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微球(最新编写-修订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725927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分子微球(最新编写-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分子微球(最新编写-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分子微球(最新编写-修订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1高分子微球概述高分子微球应用几乎涉及到所有领域。高分子微球的起源非常悠久,最早的天然高分子微球来自天然的橡胶树的树液,被称为乳胶(Latex)。也许由于这个原因,最早的合成高分子微球被应用于橡胶制品或橡胶制品的添加剂,这些高分子微球都是由具有弹性的聚合物组成,如聚丁二烯、聚异戊二烯等。以后,随着微球制备技术的发展,聚合物微球又开始被应用于涂料、纸张的表面加工、胶粘剂、塑料添加物、建筑材料等领域。近十几年来,由于高分子微球应用领域又从以往的一般工业应用发展到高尖端技术领域,如医疗和医药领域、生物化学领域和电子信息领域等。在高分子微球应用方面,传统应用领域的产品得到进一步提升,如在涂料应用领

2、域,产品的结构已经从大众化走向个性化,即品种多样化和少量化,但附加价值较高。高分子微球在药物输送系统的应用应该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这是因为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复合高分子微球又称核壳高分子微球,是制备共混高聚物的一种新技术。它是材料科学发展的重要方向,现已从宏观的聚合物共混物发展到亚微观的复合高分子乳胶。近年来,通过复合技术制备复合乳胶以及对复合型乳胶的研究十分活跃。其中,核壳结构乳胶聚合物尤其令人感兴趣。核壳结构乳胶聚合物属于异种高分子复合乳胶,是由性质不同的两种或多种单体分子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聚合,即种子聚合或多阶段聚合,一般以先聚合的材料为中心,后形成的聚合物为外层,使乳胶

3、粒子的内侧和外侧分别富集不同种成分,通过核壳的不同组合,得到不同形态的非均相乳胶,从而可赋予核、壳各不相同的功能,可获得一般无规共聚物、机械共混物难以具有的优异性能。核壳高分子的性能与其结构关系十分密切。80年代初,Okubo等提出“粒子设计”的新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控制乳胶粒子的形状、异相结构、粒径分布及功能基的分布等。复合乳胶能有效改善材料的力学性能,在塑料、涂料和油漆方面有重要的应用。近年来,人们通过化学和物理的手段(如:交联、包埋、附着和反应)赋予乳胶颗粒以光导、电导、热敏和磁等功能,广泛应用于电子、生物、医药和照相工业15。1.2高分子微球的合成方法1.2.1乳液聚合高分子微球的合成一

4、般采用乳液聚合技术。乳液聚合是有单体和水在乳化剂作用下配制的乳液中进行的聚合,聚合体系主要有单体、水、乳化剂及溶于水的引发剂四种基本组分组成。该技术开发起始于本世纪早期,二十年代末已有和目前生产配方类似的乳液聚合过程的专利出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乳液聚合方法见于工业生产。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乳液聚合理论与技术得到了较大进展。目前乳液聚合已成为高分子科学和技术的主要领域,是生产共聚物的重要实施方法之一6。与其它聚合方法相比,乳液聚合有其独到的、不可多得的特点:常以水作为分散介质,价格便宜,聚合热易于散发,不易局部过热,分子量分布较窄;聚合物成乳胶,体系固含量虽然高,但粘度相对较低;聚合速度快且

5、产物聚合度大。乳液聚合的反应速率比相应条件下的本体聚合或溶液聚合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数量级;可借助乳化剂浓度来控制聚合反应速率和产物的平均聚合度;以水为介质,生产安全,环境污染问题小,且成本低廉;所用设备和生产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生产灵活性大;所制得的聚合物可以直接利用;溶解度(在水中)差别很大的两种单体也可用乳液聚合方法进行共聚。这些宝贵的特点赋予了乳液聚合方法以强大的生命力,使乳液聚合工业生产、理论研究、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一直处于快速发展之中。1.2.2 悬浮聚合利用悬浮聚合技术可以制备数微米至数百微米的大微球,聚合系统由疏水性单体、水(分散相)、稳定剂以及疏水性引发剂构成。含有引发剂的单体

6、油滴通常由机械搅拌方式来制备,分散剂吸附在油滴的表面而使其稳定。悬浮聚合与细乳液聚合有所不同的是,悬浮聚合的液滴大,通常为数微米至数十微米。悬浮聚合法的油滴的尺寸和尺寸分布必须用搅拌速度来控制,由于油滴的尺寸很不均匀,在聚合起见不断地会发生油滴间的合并和油滴的破裂。但是,由于制备法较简单,也能较简单地将各种功能性物质包埋在微球内,因此悬浮聚合法仍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微球制备法。近年来,悬浮聚合的研究进展玻璃膜乳化法,是将SPG(Shirasu Porous Glass)膜乳化技术与悬浮聚合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尺寸相当均一的微球。SPG膜是一种孔径非常均一的玻璃膜,由亲水性的物质SiO2-Al2O3

7、所构成。用适当的压力,将含有疏水性引发剂的油相通过玻璃膜的孔压入水相,可得到直径均一的油滴。然后,在适当条件下进行悬浮聚合后可得到均一的微球7。1.2.3 分散共聚法用分散聚合法可以制备从纳米级至微米级的微球,粒径分布均匀。只要溶剂和稳定剂选择适当的话,既可制备疏水性的微球,也可制备亲水性的微球。由于以上所述的乳液聚合法均不能制备数微米的微球,因此,分散聚合法近年来尤其受到青睐,成为一种发展较为迅速的微球制备技术。其聚合机理与上述各聚合方法最大的不同点是,聚合系统最初是均相溶液,也就是说单体、引发剂以及稳定剂都溶解于溶剂,但聚合后的聚合物必须不溶解于溶剂。稳定剂与溶剂、聚合物必须均有亲和作用。

8、进行氮气置换并升温后,引发剂分解并在溶剂中与单体聚合,聚合物链长超过临界长度后,便从溶剂中沉析出来形成核。接着,与乳液聚合的均相成核机理相似,多个核互相集聚成稳定的成长微球,并吸附稳定剂于微球表面而使微球稳定。然后,成长微球从连续相吸收单体和引发剂并在微球内聚合,即聚合地点从连续相移至微球内。分散共聚法在反应过程中不加乳化剂,克服了传统乳液聚合中由于乳化剂存在对最终产品造成不良影响的弊端,与无皂乳液聚合体系相比,可制备直径范围更宽的聚合物颗粒。目前,用分散共聚法(大分子单体法)来制备粒径在纳米级的单分散表面清洁的功能聚合物粒子是一种发展方向。其关键的问题是大分子单体的分子设计和共聚反应条件的选

9、择。大分子单体具有确定的分子量和明确的结构,根据结构的不同,可把大分子单体分成若干类型。典型的大分子单体是一个末端带有不饱和双键的聚合物或低聚物。其反应活性体现在末端的不饱和双键上,而物理性能体现在大分子单体的主链上。在设计和合成大分子单体时首先将某一单体聚合成有一定聚合度的低聚物,再在低聚物末端上引入一具有聚合反应活性的集团,制得具有确定分子量的大分子单体。然后在含有大分子单体的介质中加入第二单体、引发剂,进行接枝共聚反应8。1.2.4微乳液聚合近年来,人们又开始研究一种新型乳液聚合微乳液聚合。所谓微乳液是相对于普通乳液而言的,通常普通乳液是白色浑浊且长期静置后易分层的不稳定体系,而微乳液是

10、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均一稳定体系,其微乳胶滴粒径(d10mm)差不多是普通乳液滴粒的1/1000,因其液滴粒径小于可见光波波长(380765mm),所以通常微乳液体系都是透明的。微乳液聚合在得到重视以来,利用该工艺研究过的单体主要有两大类:(1)油溶性单体(苯乙烯、氯乙烯);(2)水溶性单体(AM、丙烯酸盐)。微乳液聚合过程中没有明显的恒速期,只有增速期和降速期,而增速期较长,可维持到转化率达30%左右。由于微乳液聚合制备的微粒粒径极小,从而使得粒子的表面占据了体积的很大部分。宏达的比表面积使得粒子表面出现很多活性中心,由于其表面效应和体效应所产生的特殊效果,使得它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不同于普通物

11、质的优异性能,高聚物超细粒子被人们广泛用于制造涂料、粘合剂、隐身材料及生物制药等领域,同时利用微乳液还可以制备一些超细无机粒子,如半导体材料及纳米级金属等,在众多的高科技领域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910。1.2.5复合高分子微球的合成复合高分子微球的合成方法主要有种子乳液聚合法和包埋法7。(1) 种子乳液聚合种子乳液聚合是制备异相结构粒子的最重要手段。通常先合成教练聚合物种子乳液,然后加入第二单体(或混合单体)、交联剂、引发剂,在未加新的乳化剂的情况下引发反应,使第二单体在种子乳胶粒子表面进行交联聚合,生成具有核壳结构的粒子,其制备示意图如图1.1所示。图1.1种子乳液聚合制备核壳高分子微球示意图

12、(2) 包埋法包埋法就是用玻璃化温度(Tg1)高的较大粒子作核,用玻璃化温度(Tg2)低的较小粒子在Tg2TTg1的条件下进行包层,使较小粒子在较大粒子的表面进行分散,形成连续的壳层,生成具有核壳结构的复合粒子,如图1.2所示。图1.2包埋法制备核壳高分子微球示意图1.3高分子微球的表征913微球制备后,除了收率以外,通常要进行以下各个方面的表征。1.3.1粒径和粒径分布粒径和粒径分布是高分子微球最基本的表征。粒径可以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也可以用光学仪器测试,可用于测试的仪器有激光粒度分析仪、静/动态光散射仪等。1.3.2微球的表面电势微球的表面电势(Z电势)是表示微球表面的电荷量,根据使用的表

13、面活性剂、单体或引发剂种类,微球表面带正电或带负电。表面电荷越大,微球之间的排斥力越大,微球在水溶液中就越稳定,因此Z电势是表征微球分散液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有时也是可以从微球的表面电势来推断微球合成过程中的反应机理。微球的表面电势可用Z电位测试仪测定,其原理是在微球水分散液池子的两端加直流电压,如果微球带正电荷,微球就向负电极移动,如带负电荷则向正电极移动,测试微球的移动速度,就可以计算出微球的表面电势。1.3.3微球的形态微球的外观形态可以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微球表面的凹凸程度的定量可以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

14、rce Microscopy,AFM)表征。但是,两者都不能观察微球内部的形态,微球内部的形态一般需要用超薄膜切片机(Microtome)将微球切成超薄膜切片(Ultrathin Film)后,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copy,TEM)观察。如果微球为高分子和无机物的复合微球,则电镜的电子线对两种材料的透过程度不一样,无机物的电子密度强,显示黑色;有机物的电子密度弱,显示白色,因此,可以简单地将两者区分开来。但是,如果微球为两种高分子的复合微球,则两者的电子密度均很弱,往往难以区分两者的不同。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用电子密度高的化合物对其中一种组分染色

15、,提高该组分的电子密度,便可和另一组分区分开来。常用的染色剂有OsO4、RuO4、CH3I等。OsO4容易对带双键的物质染色,例如,用于橡胶产品的丁二烯微球在聚合后仍含有一个双键,可用OsO4染色。RuO4可对苯环染色,因此,聚苯乙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复合微球,可采取用RuO4对聚苯乙烯染色的方法,区分聚苯乙烯区域和聚甲级丙烯酸甲酯区域。CH3I可与带氨基的聚合物反应而对其染色,例如,聚(4-乙烯基吡啶)和聚(N,N-二甲氨乙基甲基丙烯酸甲酯)等。1.3.4微球的组分微球为两种高分子以上的复合微球时,其组分的定量和一般复合高分子一样可以用核磁共振仪(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红外光谱仪(IR)、元素分析仪(Element Analyzer)和能谱仪(Energy Spectrometer)等分析测试。1.3.5多孔微球的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用于吸附分离用的多孔微球,其孔径和比表面积是和微球的分离性能紧密相关的,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可以采用氮气吸附法(Nitrogen Sorption Analysis,NSA)和压汞法(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ry,MIP)测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