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5709875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68.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书写分5分。二、积累与运用(29分)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啜泣(chu)枯涸(g) 酝酿(nin)B、应和(h) 肥硕(shu) 尸骸(hi)C、猝然(c) 一瞬间(shn) 洗濯(zhu)D、寂寥(lio)嶙峋(lnxn) 峰峦(nun)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A、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遭踏它。B、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既,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C、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获益非浅。D、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

2、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1)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_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2)我一直于_科学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3)云,能够帮助我们_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4)你把我的_引向远古,描绘出一幅幅生物进化的图画。A、烘托 沉迷 识别 思念B、衬托 沉醉 辨别 思绪C、烘托 沉醉 识别 思绪D、衬托 沉迷 辨别 思念4、对天净沙 秋思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A、这是一幅秋景图,又是一幅绝妙的秋思图。图中有景有人,人和景都是经过作者精心选择的,最能表现“秋思”。B、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

3、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C、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越发使人感到孤独。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5、下列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2分)A、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B、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C、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D、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6、古诗文默写(每空1分,共19分)(1)曲径通幽处, 。(2)_ _,志在千里。(3)_ _,青山郭外

4、斜。(4)_ _,若出其中;_ _,若出其里。(5)几处早莺争暖树,_ 。(6)_ _,随风直到夜郎西。(7)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_ ,_ _。(8)次北固山下颔联是:_ ,_ _。其中描写景物、节令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_ _,_ _。(9)繁星春水是_ 在印度诗人_ 的飞鸟集影响下写成的。它包括_ 、_ 、_ 三方面的内容。(10)龟兔赛跑农夫和蛇等有趣的语言故事出自 。三、文言文阅读(13分)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

5、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7、填空。(2分)(1)孔子,名_ ,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_ 家。(2)论语是一部记录_ 的书,是_

6、家经典著作之一,宋代朱熹把它和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8、把下列句子按要求归类(填序号)。(3分)学而时习之。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温故而知新。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学习态度的有:_讲学习方法的有:_讲品德修养的有:_9、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论语( ) 三省吾身( )是知也( ) 诲女知之乎( )10、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4分)(1)阐述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 。(2)最早由儒家提倡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是:_ _。(3)请从选段中写出1个至今沿用的成语,并说说它的意思。_ : _。四、现代文阅读(28分)(一)春(9分)小草偷偷地

7、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吹面不赛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_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_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吸朋引伴

8、地_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_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11、依次填入上文横线上最恰当的词是( )(1分)A、夹 架 展示 呼应 B、有 放 显示 附和C、混 安 卖弄 应和 D、含 置 亮出 对应12、给上文每段分别加上一个小标题,依次可以

9、是_ _、_ _、_ 、_ 。(2分)13、与“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中描绘的画面最相似的诗句是( )(1分)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14、作者写春花,既有实写,又有虚写,虚写的句子是:_ 文中写春花是正面描写,写蜜蜂等是对春花的_ 描写。(2分)15、文段从多个感观角度来描写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了_ 的修辞手法,从_ 觉写了春风的_ 。(3分)(二)(10分)时而温柔娴静,时而却又粗犷豪放,时而显得缠绵婉约,时而又那样的深沉素雅

10、。这就是你我喜爱的雨。我爱雨,我尤其爱听雨。甲春雨是文静的小姑娘,悄无声息地抛洒。“诗圣”杜甫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春夜里,你什么事也不必做,只需要捧一杯香茗,呷一口香茶,闭上眼睛脑海里有这样一幅画:大地是一张好大的宣纸,春雨是一支饱蘸了绿的笔,只需轻轻一点,那绿便晕开去,晕开去伴着雨点落地,禾苗出土的滋滋声,一曲清雅的“春江花月夜”便在你的心头响起。夏天的雨可没有那样的好脾气,他像一个顽皮的孩子,趁你不注意,他就一路蹦跳着、嬉戏着、吵闹着下来了,他噼里啪啦地在一切能敲响的东西上敲起来,然后咚咚地落在你的窗玻璃上,好像在提醒你:注意,一首精彩昂扬的

11、摇滚已经开始啦!然后再用心去听吧,你就会听到一串串美妙的旋律。为了把演出场地照亮,他还时不时地邀闪电来凑凑热闹。那一瞬间,黑夜如白昼,你会看到成千上万的演奏家有条不紊地弹奏着各自的音符。还没等回过味来,一个接一个的闷雷又从远处滚来,赶来倾听这最杰出的乐章。一整个夏夜,你便可以和肥梅碧梧翠竹一道陶醉在这惊心动魄的音符里。第二天,说不定你会依稀记得:昨夜风疏雨骤,雨声滴碎荷花声。秋,历来被人们誉为金秋;秋风,被人们誉为金风。那,我就把秋雨称为金雨吧。在听着金雨的时候,一切都变得沉默了、安静了。如果说金秋是一副色彩凝重的油画,那金雨便是具有魅力的背景。现在,我听着金色的雨声,我仿佛听到了一个个新生命

12、的啼哭,听到了庆祝丰收的锣鼓。在金雨中,农民丰收了玉米,老师丰收了希望,而我们呢?我们又丰收了什么?冬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冷酷无情的,而冬雨却是温和敦厚的。他不慌不忙地飘落,融化着积雪残冰;他不紧不慢地下落,洗刷着尘埃污垢;他不疾不徐地降落,准备着春的到来。你听听窗外冬雨的声音,分明是春的前奏。你怡然进入梦乡后,冬雨就会在屋檐下留给你一个梦呓:春天快到了!乙倾听了这些精灵带给你的天籁之音,你便会拥有一个最纯真的、最美妙的心灵。丙朋友,爱上听雨吧!尽情地享受她带给你的无穷乐趣。16、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1分)_ 。17、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点的词。(1分)怡然:_ 。18、请根据第段内容概括出各个季节的雨的特点。(4分)春雨:_。夏雨:_。秋雨:_。冬雨:_。19、请结合文段分析第3段引用杜甫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2分)_ 。20、“这就是四季的雨,这就是雨的声音”是原文中的一句话,请给这句话选出恰当的位置。(1分)()A、甲 B、乙 C、丙21、融情于景是写景抒情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本文按春、夏、秋、冬的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