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卞之琳断章(共23张PPT)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11505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7.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卞之琳断章(共23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九年级语文卞之琳断章(共23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九年级语文卞之琳断章(共23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九年级语文卞之琳断章(共23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九年级语文卞之琳断章(共23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卞之琳断章(共23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卞之琳断章(共23张PPT)(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断 章,卞之琳,现代诗人、翻译家。祖籍江苏溧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建国前出版了诗集三秋草和鱼目集,另有与何其芳、李广田合著的汉园集。解放后出版诗集慰劳信集、十年诗草和雕虫纪历。,卞之琳 简介,断章写于1935年10月,原为诗人一首长诗中的片段,后将其独立成章,因此标题名之为断章。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关于断章,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这首诗选自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诗人回忆它的创作过程说:“此四行无意中得之,原拟

2、足成一首完整的诗,接着感到说完了,也无需多说,可独立成篇,故名断章。”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文字简短、然而意蕴丰富而又朦胧的著名短诗,受到很多人的喜爱。,谁是看风景的人呢?你装饰了谁的梦呢?,作为一首情诗解读,赏析,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相对”的观念。,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面对着眼前的美景 一副心醉神迷之态 对身外之事却浑然不知 然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登高临楼 眼里所看的竟不是“风景” 是那个正“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是什么深深迷住了那双眼? 是什么深深打动了那颗心? 你, 定然是个寂寞思春、寻觅知音的多情女,那钟情于人的

3、楼上人 定是个俊逸潇洒、 云游天下的少年郎 含情脉脉、痴态可怜 可心中的情思又有谁知?,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引人回忆,激人遐想,如织月色 那么神秘,那么奇妙 那么甜蜜,那么惬意 一片淡雅、轻柔、迷朦,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装饰 梦 一次心灵奥秘的深切剖白 压抑的单恋之情是多么地强烈灼人 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认为这是一首爱情诗的话,桥头的“你”在白天是楼上人心目中的风景,在夜晚是楼上人梦中的“装饰”。一个是白天夜晚都在关注着、想念着心中的人;另一个是被别人深爱着,自己却没有感觉。在美好的图景下,人们往往有着某种冲动,冲动过后又是永远的无可奈何。这种惋惜、遗憾是淡淡的,这样的理解

4、呢也是非常符合“哀而不伤”的古典审美标准的。,作为一首情诗解读,赏析,上升到哲学的高度,“相对”的观念。,诗人自己说他的意思着重在“相对”上。他通过对自己刹那间感触的描述,巧妙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哲学深思:在同一时空中,作为主体的人或物,有可能变成客体,客体又可能变成主体。原来,断章的深刻哲理,就是通过两幅生动、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出来的,需要读者加上自己的人生感悟才能理解。而自己的理解就是一种创造。,第一组 镜头一:“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镜头二:“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在第一个镜头中,“你”是看风景的主体,到第二个镜头中,还是这个“你”却成了被别人看的客体了。这种主体与客体位置的不着痕迹

5、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两组镜头,第二组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镜头三:“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还是具体的,至于镜头四:“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则只能是从想像中才得以展开的了。它虚一些,令读者体味的余地就大一些。,著名学者、翻译家李健吾以为整首诗在“装饰”二字上做文章 评论家章亚昕认为,断章写了一位绝代佳人 卞之琳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这是抒情诗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一刹那的意境。”,谈谈在学习完这首诗之后,理解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小结,充分考虑到卞之琳先生的自白,我们把这首诗的主旨解读为表达一种哲学上的“相对”观念。那么对此诗的理解是否还可以有不同于诗人的见解呢?当然可以。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李健吾先生透过诗中的两个“装饰”,悟出了诗中蕴含的“说不尽的悲哀”,也尽可以有他的自由。正像李健吾先生所宣称的:“诗人的解释可以撵掉我的或者任何其他的解释吗?不!一千个不!幸福的人是我,因为我有双重的经验,而经验的交错,做成我生活的深厚。诗人挡不住读者。这正是这首诗美丽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