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龙岗镇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综合测试(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45726362 上传时间:2020-09-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6.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龙岗镇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综合测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龙岗镇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综合测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龙岗镇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综合测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龙岗镇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综合测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龙岗镇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综合测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商丘市永城市龙岗镇九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无产阶级的斗争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综合测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第六单元综合测试一、单项选择题( 共 15 题 , 共 30 分 )1. 下列四国中,哪一个国家与其他三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途径不同()A英国B法国C美国D俄国2. 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立志为人类谋福利,并为此而倾注毕生精力。19 世纪 40 年代他取得的重大成就是()A发表人民宪章B成立共产主义者同盟C领导了巴黎公社D创立了马克思主义3. 某学者评价说:它无疑是从西伯利亚起到加利福尼亚的所有国家的千百万工人共同的纲领,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国际性的著作。此著作是()A社会契约论B人民宪章C共产党宣言D物种起源4. 下图反映了美国历史上的何种现象()A领土扩张1名校名

2、推荐B内战爆发C南北矛盾激化D内战结束5. 马克思说:“在美国历史和人类历史上,林肯必将与华盛顿齐名。”马克思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林肯政府()A巩固了北部地区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B满足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愿望C维护了国家统一和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D取消了对黑人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6.1861 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从此,获得“解放”的农奴()A只能从事农业生产B可接受免费义务教育C成为法律上的“自由人”D可免费获得一块份地7. 下列有关明治维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开始于19 世纪 60 年代B是一场非常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C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D改革后的日

3、本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8. 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面对严重的国内危机,19 世纪中期,俄国沙皇采取了重大举措,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和资金,也有利于俄国工业革命的开展。这一重大举措是()A实行农奴制改革B发动十月革命C实施新经济政策D推行农业集体化9.1863年 11 月林肯在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中誓言:“要使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为实现此目标,他当时的首要任务是()A制定宪法,巩固独立战争成果B积极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2名校名 推荐C结束南北战争,维护国家统一D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0.19世纪中期,俄国的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均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其主要依据

4、是()A两国的改革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进行的B两国的改革都是采取自上而下的形式C改革使两国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D改革使两国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1. 下图反映的是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哪一项措施()A“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B重视发展教育C鼓励发展近代工业D引进西方技术12. 美国解放黑人奴隶和俄国废除农奴制的相同意义是()维护了专制统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消灭了种族歧视推动了文明进程ABCD13. 下列场景能够正确反映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社会现象的有()近代工厂逐渐增多土地买卖日趋频繁3名校名 推荐新式学校发展迅速天皇权力逐渐增大ABCD14.20世纪初,大量中国学生去日本留学,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干部、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大化改新成效显著B日本彻底废除了奴隶制度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彻底铲除了封建残余15.19世纪末,日本著名思想家福泽谕吉提出“我国不可犹疑,与其坐待邻国之进步而与之共同复兴东亚,不如脱其行伍,而与西洋各文明国家共进退”。对福泽谕吉观点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日本应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文明B日本应与邻国一起共同复兴东亚C日本应走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D日本国力已经与西方国家并驾齐驱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