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范文精神学习心得6篇

上传人:沙*** 文档编号:145732177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范文精神学习心得6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精编范文精神学习心得6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精编范文精神学习心得6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精编范文精神学习心得6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精编范文精神学习心得6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范文精神学习心得6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范文精神学习心得6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神学习心得6篇精神学习心得6篇精神学习心得6篇【篇一】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5月22日在北京胜利召开了。这是全国人民所期待和关心的会议。全文听了李克强总理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鼓舞人心,让全国百姓信心和决心更大了,更坚定了。在新闻中报道与内蒙古代表团座谈时他强调”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的讲话,让我更感亲切和温暖。多年来,关心关注百姓生活,他说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细细品读今年的政府报告,内容处处涉及民生,”六保”“六稳”都是围绕人民生活所制定的。回顾今年抗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的战役中,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贯彻始终。面对严峻的挑战,中央释放出千方百计保民生的

2、强烈政治信号。只有在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做到,让我国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的决定性的胜利,也让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闭嘴汗颜了,美国的新冠人数和死亡人数真成了世界第一了。的讲话情真意切,朴素深刻。进一步阐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指明了为民履职的实践思路,再次叩问初心使命,为全党作出了示范。他强调老百姓幸不幸福,快不快乐,满不满意,成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这都证明了我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了首位,即使耗费大量人力财力,也要攻坚克难,用行动去证明,国家治安,人民之上。【篇二】2020年全国,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参加团组审议,讲话紧紧围绕“人民”二字展开。05月22日下午,习

3、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纵观历史,几千年皇朝更迭。每一个皇朝由兴到衰,都是由于朝代建立前期顺应民心,得到民众拥护。建立后,官员们慢慢的就只知享受,向民众收取苛捐杂税、压榨民众,不把民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导致官商勾结、享乐成风,弄得民不聊生,以至国家一点点败落。再来感受我们党执政的宗旨,一直以来,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反腐时,老虎苍蝇一起打;扶贫时,把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作为党员干部的政绩责任。我们的党把人民的安危冷暖、生活幸福放在心上,用心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

4、问题。我们的党时刻想着人民群众,同样的,人民群众也拥护爱戴我们的党。正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的党一声号令,在全体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全国范围内,上到城市社区、下到乡镇村庄,一夜之间全部实行了封闭管理。人民群众同舟共济、积极配合、协作互助,对这次抗击疫情的胜利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我国抗击疫情的成效同美国在这次疫情中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始终坚信,只要一直为人民着想,我们的党就能够永远长青。【篇三】一年一度的全国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年的全国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召开,肩负谋划部署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重要使命,对于确保实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

5、义。党员干部要坚持从“高处”“细处”“实处”着眼,学深悟透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把事业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上,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万众一心、风雨无阻,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坚持从“高处”着眼,提高“同呼吸”的政治站位。今年的全国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时间节点、打贏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的关键时间节点、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和压力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特殊背景、特殊条件、特殊节点决定了会议的特殊意义。会议期间全体代表委员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为国为民的使命感,依法履职尽责,不辱使命议国是、不负重托谋良策

6、,尤其通过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审议讨论民法典草案、审议讨论全国人大涉港决定草案,汇聚起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信心和磅礴力量。坚持从“细处”着眼,扛起“共命运”的政治责任。今年的全国是一次非比寻常的,一方面中国是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在短短时间内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国际社会正透过高度关注着中国如何克服困难再上台阶;另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党和国家坚持辩证、全面、长远的眼光深入分析所面临挑战和机遇,在兼顾“防疫”和“经济”的基础上,通过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进行决策部署,全面深入搞好社会鼓舞动员,不断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7、,实现“双战双赢”。坚持从“实处”着眼,强化”心连心”的政治担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多次重点提到“民生”和“就业”,报告将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由通常打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换成了“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将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民生问题作为谋篇布局的核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先后28次提到了“人民”这个“关键词”,饱含深情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一字一句归根到底都汇聚成“人民至上”的庄严承诺。特殊年份的既是总结回顾、

8、盘点成绩的“战报书”,更是直面挑战、奋发进取的“动员令”。山有峰顶,向上攀登必能俯瞰无限风光;志无边界,勇往直前定可跨越崎岖险阻。只要我们提高政治站位、扛起政治责任、强化政治担当,坚持从高处细处实处着眼学深悟透精神,坚定信心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篇四】5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我们必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把人民群众的冷暖安危时刻挂在心上,在个人利益与党和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把党和人民

9、利益摆在第一位,始终牢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广大党员干部要时常问问自己,是不是做到了把群众当亲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把我们当亲人。要随时随刻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切群众疾苦,真心对群众负责。人民群众是我们各项事业的力量源泉,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主动了解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我们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万古长青。【篇五】习近平总书记

10、在新年贺词中指出“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具有宽广无私的博大胸怀,除了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习总书记说:“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才能从党的性质和根本宗旨出发,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检视自己;才能不掩饰缺点、不回避问题、不文过饰非,有缺点克服缺点,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错误承认并纠正错误”。以民为本的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是党的革命本色,是党勇于自我革新的根本原因和内在逻辑,是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不竭动力

11、源泉。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出发点,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动力源泉。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有自我革新的动力和魄力,不断自我净化、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守自己的本职岗位,追求进步,一心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种发光发热。【篇六】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并落实到各项决策部署和实际工作之中,落实到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去。我们党从一开始就将“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视为己任,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怀着初心、砥砺战斗,拨开国

12、内外风云阻隔,披荆斩棘、一路向前,实现了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变迁。面对疫情,为了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党和政府不惜一切代价,丝毫没有因为患者的地位、身份、年龄、职业等不同而区别对待,坚持一视同仁以拯救病患生命,真正做到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也正是在这种活生生的现实面前,正是在中外应对疫情的不同态度、不同表现、不同结果面前,人民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道路自信,我国的制度优势和治理优势,在这次疫情中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展现,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国家认同感、制度获得感尤为强烈、笃定。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人民至上首先应体现在忠诚上,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坚决“听党话跟党走”,对党忠诚老实,表里如一,决不两面三刀。一名党员,没有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就会在利益面前动摇心志,导致成了“名和利”的俘虏;就会在得失面前踌躇不前,导致“不敢为”“不愿为”;就会在成败面前患得患失,导致延宕拖沓、贻误战机。其次,人民至上体现在把工作当事业上。7 /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