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初中地理)(最新编写)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717480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DF 页数:54 大小:537.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初中地理)(最新编写)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初中地理)(最新编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初中地理)(最新编写)(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全套教案 序 言序 言 【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俗语云:“万事开头难”,地理学科作为自然和人文交叉学科,在初中和高中的课程中扮演着一个相 对“尴尬”的角色:初中不受重视,因为中考不考;高中则因为初中基础不好,成为高考薄弱学科,也受 尽歧视。作为一线老师,我们无法更改考试制度,学科特色还许我们去体现,唯一的办法是:激发学生学 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喜欢你,使其把学习地理当乐趣! 【教学目的】【教学目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明白地理学科研究的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谈话式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课前营造气氛:播放蓝

2、猫淘气 3000 问部分片段。 上课铃响:屏幕出现欢迎画面:欢迎同学们进入地理知识殿堂!(营造友好氛围) 地理学科是学什么的呢?蓝猫淘气 3000 问 主题歌的歌词给我们做了一定方面的回答!大家应该很 熟悉了,下面我们带着问题再一次去听听:根据你的了解判断,歌词中哪些属于地理学科研究的问题?可 以解决的问题?师生互动,根据具体情况对话,让学生窥地理科学殿堂一角,激发学生求知欲! 解决关于学习地理的几个问题: 地理学科学什么? 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一、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地理 用屏幕显示问题和课本图片,给学生分析的机会,让他们树立信心。 问:右边的图片,说明了一个地方

3、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特长.你能分析它的地理原因吗? 在沙特阿拉伯,一些旅店把床铺安排在屋顶上。 日本人爱吃鱼,市场上的海产品琳琅满目。 国际中长跑中,来自东非高原上的选手常能取得好成绩。 这些漂亮的服装大多出自我国江浙一带。 2 学生的分析有合理的、也可能有不合理的部分,教师该肯定的要肯定,即使说错了,也要巧妙地利用 别的学生给以纠正,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用吝惜赞美之词,至于答案,老师不必说出来,反是留 给学生,留个悬念。 学了这些有什么用? 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二、学习地理,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里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让学生说。 三、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地理成因三、学会观察地理现

4、象,分析地理成因 今后每节课前都进行“地球人考察”活动,屏幕显示“方舟计划”,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公元 2070 年, 地球人口已达 100 亿。 由于工业革命 200 多年来的盲目发展, 尽管人类在 2070 年科学、 技术、经济达到很高水平,但,孕育人类的自然界已破坏殆尽,再也无法承担这庞大的人口压力。同时,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人们行为失范人类和地球面临着毁灭的危机。 幸运的是,人类此时已经拥有自由航行于太空的能力。于是,全球委员会制定了一个“方舟计划”, 准备把地球上的一部分(约 1 亿)普通公民迁移到别的星球上去。为了不重蹈地球命运的覆辙,全球委员 会决定:这 1 亿人要经过严格挑

5、选和考查,“合格地球人”考查于是展开” 今天,我们从娃娃抓起,在同学们之间也来考查一番,希望我们的考察训练能够让同学们成为真正合 格的地球人,为地球发展贡献出我们应有的力量,使“方舟计划”不需要实行,让我们和地球和谐发展。 四、装上地理头脑四、装上地理头脑 举例一:展示课本图:“风沙掩埋了古文明”,问: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学生七嘴八舌: 1.尊重自然规律。 举例二:听老家姑姑谈家乡变化 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3.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4.具备可持续发展观念。 以上 4 条比较抽象,不用多解释,也不需要学生掌握,在以后的教学和学习中需要应用到。 3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第一章

6、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思路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 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 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 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及大小 ; 认识地球仪,并能识别经线、纬线、本初子午线和赤道 ; 了解经线、 纬线的特点;掌握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上某点位置的方法。 2通过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难历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培养勇于

7、探索、深入钻研 的精神,形成正确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地球的形状认识及用数据表示地球的大小;经纬线的意义及特点。 难点:经纬线的含义;经纬度的概念;运用经纬同确定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教学辅助材料:地球仪、经纬仪、东西半球分布图、南北半球分布图、有关课程课件(自制)等 教学辅助媒体:投影仪、幻灯机、计算机 教学课时 3 课时教学课时 3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学曾经或现在都会提到这些问题:地球是什么样的? 地球有多大?人们怎么认识这个地球的?

8、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讨这些问题,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书: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 学生回答:圆形、椭圆形 4 教师补充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怎么知道的呢?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无法看到地球 的整体面貌,在古代,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难解之谜。 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大组,每一组分别规定不同的时期(由远古到现代),结合课本,先讨论两 分钟,然后各组派 12 名代表说出那一时期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教师活动:分好四个组,将课本上四幅图用多媒体或挂图按照顺序展示出来,学生讨论完后,请各组 代

9、表上台边指示图片边讲述。 图 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图 2:“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图 3: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 图 4:地球卫星照片 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回答。 第一组讲述第一组讲述: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教师补充小结并引导:在古代,人们认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非常聪明,不像古代人一样完全凭借直观的认识世界简单地认识天空是圆的, 大地是平的。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逐渐发现大地并不是那样平坦。比如: 海边远方驶过来的航船,先看见船桅,后见船身;月食时,地球

10、的影子边缘总是弧形的。 第二组讲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第二组讲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教师引导提问:对于这样的说法,同学们能否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 教师总结:从海边看帆船到发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们对地球形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提出了地 球可能是球体的假想。为了证实这样的假想,人类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为此,很多探险家进行了 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说出历史上都有哪些著名的环球航行?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并引导:最著名的就是 16 世纪初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进行的环球探险航行。下面请 第三组同学讲述麦哲伦航海的故事。 5 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第三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总结:麦哲伦的环

11、球航行的巨大意义就是充分的证明了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那么现在我们对地 球形状的认识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第四组的代表上来为我们讲述。 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第四组同学代表回答 教师讲述:现在我们进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为地球拍了照片,确证地球是个球体。 教师提问 : 刚才, 我们四个组的同学把我们人类认识地球探索地球的过程给演示了一遍, 从 “天圆地方” 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再从麦哲伦环球航行到地球卫星照片,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 认识到猜想到实践, 由错误的现象到真理的漫长岁月, 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从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中, 同学们都有哪些感想?我们从中悟出了怎样

12、的道理?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习先辈,对待任何事物要科学,要坚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为探索真理勇于奉献、 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还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发现真理,取得成功。 教师承转:我们认识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个标准的球体呢?(可加入学生讨论) 我们现在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来说,人们往往用表面积、周长、 半径等数据来说明球体的大小。大家看到课本第 3 页图 12,说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有关地球大小数据的图或挂图,然后让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精确的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

13、为 6357 千米,赤道半径为 6378 千米。因此,准确 地说,地球应该是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当然,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还是微不足道的。例如 : 赤道半径只比北极半径长 21 千米,如果把地球缩小成地球仪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 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 6371 千米。 板书:1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稍鼓的球体 2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是 6371 千米 启下;下面我们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书: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教师活动:出示地球仪并展示给同学们看。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地球仪并动脑筋思考,地球仪与真实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学生

14、回答) 6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第二课时 复习上节课内容教师提问:1地球的形状是什么? 2怎样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仪? 4地球仪与地球的区别。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 : 通过地球仪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 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状况。 上节课请大家回家制作一个简易的地球仪,请大家拿出来,并在小组中交流展示。 学生活动在小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仪。 教师活动:选出两到三个制作较好的地球仪并向全班展示,随后进行鼓励性评价,并拿出教具地 球仪。 教师提问:大家看看你们做的地球仪与老师的地球仪除了大小外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处: 地

15、轴、南极、北极。不同之处:大家有没有发现老师的地球仪上面有很多点和线?这些线就是纬线和经线,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地球仪上的一个重要的图示纬线和经线。 板书:一、纬线和经线 教师活动:(展示经纬仪)在经纬仪上指示纬线但不说出定义,请同学们概括什么是纬线。 学生概括,教师补充说明: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叫做纬线。 活动:1分别请几位同学上台用准备好的细绳在地球仪上标示出几条纬线; 2请同学们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仪上,用彩色水笔画出两到三条纬线。教师到各小组巡视,辅 导同学。 (评价活动结果) 教师提问 : 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些纬线有什么特点?(展示经纬仪并提示 : 纬线的形状、 长度的变化规律

16、、 指示方向等) 学生思考并回答。 板书:1纬线 (1)定义:与地轴垂直,并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特点:指示东西方向(与地轴垂直) 每条纬线都是一个圆 纬线的长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纬线) 7 请同学们画出最大的纬线赤道,并观察所画的纬线是否符合以上特点。 过渡:大家按照刚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经线,经线有什么特点,经线和纬线有什么不同? 活动:1分别请同学上来用细绳标示出两条经线; 2在自制的模型上画出两条经线。学生与教师共同归纳: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 圆叫做经线。 教师引导:与纬线相比,经线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板书:2经线 (1)定义: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2)特点:指示南北方向(与赤道垂直) 每条经线都是半个圆 经线的长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纬线、经线的定义及他们的特点后,请问同学们:在你们自制的地球仪上可以画出多少条经纬 线(无数条),为了区别这些经纬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