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14467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8.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学年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堂实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进行诗歌朗读训练,把握诗歌的节奏。2、通过揣摩、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理清诗歌思路,了解诗歌大意。2、通过分析,探究,体悟诗歌的主题思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习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学生。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2.难点:把握诗歌节奏,揣摩诗歌的语言。教学过程师:有幅对联说道:“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我们大家都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有诗圣之称,那他怎么会沦落到身居简陋草堂的地步?在这个条件恶劣的地

2、方,大诗人又会有怎样的遭遇和感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跟随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去了解一下。杜甫简介: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为“李杜”、“大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少年时代游历多地。三十五岁以后多在长安,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759年弃官入川。770年冬逝世。杜甫虽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也狂放不羁不乏豪气,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著有春望三吏三别等名作。三:写作背景“茅屋”-公元759年暮冬,杜甫因避安史之乱流亡到成都

3、,次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于风景秀丽的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建成后,诗人十分喜悦。他在这里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留下诗作240余首,如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绝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草堂所见的勃一家子春色。江畔独步寻花中“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茅屋建成后诗人在江边独自散步和雨中凭栏远眺时喜悦心情的反映。不料,当年深秋,风雨大作,屋破雨漏,长夜沾湿,诗人推己及人而作此诗.765年,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告别成都。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经多次修复而成,面积240余亩,是成都

4、游客最集中有观光胜地之一。草堂内楠木参天,梅竹成林,溪水婉蜒,桥亭相间,花径柴门,曲径通幽,园林格局典雅而幽美。杜甫草堂至今犹在,诗因秋风破屋而作,茅屋凭诗人高风亮节而传。千百年来,杜甫草堂是人们瞻仰的圣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众口传颂的诗篇。多少名人大家为此作诗题联,咏志赞叹,问:诗人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写这首诗的?生:在安史之乱的社会动乱中写下的。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学过的杜诗中是怎样描写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生:石壕吏写到“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孙有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可以看出,战争残酷,死伤惨重,民不聊生,衣食无着,就连老妇

5、人也被逼上战场。生:月夜中写到“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是诗人在安史之乱时,在逃亡中和在长安俘虏营中所写的。痛诉上战争给诗人带来妻离子散的痛苦。师:针对这样的现实,有人为杜甫草堂写了一副楹联,(板书)“十年幕府悲秦日,一卷唐诗补蜀风”。道出了诗人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个人际遇和目的。“十年幕府悲秦日”概括了诗人747年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但皇帝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安史之乱的暴发,致使他不得不官带着家小,离开了饥民遍野的关中,经陕西、甘肃逃到四川成都。“十年幕府悲秦日”正是诗人对十年幕府生活中看到朝廷昏庸,国家混乱,民生疾苦而疾首痛心,哀惋

6、叹息的总结;“一卷唐诗补蜀风”指出诗人希冀用一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胸臆,企求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来实现“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愿望。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自我牺牲的精神,实现当初赴长安“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现在我们共同研读诗文,看看诗人是如何表现他的思想愿望的。请同学们诵读1-3遍课文,用最简炼的词句概括出各段内容,考虑好后回答。生:(诵读、琢磨、窃窃私议,在笔记上概括各段内容。)师:(行间巡视、指点、解疑。)生:第一段,写狂风破屋;第二段,写群童抱茅;第三段写屋破雨漏。生乙:第一段应概括为秋风破屋,既能点明时令,又能与题目照应。生丙:第三段应概括为娇儿恶卧。生丁:第三段就概

7、括为长夜沾湿。师:第三段这三种概括,各从不同的角度概括的,都简炼、正确;但是如果我们从诗人“归来倚仗自叹息”的心境,和“床头屋漏无干处”的处境的角度来分析,都是写诗人秋风破屋后雨夜的痛苦,所以“长夜沾湿”为宜,请同学们概括出前三段内容。生:前三段,记述秋风破屋,诗人长夜沾湿的痛苦。师:诗人只为哀惋自己的茅屋为秋风所破,长夜沾湿而写这首诗吗?生:(齐读前三段)师:前三段是叙事,写出了诗人在秋风破屋,大雨连绵中的痛苦,后一段是抒情。诗人的感情浓烈,想象奔放,思想跨越的步子大。诗句由“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其中包含着诗人许多没有说出来的思绪

8、,你能说出来吗?生:(默然)师: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生:春望里写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由于战乱山河破碎,人烟稀少。师:很好,和课外阅读得来的材料印证了安史之乱中国家的破败,人民的苦难,充实了这首诗的蕴含。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个人“长液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爱冻死亦足”的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生:(齐读全文)师: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年代变为现实,如果诗人在天有灵,他定会感到欣慰了。(板书):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同学们,下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