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课外类文训练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11447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课外类文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课外类文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课外类文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课外类文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课外类文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课外类文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课外类文训练(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课说和做课外类文训练一、追念闻一多先生冰心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首我都读过。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一个诗的爱好者,联系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诗如其人,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我和一多先生的晤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我记得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五年春天,我们在美国波士顿的留学生演古典剧琵琶记,一多先生从纽约来波士顿过春假,因为他是学美术的,大家便请他

2、替演员化装。剧后的第二天,一多先生又同几位同学来看我。那天人多话杂,也忘了都说些什么了。第二次我记得很清楚的见面,是一九三年的夏天,他同梁实秋先生到我们的燕京大学的新居来看我们。他们一进门来,挥着扇子,满口嚷热。我赶紧给他们倒上两玻璃杯的凉水,他们没有坐下,先在每一间屋子里看了一遍,又在客室中间站了一会,一多先生忽然说:“我们出去一会就来。”我以为他们是到附近看别的朋友去了,也没有在意。可是不多一会,他们就回来了,一多先生拿出一包烟来,往茶几上一扔,笑说:“你们新居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茶烟待客,以后可记着点!”说得我又笑又窘!那时我们还不惯于喝茶,家里更没有准备待客的烟。一多先生给我们这个新成立

3、的小家庭,建立了一条烟茶待客“风俗”。我虽然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熟人。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他没有方法禁止自己的心跳。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

4、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但是越到后来,更加冷酷的事实,使他更是站在进步的年轻人一边,使他觉悟到“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把自己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这个时期他没有写诗,但他说:“诗是负责的宣传。”他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他把自己的诗人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之中,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作为一个诗人,一多先生写的诗并不比别人多,但是他的死是一首最伟大的诗!早在一九二六年四月,他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那篇文章里,他说:“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

5、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也许有时仅仅一点文字上的表现还不够,那便非现身说法不可了。所以陆游一个七十衰翁要泪洒龙床请北征,拜伦要战死在疆场上了。所以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一多先生死去快三十三年了,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曾经是民主个人主义者,而首先是个爱国者的闻一多先生,一旦找到了和广大人民结合才能救国的真理,他就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选自闻一多纪念文集,有删改)1作者追念闻一多先生,为什么先由闻

6、一多的诗入手?2细读第自然段,说说闻一多先生回国后,他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4文章开始说“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结尾说“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说说首尾照应的作用。5臧克家说,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冰心先生说闻一多先生是“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请你也用这样的语言,说一说你对闻一多先生的认识。1【参考答案】因为闻一多先生具有诗一样的性格和那比诗情更炽热、更浓烈、更豪放的情绪。

7、2【参考答案】失望兴奋低落奋起3【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的热情、豪放、易感,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4【参考答案】突出对闻一多的敬佩,赞美闻一多为追求救国真理,视死如归的精神。5【参考答案】他,是中华学者的典范;他,是民主革命者的代表;他,精忠报国,为祖国沥尽心血;他,历经沧桑,为人民痴心不改。他是一轮璀璨的朝阳,他是一朵傲霜的菊花,他是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要学生通读文本,把握闻一多和他的诗之间的关系。如:“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

8、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可以得出,因为他就是一首诗,一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的诗,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所以先写他的诗。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的把握。仔细读第自然段,把握关键词。结合: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可以看出的他的情绪是失望;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可以看出此时他的情绪是兴奋;但是国民党

9、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可以看出此时她的情绪是低落;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可以看出此时他的情绪是奋起。3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需要从修辞,描写,遣词的角度赏析。本句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首先指出修辞方法,写出本体和喻体,然后写出作用和表达的情感。本体是闻一多,喻体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一束敏感的神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的热情、豪放、易感,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首尾照应的作用一般是点明主旨,深化中心。结合本文分析,强调自己对闻一多的敬佩,赞美闻一多的精神。如:视死如归,热情

10、热情,豪放等。5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答案不唯一,结合文本中闻一多的精神和自己对闻一多的了解,仿照二人的诗句格式赞美闻一多即可。如:他是一轮璀璨的朝阳,他是一朵傲霜的菊花,他是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他是卓越的学者,他是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他是勇敢的革命烈士。二、惠特曼访问记埃德蒙戈斯在早年和中年的岁月里,惠特曼默默无闻,门前冷落。年老以后,倒是有些朝拜者相当频繁地带着香袋和手杖,设法前来表示崇拜。有关他在这些场合的仪表谈吐的几种报道已经发表过了,如果我再来添上一篇,我的理由想必是,下面记叙的这次访问不是抱着礼俗性的态度进行的。据我所知,其他一切采访惠特曼的报道都出自追随者的手笔,他们纷纷怀着敬

11、仰和倾倒的态度来到圣地,而我的这篇献辞只能是献辞是格外真诚的。1884年的冬天,我在波士顿,意外接到惠特曼寄来的一封便笺,要我在离开美国之前去见他一面。我最初的反应是谢绝他的邀请,但出于好奇心和礼貌,就回信说我会去。我提到以上这些,只是想突出这位老人特有的魔力,那不是对于一个追随者,而是对于一个倔强固执的无信仰者的魔力。1885年1月3日清晨我渡过了宽阔的特拉华河,在一个简陋而看上去无人落户的村庄,我被送上了岸,那种阴森可怕是只有隆冬季节的美国小镇才会显现出来的典型丑陋。无人可以问路,正打算回去时,我发现自己就在米克尔大街328号的门口,一块小铜牌上刻着“沃尔特惠特曼”,我敲着这个冷清的二层楼

12、经济公寓的大门,一个神色忧愁的女人开了门;还没等我开口,只见一个高大的身影正摇摇晃晃地走下楼来,随之传来欢快的声音:“是我的朋友吗?”一下子,我也不知是由于什么磁性般的魅力,所有拘泥小节的文人矜持都荡然消失了,只有一种心满意足的感觉。在楼梯上寒暄了一番后,主人拄着拐杖带着我走进一楼的起居室。那是一个大房间,擦得干干净净的地板上没有铺地毯,一张小床架,屋子中间有个带通烟管的圆形小火炉,一把椅子这就是全部的家具。四面墙壁和火炉上方糊着的墙纸,已经有色斑和一块块污渍了,就像在工人棚户里看到的那样。房里没有挂画,只有满是杂物的木栓和架子。到处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一堆堆东西,山一般高的报纸东一堆,西一垛

13、;整个房间,还有老人本人,都是再干净不过的了,干净得仿佛尘垢永远都不会再落上去。特别是惠特曼,穿的是一身粗灰呢的套服,衬衣领口拉开着,灰发和白花花的胡须飘飘荡荡的,仿佛是为了清洁当真漂白过的,老人全然如一张擦洗旧了的松木桌,沙白得一尘不染。惠特曼在一张椅子里坐了下来,安详地微笑着。我清理掉一个箱子上的报纸,坐在他的对面。他的谈话像他的作品一样,散发着原始的力量,毫无交谈中常见的修饰或刺激。他提到他的贫困,这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半身不遂,它们成了压垮他的两大重负;他似乎对于两者都习以为常了,几乎不在意。我记得当时我想挪动一下箱子,因为阳光已从不挂窗帘的大窗户倾泻进来;惠特曼便说到有人曾答应送他窗帘

14、,但他对此并不热心,他觉得窗帘会“挡住阳光”。而阳光和空气正是他所要的一切:一个冬季他都是耐心地坐在那儿,等待夏日的空气和阳光,原来一到夏季,他又可以一瘸一拐地走出去,全身沉浸在他熟悉的“坎登市僻静处”的一条浅溪里晒晒太阳。惠特曼宽敞的双人房里空空荡荡的,只有两件物品透出些许艺术气氛。一件是北美印第安人的花布制品,它激发了他的灵感。另一件是幅画像:一叶扁舟上有位相貌堂堂的青年,荡着双桨。我问他这幅画像的由来,他谈了几件值得一提的事情。他首先说明这是他的一位挚友,来自加拿大的职业桨手,著名的运动员。接着他又说,这些人是他最喜欢的人,在露天活动的运动员:他们是最朴素、最亲切的人,生活在阳光和空气中

15、,非得学会保持身体干净、精神抖擞;还说他的心灵偏向这些人,而他们也莫名其妙地为他所吸引,因此就在他人生最低潮时,在世人狠狠谩骂耻笑他的时候,正是这些春风得意的体操运动员或赛跑运动员,这些幸运的人看中了他,待他很友好,“眼下呢,”他接着说,“我只等待春天到来,拄着我的拐杖瘸瘸拐拐地走进树林,那时我可以成天坐在一班干活的伐木工人边上,我就十分开心,因为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和砍下来的木材香味混合起来了,它进入我的血液,我再也不觉得又老又病了。”我记得这些都是他的原话,在我和他度过的悠长且又愉快的那一天中,这些话比他所谈到的其他一切更加打动我。谈话结束,他用那沉静的音调说了声:“再会,我的朋友!”我走出

16、公寓,再一次站在沉闷荒凉的米克尔大街上,这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对这位神采奕奕的老人的仰慕之情。一个无信仰者就这样前去会见了沃尔特惠特曼,深深地被他吸引,却没有变成追随者。(有删改)【注释】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当过木工、教师,代表作为草叶集。6第段中,作者感到“心满意足”的原因是:_。7第段中对惠特曼起居室的描写有什么作用?8第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9第段所写的“阳光”对刻画惠特曼的形象有什么作用?10文章最后一段颇具匠心,联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赏析。6惠特曼急切的迎接、亲切的称呼,那份热情真诚让“我”感到放松和愉悦。7刻画了起居室的简陋干净,反映出惠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