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10918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0.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导学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桃花源记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学习时间4课时学习进程第一课时导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二、有关资料1、走进作者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 但由于当时社会动荡不

2、安,他空有才智却难以施展。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陶渊明喜爱农村的田园躬耕生活,归隐后,他经常参加农事,种豆采菊,吟诗作文,描绘田园风光,历来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所做诗文,大多描写田园风光,感情真挚深切,风格朴素自然。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2、写作背景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3、解题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

3、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3、 预习设计1、 请默写杜牧的赤壁一诗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2、 填空:陶渊明,东晋诗人。名潜,字元亮。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或“五柳先生”。诗文多描绘田园风光,被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代表作有诗饮酒、归园田居,散文归去来兮辞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李清照渔家傲)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 (郦道元三峡)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李贺雁门太守行)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给加点字注音豁( )然 俨( )然 怡( )然 阡( )陌( ) 邑( )人间( )隔 垂髫( ) 语( )云 平旷( ) 缘( ) 诣( ) 遣( )要( ) 刘子骥( ) 落英缤( )纷( ) 郡( )下答案:hu yn y qin m y jin tio y kung yun y qin yo j bn Fn jn四、整体感知要求:听录音,然后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掌握文中的生

5、字词。翻译重点句子。1、解释加点的词语武陵人捕鱼为( )业。缘( )溪行,忘路之( )远近。忽逢( )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 )之( ),复前行,欲穷( )其林。林尽( )水源,便得( )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初极狭,才( )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 )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阡陌( )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 )如外人,黄发( )垂髫( ),并怡然( )自乐。2、翻译下列句子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花草鲜艳美丽,落花

6、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又继续向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看到一座山。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五、课堂检测1注音或写汉字怡( )然 阡( )陌( ) 语( )云 诣( ) 要( ) hu( )然 yn( )然 垂tio( ) 骐j( )jn( )下2、给下列句子划分朗

7、读节奏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寻/向所至,遂迷,不复得路。3、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解释下列词语。俨然:(整齐的样子)豁然开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怡然自乐:(充满喜悦

8、之情,显得心满意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接受)B.穷:复前行,欲穷其林(尽,走完)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穷困)C.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D.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翻译句子。渔人甚异之。译:渔人对所见到的情景感到非常惊异。复前行,欲穷其林。译:再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根据理解填空文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句子是_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_。反映桃花源不易被人发现的词语是_山有小口,初极狭_。写桃花源环境优美的句子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9、池桑竹之属。写桃花源宁静和平,人们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表明渔人发现桃花林的时间是(A )A暮春花落时 B深秋季节,百花凋谢之时C冬末初春时节,春水暴涨之时 D初夏水涨之时“缘溪行,忘路之远近”一句的含义是(A )A暗示渔人虽发现桃林,但却不知道它的确切地点B沿着溪水走,没有留神路程的远近C两岸景色很美,在不知不觉中走出了很远D带点神秘色彩,故弄玄虚第1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的主要意图是什么?答:这段描写带点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景”,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气氛,也为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

10、垫。第2段可分为两个层次,请用“”在文中标出,并归纳层意。豁然开朗第一层:记叙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第二层:记叙桃花源中人们宁静幸福的生活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把一二段翻译成现代汉语。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合作探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见渔人,乃( )大惊,问所从来,具( )答之。 便要(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 )来问讯。自云( )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 )邑人( )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 )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 )不知有汉,无论( )魏、晋。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此中人语( )

11、云:“不足( )为( )外人道也。”既( )出,得其船,便扶( )向( )路,处处志( )之。及( )郡下,诣( )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 )向所志( ),遂( )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 )规( )往。未果( ),寻( )病终。后遂无问津( )者。 2、翻译下列句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竟然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

12、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报告了这番经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 规往。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 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再也没有探访的人了。 三、课堂检测 (一)阅读文段。回答问题。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本选段节选自_,作者是_朝的陶渊明,字_,号_。 2、下列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