题: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分析问题,分析问题: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传统教育弊端,实践精神的重要性,摆事实 讲道理 对比,板书设计,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布置作业,课后反思,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觉得在议论文教学中除了重点把握和学习作者说理的技巧,弄清作者说理的思维层次外,还应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同时应多在形象性上去做文章,让学生学会解读议论文中的一些抽象和概括的判断,使议论文教学不至于味同嚼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做得还不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