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范文经典范文脱贫攻坚心得体会7篇

上传人:沙*** 文档编号:145718574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范文经典范文脱贫攻坚心得体会7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编范文经典范文脱贫攻坚心得体会7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编范文经典范文脱贫攻坚心得体会7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编范文经典范文脱贫攻坚心得体会7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编范文经典范文脱贫攻坚心得体会7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范文经典范文脱贫攻坚心得体会7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范文经典范文脱贫攻坚心得体会7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脱贫攻坚心得体会7篇脱贫攻坚心得体会7篇脱贫攻坚心得体会7篇【篇一】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紧围绕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履行职责,明确纪检监察机关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方面的工作内容,理清工作思路,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纪法保障。坚持力度不减,深入开展预防工作。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平台开设党规党纪学习专栏,紧盯重要时间节点,向全体党员干部发送廉政提醒,通过座谈研讨、观看警示教育片等方式,教育引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从根本上树立“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思想防线。加大监督力度,严肃脱贫攻坚纪律。配足、配强纪检监察干部,定期

2、开展培训,提升扶贫领域相关业务能力。充分发挥乡镇纪委纪检监察的作用,通过不打招呼现场检查、不听汇报直接入户的形式,结合日常督促、重点抽查、检查考核等方式深入基层,着力发现和查找在扶贫政策落地、惠农项目安排、资金财物使用、责任落实和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推动各责任主体切实履行职责、主动担当。强化责任担当,从严监督执纪问责。以扶贫领域重点问题线索查办为抓手,对工作不严不实、工作推进不力、责任履行不到位的党委、政府和个人加强问责。落实“一案双查”,对扶贫领域的违纪违法问题,既追究当事人责任,也要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综合运用“四种形态”,做到党纪政纪处理与组织处理双管齐下。同时,加大对典型案件通报

3、曝光力度,持续保持惩治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高压态势。主动担当,深化专责监督。对胆敢向扶贫资金伸手的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挪用、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问题,坚决从严查处;对胆敢打产业扶贫项目主意的,坚决严肃处理。越是最紧要关头,越要主动担当作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进展。但是目前,我们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巨大。因此,纪检监察机关应当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切实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坚持纪法在前,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在保持惩贪治腐高压态势下,认真贯彻“三个区别开来”,为敢担当敢负责的干部担当负责。坚持重拳出击,严肃查处贪污侵占、虚报冒领、截留挪用、

4、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等腐败和作风问题,确保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篇二】回顾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山西考察调研时的主题还是研究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三年来,通过各级政府及广大人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山西贫困县全部“摘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2020年,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我们更应当充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山西考察之行的讲话精神,“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解决好“三农”问题是我们发展的重中之重。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提高土地利用资源,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振兴乡村业事业,成为当前学习、工作的重

5、中之重。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把黄花产业保护好、发展好,做成大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时对产业的发展问题十分关心。作为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乡村更应当积极主动发掘适合自己长期发展的一套产业模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乡村产业要想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寻找到符合自己地域条件的特色经济产业链条。通过产业增加就业,通过产业增加收入,通过产业提高乡村知名度,通过产业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环境为基。一个乡村的精神文化面貌与生态环境治理情况相辅相成,乡村的发展必然要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

6、,创造出与在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生活条件。同时,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不仅仅会提升居民生活的幸福感,也对外展示出乡村应有的精神面貌,以百姓富有,生态宜居的条件打造出属于自己的乡村发展特色,切实提高乡村振兴过程中百姓的幸福感。乡村振兴,文化为重。产业要发展,环境要保护,乡风文明更要建设。乡村振兴要做到的不仅仅是百姓安居乐业,更要在文化上打造出乡村特色。弘扬乡村保留着的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乡村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从根源上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百姓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充分体会文化自信。时隔三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一次的来晋考查中又对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而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

7、坚信,在这样的要求中愈加强烈。【篇三】按照党中央部署,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是在我国扶贫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时逢疫情特殊时期,我们更要认识到脱贫攻坚战任务的艰巨性,时间的紧迫性,对人民的重要性。而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严防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作假行为,把监督抓到底抓到位,才能够取得脱贫攻坚最后的胜利。一是要紧紧围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强化监督

8、、全程监督,切实把监督抓到底、抓到位,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为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保障。二是要抓好重点地区的监督。我们要加大对脱贫攻坚难度大和任务重的地区的监督,为这些地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坚强的纪律支撑,保证这些地区高效运转,确保这些地区按时按标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三是要强化干部队伍的作风建设,只有在思想上重视作风建设,明确优良作风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的积极作用,才能够把作风建设贯穿整个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越是接近脱贫攻坚的最终目标,越是不松懈,越是要在思想上提高认识,进一步做深做实脱贫攻坚监督工作,加大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整治力

9、度,确保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篇四】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书写山西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这是总书记对山西经济社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全国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决胜脱贫攻坚再奋进的伟大号召,为我们深化脱贫事业明确了方向,鼓舞了斗志。要以如期的“胜”,夯实全面小康的根基。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路上,要须臾不忘“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要时刻清醒:这既是一项历史性的民生工程,更是一项体现着对党和人民忠诚的伟大政治任务。坚决打胜,没有退路。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要以“胜”夯实发

10、展的根基。脱贫是一个“造富于民”的过程,“胜”的结果直接体现在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上。民富则国更强,国强则民更福。国强才能更好地解民生之忧,更加心无旁骛地为人民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历史早已证明,只有跟随党的脚步前进,才能有幸福,才能更幸福。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要以“胜”聚集奋斗路上的民心。从长远来看,实现全面小康是我们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步,接下来的路可能会更加难走。我们要以脱贫攻坚的“胜”鼓舞、凝聚人民群众敢于奋斗、争相奋斗的信心,让“万众一心”成就更伟大的事业。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路上,要以“胜”聚集同舟共济的伟大合力。脱贫攻坚是一场党员干部带领人民群众合力攻坚克难的生动实践。“兵之贵合也。

11、合则势张,合则力强。”只有党员干部与群众凝聚在一起,才有“胜”的希望,才能汇聚起创造历史的伟大合力。在脱贫攻坚中,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已深刻体会到“合”的坚不可摧的力量。要以全面小康收官的“势”,迈向更高的发展水平。发展永远在路上,决不可停步。要从一个台阶迈向更高的台阶。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路上,要乘势而上,就是要在脱贫攻坚中所形成的“天时地利人和”良好氛围里,再接再厉。犹记得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全面小康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成就,可以自豪,但绝不能骄傲自满。尤其是在决战决

12、胜即将打赢的关键节点,要不骄不傲,不因取得眼前的成绩而沾沾自喜。要继续抢抓机遇,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左右逢源”,实现地区配置资源更有效,更有收益。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路上,要乘势创新。更加聚焦经济转型,在凤凰磐涅中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实现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更加聚焦城镇更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乡村振兴中实现区域人文和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更加聚焦社会治理,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不断带领人民群众创新。更加聚焦社会事业,最大限度地保障民生,让民生更美好。更加聚焦党的建设这一根本保障,让从严治党迈向新台阶,以党建促发展再创新辉煌。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路上,要乘势再造势。

13、时势造英雄,英雄也造时势。我们要借实现全面小康的“势”,为下一代“接棒”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再造一个发展更好的“势”,为下一代人跑出“好成绩”。“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乘势而上,重任在肩。我们要以“抓落实,一刻也不能放松”的决心持之以恒地去践行“实干兴邦”的责任担当。【篇五】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有机黄花标准化种植基地时指出,黄花也能做成大产业,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上个月,在陕西考察时为柞水木耳点赞,“小木耳、大产业”。无论是“木耳”还是“黄花”,都是当地特产,有着久远的栽培史。古往今来,土地依旧、物产依旧,但今昔对比,换了人间。从“贫”到“脱贫”的伟大奋斗历程中,我

14、们不难看出组织、政策和科学的积极作用。脱贫攻坚离不开“组织”。报道称,“黄花种植是当地主导产业,近年来,在龙头企业、合作社引领下,黄花产量品质稳定,销路和价格也有保障”。这就是组织的力量与优势。如果没有组织,散兵游勇,“你种你的,我种我的”,种植、管理、采摘、产销都是“点”状的,而且各家有各家的想法,各人有各人的安排,各自找各自的门路,最终形不成合力,同样的田地、同样的种植,但收入各不相同,甚至差距很大。有些贫困地区,不是没有特产,并且“产量不低”,但受制于产销不通畅,年年积压,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脱贫攻坚中,各级党委应当积极发挥组织优势,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把群众组织起

15、来,把产业组织起来,把销路组织起来,就能把“小黄花”变成“大产业”,变成群众的“脱贫花”“致富花”“幸福花”。脱贫攻坚离不开“政策”。云州区地处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气候严寒、十年九旱、土地贫瘠,曾是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大同黄花虽全国闻名,但长期以来,因为种植周期长见效慢、采摘期短劳力不足、晾晒场地不够等困难,始终没有规模化。但从中央打响脱贫攻坚战之后,当地政府就出台了“硬核”政策:每栽种一亩黄花补贴500元,集中连片200亩以上的黄花种植园全部配套水、电、路,全区中小学操场、有硬化场地的单位为黄花晾晒腾地让路。正因为有了“黄花种到哪,水利机井就打到哪,晾晒用的水泥场地就修到哪”的政策扶

16、持;有了“农业保险、技术指导、烘干设备购置补贴”等政策保障,所以当地黄花种植井喷式发展。有了阳光雨露的政策滋润,何愁群众的种植热情、产业的发展升级不会雨后春笋。脱贫攻坚离不开“科学”。云州虽然“气候严寒、十年九旱、土地贫瘠”,但正是这样的环境才孕育出了“角长肉厚、七蕊色黄、味道鲜美”的黄花;黄花在云州虽然拥有600多年的种植史,但当地却是深度贫困地区。辩证统一的矛盾,运用好了就能为发展带来“质的飞跃”。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多少贫困地区也有类似于黄花这样的“名产”“特产”,只是由于各方面原因,仍然“养在深闺人未识”。以种植为例,有的地方产花生、有的地方产土豆、有的地方产大枣,但并非都能做出特色、做到极致。因地制宜进行科学决策,比如云州坚持种植黄花,而不是浮躁跟风,把传统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