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11093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20.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2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知识点归纳(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22.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2、;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人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 能胜利。一、重点字词字词解释字词解释1亲戚畔之通“ 叛” 背叛。9池护城河。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10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3兵兵器。11兵革泛指武器装备。4威震慑。12去离开。5委放弃。13委而去之弃城而逃。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14固巩固。7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15至极点。8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16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

3、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二、古今异义1.七里之郭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2.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3.委而去之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4.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5.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或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其他的成员。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这里指限制的意思 今义:地域7.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8.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三、重要句子节奏划分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

4、之。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4.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课文内容理解1.全文论述的主要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作者围绕它展开论述,其意图是借论战来阐明:施行“仁政”的必要性。2.全文的主旨句(结论)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3.文中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和;从中可以反映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4.作者在文中指出管理百姓、巩固国防、威慑天下三个方面不能只“以封疆之界”、“以山溪之险”和“以兵革之利”。然后提示争取“人和”的实质在于“得道”。5.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句语句是(用文中的词语回答)“君子”。6.对“天时”“地利”“人

5、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所持的看法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五、主旨解读(1)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孟子首先提出的观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先是“天时”与“地利”的比较:列举了战争“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例子,攻城者攻势极猛且占有战斗的主动权但结果却不胜,说明“天时不如地利”的结论。接着目“地利”与“人和”的比较:通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运用双重否定句说明守方所具备的“地利”条件;但是结果却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由此得出“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通过比较指明了“人和”才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所谓“人和”,

6、就是下文所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与拥护。“人和”之后,进一步指出: “域民”“固国”“威天下”不能只靠“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这就从反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接着引出“失道者”众叛亲离,“得道者”天下归顺的结论。(3)如何理解文中的“天时”“地利”“人和”?“天时”文中指的就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一般指地理形势方面的优势,但是在本文中,可以宽泛地理解为“物质条件的优势”;“人和”,本文中主要指的是作战时人心一致、内部团结。(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并列举一两个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说,施行仁政的君主会得到广泛的拥护,不行仁政的君主则会失去民心。周文王和商纣王的故事能证明这点。 文王姬昌为西伯时,“笃仁,敬老,慈少”, 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所以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敏捷,“材力过人”,却不行仁政,以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