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零农场学校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两汉经济的发展名师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5718079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零农场学校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两汉经济的发展名师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零农场学校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两汉经济的发展名师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零农场学校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两汉经济的发展名师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零农场学校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两汉经济的发展名师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零农场学校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两汉经济的发展名师教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零农场学校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两汉经济的发展名师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虎林市八五零农场学校初中七年级历史上册13.两汉经济的发展名师教案新人教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13、两汉经济的发展教学内容课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板书设计评价与反思课时1授课班级七年级班新课日期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包括水利兴修与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繁荣的主要史实,为学生进一步体会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两汉盛世奠定基础。1、治治黄河和农业的进步2 、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如何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讲授法、讨论法。1名校名 推荐时间教 学 过 程学生活动二次备课分配一、 引入新课:( 1 2 分钟)两汉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汉朝的统治者,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和重视农业的政策,经过人民的辛勤劳动

2、,社会经济 呈现出新的面貌,并且有它显著的学生预习特点。本课我们将学习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新成就,商业和都市的新气象。二、讲授新课:( 31 38 分钟。根据内容,时间可 分多段。)汉武帝时,(一)农业的新成就黄河下游决口,1、兴修水利十几个郡遭受洪同学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母亲河,灾。武帝下令治她一方面用她宽广的胸膛养育了千千万万的理黄河,经过这中华儿女,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一次治理,有八十方面她又桀骜不驯, 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决口、多年,黄河下游改道,给两岸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仅在汉朝,没有发生过大水就多次决口,给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灾。西汉末年黄因此,治理黄河、使黄河变害为利,就成

3、了河水患又严重起两汉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来,东汉明帝令分。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前两段的大字内容。水利专家王景主看看两汉是怎样治理黄河的。看完之后,要持修河。经过几求同学们要把主要内容复述一次。十万人一年的辛由此看来,两汉时大规模治理黄河有两勤劳动,疏通黄次,一次是汉武帝时,一次是东汉明帝时王河,修筑了千余景负责治理。里的黄河大堤。黄河下游两岸几十个县, 被淹的土地又变成了良田;而且在以后2、农业的进步八百年里,黄河提问: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除了兴修水利外,没有改道。两汉时期在农业上还有哪些进步?补充:( 1)犁壁(展示犁壁图)西汉学生归纳:以前的耕犁没有犁壁,安装了犁壁之后,便1、 农工

4、具的改于翻土、碎土、起垅亩,提高了耕作效率,进2、 粮 食 作 物 的因此犁壁的发明是犁耕的改革中一个重大发种植1000 年。展,这比欧洲早了近3、蔬菜的栽培( 2)耧车( 指导学生看书中耧车4、桑麻的种植图 ) 耧车是一种播种工具。请同学们想一想种子是怎样通过耧车播到地里去的?它为什2名校名 推荐么有三个脚?人们是如何操纵它的?这种三脚耧车能同时播种三行。漏斗存放种籽,耧脚末端装有小铁铧,起开沟作用,一人扶犁,一个牵牛,一次可把开沟、下种、覆盖任务全部完成。这种耧车一天能播种一顷地。( 3)牛耕技术 ( 指导学生看东汉牛耕图 ) 西汉中期,牛耕得到大规模推广。那时普遍使用二人三牛的耕作方法,

5、还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三、作物的种植汉朝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小麦的推广,汉朝时候,小麦在北方普遍种植,成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3、蔬菜的栽培汉代蔬菜的品种增多了,今天我国人民常吃的萝卜、芹菜、芋头、韭菜、葱蒜等,汉朝时候都有了。那时人们已经利用温室栽培蔬菜,这项世界首创的新技术,比欧洲要早 1000 多年。西汉宫廷里有专门的温室,东汉时温室种的菜达 20 多种。4桑麻的种植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桑养蚕的国家。汉代以前桑麻的种植只局限于某些地方,此时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农村,户户房前屋后种了桑树,有的富户拥有上千亩的桑麻。桑麻的广泛种植,促进了丝麻织业的发展。(

6、二)手工业的兴盛西汉时期,农业迅速发展,铁器广泛使用,为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冶铁业的发展那时候冶铁业发展很快,作坊多,规模大。考古发现许多汉代冶铁遗址。(指导学生看汉代手工业分布图)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汉代冶铁发达的地区。宛这个地方属南阳郡,东汉时南阳有一位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水排是一种水力鼓风机械,用水力推动排扇来鼓风。东汉以前已经有了皮囊鼓风、畜力鼓风,而水排的发明和使用使鼓风技术又前进了一步,它的优点是供风稳定、供风的能量较大、节省劳动力。这是东汉冶铁技术上的重大成就之一, 这比欧洲早1000 多年,3名校名 推荐也是世界首创的技术。东汉的铁器制作精细,那时铁制兵器取代了青铜兵

7、器。2冶铜业秦汉时,冶铜业仍然很兴盛,汉朝的铜器制作精美,马踏飞燕、长信宫灯等工艺之精、构思之巧,是世界罕见的( 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并简要介绍) 。3丝织业的进步两汉的丝织业纺织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临淄 ( 今山东淄博市 ) 和襄邑 ( 今河南睢县 ) 的产品最为有名。那里的丝织品产 量大、种类多、工艺精,有名贵的锦、绢、纱等。当时已经使用 提花机,汉代的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补充:丝绸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传统产品,古代西方称中国为“丝国”,中国通往西域各国的商路叫丝绸之路。种桑养蚕最早的是中国,而且长期是世界上惟一种桑养蚕的国家。19721973 年发掘了长沙马王堆墓。给我们提供了实物证据

8、。仅在一号墓中,就出土了丝织品成衣五十多年(不包括穿在死者身上的),衣料四十多卷,此外,还有绣枕、香巾、鞋袜和香囊等。丝织品种类有纱、罗、绮、锦、绒等,汉代已有者大多有之,简直就是一个汉代丝绸博物馆。其中一件素纱单衣,衣长 128 厘米,袖长 190 厘米,薄如蝉翼,轻软透明,总重量才 49 克,令人赞叹不已。过渡:同学们,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又是商业发展的前提。前 面我们学过了汉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汉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是否促进了商业的进步。(三)商业的发展. 城市的繁荣、长安和洛阳汉朝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兴盛,出现了繁华的大

9、都市,最大的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人称东西二京。长安有人口 50 万左右,洛阳人口在百万以上,长安城规模之大超过罗马城三倍以上。长安城商业很繁荣,全城有九个专门的商业区叫“市”,那里商人云集,货物齐全。长安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一片繁华景象。补充:我们以课本上提供的“西汉长安4名校名 推荐平面图”为例,来看一下汉代城市的盛况。长安是西汉的首都,位于今陕西西安市西北10 公里渭河南岸。 城墙周长25.7 公里, 比当时西方著名的罗马城大3 倍。全城有12 座宽阔的城门和八街(纵街)十陌(横街),中央大街南北长达5.5公里,非常宽广。城内有宫殿、官署、武库,有商业和手工业区,有居民区,布局

10、整齐。商业分城东3 市,城西 6 市,合共 9 市。市中有进行商业活动的列肆,商业繁盛,下面我们具体看图,长安城地势南高北低。由于当时先建宫殿(先建长乐宫,又建未央宫),后建城墙以及地形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城的平面成不规则形状。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角,长乐宫位于东南角,西市南叫桂宫,东市南叫北宫,长乐宫的北面叫明光宫。长安城墙用黄土筑成,高 10 米以上,上窄下宽,墙基宽16 米。城的每面各有三座门。每个城门有三个门洞。各宽八米,可容四辆车通行。城内主要街道,都与城门相通。当时街道两侧都植有树木。商业区是西市和东市,商业活动和手工业作坊都集 中在这里。表明了汉代特有的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氛围。我

11、们再以“东汉市集画像砖”为例,来看一下两汉的商业活动具体情况。这个画像砖出土于四川广汉周村,砖左边有一门,门上题“东市门” 。砖右端是市楼,楼内题 “市楼”二字。市楼又名“旗亭”,是市场交易管理机构。楼顶上装饰一只凤,二楼上悬挂一个鼓,早、晚击鼓以通告开闭市门。楼下端坐二人,可能是管理市场的官吏。市门与市楼之间为交易场所,有摆摊贩卖的,有列肆坐售的,有讨价还价的。这块画像砖,生动地反映了东汉市集交易繁忙的景象。总结归纳:( 3 5 分钟)1、农业: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治理黄河,消除了当时的水患。汉代农具有很大的进步。西汉的耕犁安装了犁壁,提高了耕地的效率,这比欧洲早了1000 多年。2、手工业:汉代已使用提花机,染色技术提高,治铁技术居世界前列,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铁器使用广泛,用于制造兵器。3、西汉初年,由于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减轻农民负担,社会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