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醉翁亭记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09522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10.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醉翁亭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醉翁亭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醉翁亭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醉翁亭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醉翁亭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醉翁亭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醉翁亭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年级九年级学科语文主备人 时间2019/8/28二次备课人备课组长签名教研组长签名教导处意见课题序号11课题名称醉翁亭记修改意见课程标准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领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游览山水的乐趣。3、学会在精美的文辞中感悟人的思想。4、学习别具一格的句式,体会其表达效果。5、理解作者对美好山川的热爱及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之情。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 2、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教学方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评点与建议第一课时一、

2、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环滁(ch) 林壑(h) 琅琊(lng y)饮少辄醉(zh) 岩穴暝(mng) 伛偻(y l)酒洌(li) 山肴野蔌(yo)(s) 觥筹(gng chu)射者中(zhng) 弈者胜(y) 颓然(tu)阴翳(y) 潺(chn)2.积累文言词汇(1)重点实词林霏开: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3、。泉香而酒洌:清。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觥筹交错:交互错杂。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放。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2)一词多义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动词)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为“以为乐”;后为“快乐”)秀:蔚然而深秀者(形容词,秀丽)佳木秀而繁阴(动词,茂盛)谓:太守自谓(称谓)太守谓谁(是,为)而:饮少辄醉,而年又

4、最高(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溪深而鱼肥(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却)(3)词类活用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4)古今异义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今义:意思或愿望)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古义:离开;今义:到、往)颓然乎其间者(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芳香)(5)成语积累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是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现在多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5、。觥筹交错:本意是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现在多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情景(常含贬义)。水落石出:本意是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现在多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山肴野蔌:指山中的野味和野菜。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3.作者链接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4.背景链接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

6、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做官后,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后,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也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懂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二)整体感知1.朗读指导。(1)21个“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表判断,如:环滁皆山

7、也;琅琊也。肯定或陈述,如:山之僧曰智仙也;太守自谓也。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朗读时,应通过上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2)25个“而”字。泉香而酒洌:连词,表并列(轻读)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连词,表承接(轻读)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修饰(轻读)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表修饰(轻读)而不知人之乐:连词,表转折(重读)而年又最高:连词,表递进(重读)而乐亦无穷也:连词,表因果。(3)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如:若夫(f)/日出/而林霏(fi)开,云归/而岩穴暝(mng),晦明/变化者,

8、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2.理清思路。本文按怎样的顺序写了哪些内容?【交流点拨】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朝暮景色四季景色(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三)文本探究第一段寻找醉翁亭1.划分第1段内部层次,理清文脉。【交流点拨】第1段总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2.滁州

9、的地理特点是什么?【交流点拨】“环滁皆山也”。3.“西南诸峰”的特点是什么?【交流点拨】“林壑尤美”。4.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交流点拨】“蔚然而深秀”。5.亭的位置在哪里?【交流点拨】“临于泉上”。6.“来饮于此”中“此”指什么?【交流点拨】醉翁亭。7.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8.小结:【交流点拨】总写醉翁亭秀丽的自然环境和它的得名,并指出“醉翁”二字的深意。四、拓展延伸寻找四大名亭。醉翁亭坐落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醉翁亭居“四大名亭”之首。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复习第一段内容,引入下文学习。二

10、、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一)文本探究1.第二段风景画(1)朝暮景色有何特点?【交流点拨】“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2)春夏秋冬景色有何特点?【交流点拨】“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3)“乐亦无穷”的原因是什么?【交流点拨】“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2.第三段风俗画(1)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交流点拨】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一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2)这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用三个并列的层次来突出最后一个层次。在大小环境和众多人物中突出太守。(3)文中是怎样写出滁州百姓出游之乐

11、的?【交流点拨】“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4)滁人的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反映出来的。从写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交流点拨】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的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5)描写“宴酣之乐”的句子有哪些?【交流点拨】“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6)描写太守形象的句子有哪些

12、?【交流点拨】“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7)如何划分第三段层次?【交流点拨】滁人游山之乐(滁人游也)众宾宴饮之乐(众宾欢也)太守宴醉之乐(太守醉也)3.第四段众人归(1)本段写了哪些乐?【交流点拨】三种乐:禽鸟之乐、太守之乐、众宾之乐。(2)太守、众宾为何而“乐”?【交流点拨】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众宾:从太守游而乐。(3)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交流点拨】“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寄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4)写醉与乐统一、点明主旨的是哪

13、一句?【交流点拨】“醉能同其乐”。(二)语言赏析本文韵律独特,回环往复。全文共用了21个“也”字,产生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使行文显得潇洒自如,增强了语调的节奏感和委婉的抒情气氛,也使作者怡然自乐的情致得以尽情地抒发。“也”字用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2)表示肯定语气。(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请在文中找出这21个“也”字,并归纳其用法。【交流点拨】(1)表示判断语气,多用于描述景物,可译为“是”的句式。如:环滁皆山也。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

14、翁亭也。山间之朝暮也。山间之四时也。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游人去而禽鸟乐也。(2)表示肯定语气。如: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故自号曰醉翁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3)表示感叹语气,多用于直抒胸臆,可译为语气词“啊”。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而乐亦无穷也。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三)写法探究1.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交流点拨】(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2.本文在写景上有什么特色?【交流点拨】写景与抒情相结合。(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三、拓展延伸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