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枣儿》教学实录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22258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1.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枣儿》教学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枣儿》教学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枣儿》教学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枣儿》教学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枣儿》教学实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枣儿教学实录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过程与方法: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教学重点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情感。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教学难点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理解剧本的主题。教学过程师:课前阅读甜甜的泥土引出离异家庭孩子的生活状况,在城里的孩子这样,在乡下的孩子又会怎

2、样?(童年往事,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有人说,它像一幅画,充满种种绚丽的色彩;有人说,它像一首歌,闪烁着串串快乐的音符;它天真烂漫纯洁,时时给我们带来美好的遐想。然而,枣儿中的小男孩却有自己独特的童年经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鸿的小品枣儿。)作者简介孙鸿为靖江戏剧小品作家。枣儿发表于剧本1999年第1期,获99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奖一等奖,并囊括优秀编剧奖优秀导演奖优秀演员奖。时代背景剧烈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面临着严重的考验。日益强劲的现代化浪潮却无可阻挡地席卷着一切与之不相适应的思想和观念,迫使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熟悉的生活。枣儿等靖江戏剧小品以呐

3、喊的方式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变异和感情淡漠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在此基础上又努力唤醒另一种沉睡中的思维,以沟通几代人虽不同却共有的生命体验。文体常识小品与戏剧小品不同,舞台上演出的小品实际上是戏剧小品,但都省事地称为小品,因此,有必要创建“戏剧小品”词条。戏剧小品如今,随着时代的变化,它已成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传统的舞台性、表演性,还具有现代的情趣性、大众性、灵活性等特点。戏剧小品的结构形式大体上有两种:开放式和闭锁式。数不清的枣儿,爹喊自己的娃来吃,别人的娃却来了;娃喊自己的爹吃,身边却只是别人的爹。他们使劲喊,娃不应,爹也不应。漫山遍野无人应。田野里只回荡着祖孙二人无比热烈却又近乎

4、无望的呼喊。为什么这饱含着爹娘生命的人性和人情果竟唤不回从小也是由它奶大养大的儿孙?这枣儿啊。到底是苦涩还是香甜?师:如果你是戏剧晚会的主持人,需要向观众简介剧情。请各小组合作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注意只能说30秒钟啊,多了总导演不让。(笑声)(生读书、讨论,推举发言人)小组1:今天为大家演出的是荣获曹禺戏剧一等奖的小品枣儿,愿香甜的枣儿给您带来愉悦的感受,谢谢。小组2: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肯定都吃过枣儿,但今天带给您的枣儿却别有滋味。这是一株从人的身体里长出来的枣树,一株扎根在家乡土壤里的枣树,远方的游子,你是否回味起故乡枣儿的无尽滋味。小组3:在一棵挂满红枣的老树下,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和一个

5、天真可爱的孩子在这里相遇了,他们由陌生到熟悉,枣儿成了连接他们情感的纽带,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小组4:一位老人和一个孩子,围绕着枣儿的话题在说话,但是那个叫做“枣儿”的儿子在哪里,还有那个不再吃枣儿只吃巧克力的爹又在哪里,如果今天你们就在下面看表演的话,请别忘了,这儿有一条飘扬的黄丝带。师:这场戏只有两个演员,每组同桌都可以合作演一台戏。请大家找出一组典型的对话来,读一读评一评。师:凡是读老人的同学举一下手。(呼啦啦举起一半)老师问你们,假如你们真的就是那位老人,你们觉得和小孩子说话有什么样的感觉,比如,交流的状态怎么样?生:我觉得和这个小孩子说话(指着同桌,众笑),开始的时候特费劲

6、,后来还是融洽的。(不少“老人”表示同感。师插话:说说为什么嘛!)可能是小孩子不懂事吧。(众大笑)生:我想这是由于两代人之间有代沟。生:这不是代沟的问题。我认为,老人眼里的枣儿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枣儿,而孩子还不能明白老人心中的枣儿的含义。师:你的意思是说老人心中的“枣儿”是他儿子的名字,所以小孩子不明白吗?生:是,哦,不是不是我是说,一方面,他的孩子叫做枣儿,他当然会记得,另一方面,看到枣儿,他就想起孩子小时候,想起过去,想起枣儿熟了却没有吃枣的人。而这些,是一个小孩子还无法理解明白的。师:不过,各位老人,我们总不能一直“代沟”下去呀,那每个人“自说自话,简单的想法,根本就是一个笑话”了。(

7、众大笑)什么时候男孩开始有点明白了,这次让男孩代表说说。生:是想要走却又留下的时候,本来小男孩很开心的,也不太明白老人说起枣儿的含义,但他和老人有一点是相通的。(师插问:“哪一点?”)生:他们家里都有人在外面没有回来。师:对呀,你们读得真认真,不过我们看一看,他们对没有回家的亲人的情感怎样。生:老人的儿子没回来,他把心思寄托在了枣儿上,男孩的爹没有回来,他把心思却寄托在了巧克力上。生:不是,男孩也把情感寄托在枣儿上,课本135页上说:“爷爷,我瞒着你,还偷偷藏着一颗枣儿,是留给我爹的”我认为这儿戏剧达到了高潮。师:你真不简单,还会借用以前学习的知识,分析出这儿是戏剧的高潮;还会从课文中找依据,

8、这是很好的方法。不过,老师有点不明白,男孩明明是想着巧克力的,为什么会偷偷藏着一颗枣儿呢?(学生小声讨论片刻)师: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男孩听了老人的故事,感受到了老人的情绪之后,他心中的枣儿也许不再是那简简单单的一种果实了呢?生:我想,男孩之所以留了枣子,是因为枣儿的故事使他明白,枣儿是老人一家的根,他也觉得,枣儿会为自己的家带来根。老人的枣儿会为他带回枣儿叔叔,自己留下的枣儿也许会唤回吃巧克力的父亲(掌声)师:你的分析真棒。这里,老师也和大家一起来看看“枣儿”这个词语到底有什么更深的文化含义。这里我又想插一句,每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评奖中,小品为什么归于语言类?生:我想,可能是说小品主要以语言取

9、胜吧?师:不错,虽然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语言音乐舞蹈美术的因素都有,但就背景极为简单的小品而言,确实是以语言取胜。文章中,含蓄优美的语言非常多,大家能够试着再找一找,评一评吗?(学生积极讨论,场面热烈)(教师投影:西汉民歌:堂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哪得孙儿抱。)同学们,中国民间文学与西北民俗中赋予“枣儿”是“早”的含义,上面这首诗就是女子委婉劝家人“早早”嫁女的比兴用法。我们现在民间婚事不还是要上大红枣,取一个早生贵子的好兆头吗?文中的“枣”字正是借谐音呼唤亲人“早早”回来呀1同学们,你们也可以想想,“枣儿”还有哪些含义。生:文章中说“皱巴巴的甜”,是说人越老越有味道。(笑)生:作

10、者有意把枣儿和巧克力放在一起写,是想突出外来的现代化的东西对陕西农村的冲击。师:你很敏锐呀。的确,文中枣儿是亲情的象征,是故乡的象征,是传统生活的象征,对于外出的人,是他们精神家园的象征。生:剧本写到八十一颗枣儿,枣儿精确到个位数,可以想象,这些枣儿对于枣儿父子的救命之恩,他们永世不忘。生:我是说刚才提到的那个不卫生的故事,可戏里写得很含蓄,不认真读,还是很卫生的,用了“二人对视大笑”就交代清楚了,真是精彩。(见有人还不清楚,再解释:“蹲坑就是大便”,众大笑。)生:还有老人说“枣”字里面一个“木”,这不也是说,枣树就是扎在土中,寄寓着故土难离的意思。总结探讨师:同学们的分析非常好,我们还可以找

11、出好多精妙之处来,慢慢琢磨。比如,开头结尾的童谣也很有意思,都是呼唤亲人回来。老师想起前面同学主持人的话,这里似乎有两个人一直没有出场。他们是老人的儿子“枣儿”和男孩的爹。他们哪儿去了呢?对,外出了,不回来了,老人的儿子哪儿去了,戏里没有说,小男孩的爸爸是有交代的,在城里又有了一个家了。他们会被唤回吗?(学生纷纷作答,有说可以,有说不会的,还有的开玩笑说古诗“不信东风唤不回”,引来笑声。)师:是啁,“不信东风唤不回”。是什么东风呢?是老人的无尽思念,是男孩的殷殷期盼,还是故乡枣儿香甜的诱惑同学们,我们都是城里人,大家可能不太清楚这些年来中国农村的巨大变化。许多农民都离开了自己的故土,来到异地他

12、乡生:老师,我们清楚,我们全家都是从农村进城的。(“我家也是!”“我家也是!”不少学生呼应。)师:对不起,老师太武断了。在我们浙江地区,的确是有大量的离土农民进城,而你们已经是这个城市的新一代市民了。不过,老师问一句,你们的爷爷都进城和你们在一起吗?(有的说是,大多说不是。)还有,学校对面的建筑工地上,有许多农民工辛苦劳作,他们家里的枣树下,有没有翘首企盼的老人?不错,可能没有枣树,那么杏树、梨树、樱桃树下?至于小男孩的爹那一类型的人,老师不多说,大家也知道,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常常带来家庭经济细胞的裂变,可摔碎的镜子能再圆吗?吃惯了巧克力的口味,能再适应乡间的泥土味的枣儿吗?(有人说“应该回去

13、”,也有人反驳。)师:还有,是不是为了家乡的枣儿,农民就要永远留守在这个“精神家园”中呢?留还是走,巧克力还是枣儿,到底哪个更值得追求?(学生陷入沉思,良久没有人发言。此时下课铃声响起。)师:让我们把这个问题带出课堂吧,戏剧,就是给我们带来矛盾的文学,优秀的戏剧,带来永远的矛盾。也许矛盾永远不会解决,但是,这颗戏剧的香甜的枣儿会给我们留下无穷的回味。下课!这篇“小品”可以用“忧伤的乡情,含泪的微笑”来概括,但是执教者显然在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上有偏差。作为“小品”,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对人物描述性的语言、旁白、提示语、甚至题记,都是“剧本”的组成部分,都是阅读中不能忽视的。比如开头“一颗挂满红枣的老树。树下坐着位形如雕塑的老人”一句,文章前后都出现的童谣,文末孩子说的“我爹在城里又有了个家”,这些关键语句都是理解课文的“钥匙”,执教者显然忽视了。整堂课落实到文本阅读的时间太少,各个环节浪费的时间太多,因为课堂中涉及或讨论的这些话题即使撇开文本也能讨论。“脱离文本”搞阅读教学这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整堂课教师的个人魅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说教学设计丝丝相扣,独具匠心,教者以自己的课堂诠释了他对“戏剧”教学的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