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导学案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11319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本八年级下册《核舟记》导学案(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核舟记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能正确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的一些句子中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词序特点。3、学习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4、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重点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正确翻译课文。2、理解本文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学习难点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学习时数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的读音。2、掌握句子停顿,流利朗读课文。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

2、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二、有关资料1、作家作品魏学洢(15961625),字子敬,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著有茅檐集。 本文选自清

3、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2、文体及内容本文是一篇说明文,全面具体的介绍了“核舟”的形象,热情赞扬了我国明代的民间工艺匠人的雕刻艺术和才能,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著成就。三、预习设计1、按课文填空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文学常识填空核舟记的作者是明朝末年著名散文作家魏学洢,本文选自清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从表达方式看属于说明文。3、给加点字注音魏学洢( ) 器皿(

4、) 罔( )不因势象形 尝贻( )余核舟一长约八分有奇( ) 二黍( )许 箬( )蓬 石青糁( )之 峨冠( )多髯( )衣褶( ) 不属( ) 诎( )右臂 舟楫( ) 椎( )髻( ) 叔远甫( ) 篆( )章四、朗读课文。要求:1、注意生字的读音2、划分文言语句的停顿。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mn) 、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wng)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y)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u)奇(j),高/可二黍(sh)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箬 ru)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

5、,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sn)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gun)而多髯(rn) 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中。佛印/绝类/弥(m)勒,袒胸/露(lu)乳(r),矫(jio)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zh)。卧/右膝,诎(q)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

6、也。 舟尾/横卧/一楫(j)。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zhu)髻(j)/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n)/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f)/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y),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rn)戌(x)/ 秋日,虞(y)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ru)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zhun)文,为字/共三十有(

7、yu)四;而/计其长,曾(zng)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五、课堂检测1、填空核舟记选自清朝 编著的 ,作者 , 朝人,全文全面如实地写出了核舟的全部人和物,属于一篇 文。“核舟”的主题是 ,核舟小窗两边所刻文字是:“ , ”;“ , 。”左边的刻字出自 ,右边刻字出自 。 答案:张潮 虞初新志 魏学洢 明 说明“大苏泛赤壁” 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赤壁赋 后赤壁赋 2、 注音或写汉字 八分有( )奇( ) 不属( ) 矫( )首 诎( )右臂 壬( )戌( ) 虞( )山 曾( )不盈寸 wng( )不 y( )余 二sh ( )许 ru

8、( )篷 石青sn( )之 多rn ( ) 椎j( ) zhun( )章 答案:yu j zh jio q rn x y zng 罔 贻 黍 箬 糁 髯 髻 篆3、根据课文填空寸之木 因势形 箬篷之 窗而观 雕栏相 石青之 冠多髯 胸露乳 首昂视 椎仰面 视端容 不盈寸答案:径 象 覆 启 望 糁 峨 袒 矫 髻 寂 曾4、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珠/可/历历数/也。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技/亦灵怪/矣哉!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

9、、背诵课文。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重点掌握本文的文言实词、虚词。2、能正确翻译课文。1、 复习检查提写生字词2、 疏通文意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明有奇巧( )人曰王叔远,能以( )径( )寸之木,为( )宫室。罔( )不因( )势象( )形,各具情态。尝( )贻( )余核舟一,盖( )大苏泛( )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 ),高可( )二黍许( ) 中轩( )敞者为舱,箬篷覆( )之( )启( )窗而( )观,雕栏相望焉。闭之( ),左刻“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 )”,石青糁( )之( )。中峨( )冠而( )多髯( ) 者为( )东坡东坡右手执卷端( ),如有所语( )其两

10、膝相比( )者佛印绝( )类( )弥勒,袒胸露乳,矫( )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 )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 )之( )珠可历历( )数也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 )木,右手攀( )右趾,若啸呼状其人视端( )容寂( ),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 ),叔远甫( )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其色丹( )。2、 翻译下列句子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

11、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盖简桃核 修狭者为之。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3、 课堂检测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罔( )不

12、因( )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 )余核舟一,盖( )大苏泛赤壁云舟首尾长约八分有( )奇( ) 启窗而( )观中峨( )冠而( )多髯者为东坡其两膝相比( )者神情与苏、黄不属( )诎( )右臂支船其人视端( )容寂( )其船背稍夷( )2、翻译下列句子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没有一件不是根据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那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而计其长,曾不盈寸。可是计算它的长度,还(竟然,尚且)不满一寸。盖简桃核 修狭者为之。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四、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掌握重点词语,准确翻译句子。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文言知识归纳。1、掌握有条不紊的说明顺序。2、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复习导入。翻译重点句子二、文言知识归纳。1、通假字长约八分有奇:同 释义:诎右臂船:同 释义:右手倚一衡木:同 释义:右手攀右趾: 同 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