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编写-修订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728132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18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编写-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编写-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名词解释(最新编写-修订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绪论绪论 1.反射:1.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称为反射。 2.内环境稳态2.内环境稳态: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或依赖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细 胞外液中的理化因素包括渗透压.温度.酸碱度.气体分压.电解质及营养成分等都保持在一个 相对恒定的水平称为内环境稳态。 3.反馈(feedback):3.反馈(feedback):来自受控部分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 4.正反馈(negative feedback)4.正反馈(negative feedback):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 分的活动,即反馈作用和原

2、来的效应一致,起到加强或促进作用。 5.负反馈(positive feedback)5.负反馈(positive feedback):在自动控制系统中,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 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 6.人体生理学:6.人体生理学:研究人体的功能活动及其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属于实验科学的范畴。 7.远距分泌:7.远距分泌:体内一些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可循血液途径作用于全身各处的靶细胞,产生 一定的调节作用,这种方式称为远距分泌。 8.旁分泌:8.旁分泌:体内一些细胞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不经血液运输,而是在组织液中扩散,作用 于邻旁细胞,这种方式称为旁分泌。 9.自

3、分泌:9.自分泌:体内有些细胞分泌的激素或化学物质分泌后再局部扩散,又反馈作用于产生该激素 或化学物质的细胞本身,这种方式称为自分泌。 10.内环境:10.内环境:机体内的各种组织细胞直接生存或依赖的环境称为内环境,即细胞外液。 11.生物节律:11.生物节律:是指生物机体内的某些功能活动按一定时间顺序,规律性的出现节律变化。 第二章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细胞的基本功能 1.单纯扩散1.单纯扩散: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2.易化扩散:2.易化扩散:脂溶性的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膜蛋白介导下顺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 度的跨膜转运。 3.主动转运:3.

4、主动转运:细胞代谢供能并在膜蛋白帮助下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4.兴奋性:4.兴奋性: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5.前负荷:5.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6.后负荷:6.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遇到的负荷。 7.阈电位:7.阈电位:当刺激引起细胞膜上的钠通道大量开放触发动作电位产生的临界膜电位。 8.静息电位8.静息电位:安静状态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9.动作电位:9.动作电位: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一个迅速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 动。 10.兴奋-收缩耦联10.兴奋-收缩耦联:横纹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

5、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的机械收缩耦联联系 起来的中介机制活过程。 11.运动单位:1.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 12.终板电位 12.终板电位 : 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过程中,接头前膜释放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引起后膜 钠离子内流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的电位变化。 13.阈值:13.阈值:是指刚刚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局部电位:局部电位:当细胞受到阈下刺激时,在受刺激的局部于距阈电位近,因而再接受刺激时容易产 生兴奋,其兴奋性升高。 14.最适初长度:14.最适初长度:维持最适肌节长度的肌肉初长度,就是肌肉的最适初长度,应为 2.

6、02.2um。 15.初长度:15.初长度:前负荷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被拉长状态。 单收缩:单收缩:骨骼肌受到一次刺激,先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随后会出现一次机械收缩。 16.不完全强直收缩:16.不完全强直收缩: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舒张期过程中,为锯齿形的收缩曲线。 17.完全强直收缩:17.完全强直收缩:刺激频率更高时,每次新的收缩都出现在前次收缩的收缩期过程为机械反 应的平缓增加。 18.等长收缩:18.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的增加而无长度的缩短。 19.等张收缩:19.等张收缩: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的缩短而张力保持不变。 20.液态镶嵌模型:20.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膜

7、的分子结构的假说,其基本内容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 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因而也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21.量子式释放:21.量子式释放:每个囊泡中储存的 ACh 量通常是相当恒定的,释放时是通过出胞作用,以囊 泡为单位顷囊释放。 22.电紧张性扩布:22.电紧张性扩布:当膜的某一部分出现局部去极化后可向周围短距离扩布,并随扩布距离增 加而衰减乃至消失。 23.极化:23.极化:细胞在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电荷处于外正内负的分极状态。 24.去极化:24.去极化:细胞的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 25.超级化:25.超级化: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

8、26.复极化:26.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电位恢复的过程。 27.反极化:27.反极化:去极化至零电位后膜电位如进一步变为正值。 28.超射:28.超射:细胞膜受刺激引起膜内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位。 29.绝对不应期:29.绝对不应期:细胞接受刺激发生兴奋的最初阶段,即兴奋性为零的时期。 30.阈刺激:30.阈刺激:细胞或组织接受阈强度的刺激方式。 31.超射31.超射:细胞膜受刺激引起膜内电位高于零电位的部位。 32.刺激:32.刺激:是指活的机体或组织细胞所感受的内外环境的任何变化。 33.反应:33.反应: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机体内部的代谢和外表的活动将发生改变。 第

9、三章第三章 血液血液 1.血量:1.血量:心血管系统中血液的容量。 2.红细胞沉降率2.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内下沉的速度 , 即以血浆柱的高度来表示。 3.生理性止血:3.生理性止血:小血管损伤后 , 血液从中流出 , 但在正常人 , 数分钟后出血将自行停止 , 这种情况称为生理止血 4.血液凝固:4.血液凝固:简称凝血 , 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5.血型:5.血型:指血细胞膜上所存在的特异抗原的类型。通常所谓血型 , 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 , 根 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 6.血细胞比容:6.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7.自体

10、输血:7.自体输血:是采用患者自身血液成分,以满足本人手术或紧急情况下需要的一种输血疗法 8.血浆晶体渗透压:8.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源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特别是电解质称之,在维持细胞内外水平 衡中起重要作用。 9.血浆胶体渗透压:9.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称之,在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中起 重要作用。 10.红细胞悬浮稳定性:10.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较稳定地分散悬浮于血浆中而不易下沉的特性。 11.血沉:11.血沉: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秒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下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12.纤维蛋白溶解:12.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被降解液化的过程。 13.

11、血液:13.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血管系统循环流动,起着运输物质的作用。 14.体液:14.体液: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总称。 第四章第四章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 1.期前收缩 :1.期前收缩 : 如果在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后、 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前, 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 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分别称为期前兴奋和期前收缩。 2.代偿间歇:2.代偿间歇: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 3.心脏(自律性):3.心脏(自律性):是指心肌组织能在没有外来刺激情况下具有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或 特征。 4.心动周期4.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

12、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5.每搏输出量5.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一次心脏搏动所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搏出量。 6.每分输出量 :6.每分输出量 : 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 简称心输出量。 等于每搏输出量心率 (次/分) 。 7.心输出量:7.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钟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8.射血分数:8.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射血分数。 9.心指数:9.心指数:以体表面积(m2)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10.动脉血压 :10.动脉血压 : 通常指主动脉血压,即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侧壁的压强(单位面积上的压 力) 。

13、11.平均动脉压:11.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称为平均动脉压。大约等于舒 张压加 1/3 脉压。 12.中心静脉压12.中心静脉压:指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13.自律细胞 :13.自律细胞 : 主要包括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它们组成心内特殊传导系统,大多没有稳 定的静息电位,并可自动产生节律性兴奋。 14.异长调节:14.异长调节:心肌细胞本身初长度的改变而引起心肌收缩的改变。 15.微循环:15.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第五章呼吸第五章呼吸 1.呼吸:1.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进行的气体(O2和CO2)交换。 胸内压:胸内压:胸膜腔内压

14、力称为胸内压,其数值比大气压低,亦称胸内负压。 2.肺顺应性:2.肺顺应性:顺应顺应性是指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 3.比顺应性:3.比顺应性:为了排除肺总量的影响,可测定单位肺容量的顺应性,即比顺应性,用以比较不 同肺总量个体的肺弹性阻力。 4.潮气量:4.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潮气量。 5.补吸气量:5.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所能吸入的气体量,正常为 15002000ml。 6.补呼气量:6.补呼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正常为 9001200ml。 7.余气量:7.余气量: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不能呼出的气体量。 8.肺活量:

15、8.肺活量:是指尽力吸气后,再用力呼气,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正常成年男性平均 约 3.5L,女性约 2.5L。 9.时间肺活量:9.时间肺活量:第1秒钟内的用力肺活量称为1秒用力呼气量,曾称为时间肺活量。 10.每分通气量 :10.每分通气量 : 亦称肺通气量,是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静息时每分钟通气量是68L, 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可达100L。 11.肺泡通气量 :11.肺泡通气量 :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它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 之差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12.解剖无效腔:12.解剖无效腔: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将留在鼻或口与终末细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内,不

16、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呼吸道容积。 13.肺泡无效腔:13.肺泡无效腔: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而不能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未能发生交换的这一 部分肺泡容量。 14.生理无效腔:14.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为生理无效腔。 15.通气/血流比值:15.通气/血流比值: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等于右心输出量)的比值。 16.氧离曲线16.氧离曲线:氧解离曲线或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是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该曲线既表示在不同PO2下O2与Hb的解离情况,也反映在不同PO2时O2与Hb的结合情况。 17.波尔效应 :17.波尔效应 : pH降低或PCO2升高时, Hb对O2的亲和力降低, P50增大, 氧解离曲线右移;而 pH升高或PCO2降低时,则Hb对O2的亲和力增加,P50降低,氧解离曲线左移。酸度对Hb氧亲和 力的这种影响称为波尔效应. 18.HB 氧饱和度:18.HB 氧饱和度:Hb 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血氧饱和度=(氧容量氧含量) 100。 19.HB的氧含量:19.HB的氧含量: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