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 导学案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09514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 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 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 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 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 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 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 导学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第三单元 9 桃花源记 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词汇。3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1、 熟读背诵、翻译课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理清故事的层次。2、 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注意文中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学习难点】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会思想。【自主预习】基础知识文学常识填空。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

2、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写作背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靖边县第六中学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 总第 课时 主编人: 刘永军 审核人: 班级: 组名: 学生姓名: 1 1、给加点的字注音豁然开朗( ) 俨然( ) 垂髫( )诣太守( ) 阡陌交通( ) 要( )

3、还家( ) 刘子骥( )2、找出句中的通假字。(1)、便要还家。(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3、分析加点字的古今异义阡陌交通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无论魏晋4、分析下列词类活用现象(1)渔人甚异之。(2)欲穷其林。(3)复前行。(4)处处志之。赏析文章5、结合书下注释,翻译课文,理解内容6、 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层次大意。7、 找出描写桃花林的句子,它的作用是什么?8、第二段主要写哪些内容?表现了桃花源怎样的生活环境?9、第三段主要写什么的内容?表现桃花源人的什么?10、 桃花源中的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1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渔人对桃花源人说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历史知识

4、和对课文的理解推测。1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桃源人为什么叹惋?13、为什么桃花源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14、“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15、 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再去寻找桃源,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16、找出线索,梳理文章情节17、本文的主旨是什么?18、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拓展延伸桃花源与乌托邦“乌托邦”是拉丁文的音译,原意为“乌有之乡”,即不存在的地方。自从16世纪初叶,英国人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描绘了一个废除私有财产、实行公有制、按计划生产和消费及

5、人人都从事劳动生产的理想社会后,人们便把“乌托邦”理解为“空想的理想社会”,“乌托邦”也就成了“空想”的同义语。在中国,“乌托邦”同样令人憧憬、神往。晋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就表现了对“乌托邦”的美好向往。陶渊明一生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灾害频繁的年代中,几次出仕,壮志难酬,终于归隐田园。自己一生贫病交加,目睹社会腐败混乱、民生疾苦,使其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对美好、平等、安定的社会生活的渴盼,正是有了这种渴盼,才使得他唱出了一曲世界上最古老的“乌托邦”恋歌。思考:乌托邦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是否能实现呢?请同学们自由发表意见。参 考 答 案:1、豁然开朗(hu) 俨然(yn) 垂髫(tio

6、)诣太守(y) 阡陌交通(qin) 要(yo)还家(hun) 刘子骥(j)2、“要”通“邀”,邀请。 “具”通“俱”,全部、详尽。3、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交通运输。古义:妻子儿女。今义:指男方的配偶。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不管(连词)。4、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诧异。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头。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前。名词作动词,做标记。5、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小溪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夹着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地 上)芳草鲜艳美丽。落花纷纷。渔人非常诧异。再

7、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似的。(渔人)就离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舍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那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的回答了他。那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去,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8、,他们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这个人为他们详细的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罢)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也请渔人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在这里住了几天,就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旧路回去,(一路上)处处做了记号。回到郡里,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寻找前次做的标记,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没找到路。南阳齐子骥,是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兴的计

9、划前往,没有实现,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路访求的人了。6、一(1段)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林。二(2、3段)渔人进入桃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三(4、5段)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再寻桃源)7、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段景物描写带有神秘色彩,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8、 桃源的田园风光,土地富饶,气氛宁静;桃源里的人民安居乐业桃花源中的生活环境美好、宁静而和平。人们和睦相处,生活幸福。这样的景象和当时的黑暗现实形成鲜明对比。9、 这一段主要描写渔人与桃花源人之间的交往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

10、淳朴风尚和人与人之间和睦融洽的关系,表明他们对战乱的厌恶,对和平宁静生活的追求。10、 因为桃源与世隔绝久远,从来没有见过陌生人。桃花源中的人定居此处的原因是:避秦时乱。11、一是重大历史事件,如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刘邦建立汉朝,三国鼎立,赤壁之战,三国归晋。二是当时动乱、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痛苦的生活。12、为桃源外的世界动乱、社会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过着痛苦的生活而叹惋。13、因为他们害怕外人知道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 14、包括他发现和访问桃花源的整个过程,村中人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所做的标记等,还可能包括希望太守派人去探个究竟。“如此”二字,指代以

11、上所有内容,简练之至!15、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16、全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渔人的行踪分五部分: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其中重点是第二、三两部分。这两个部分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以及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还有自由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17、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18、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世界,成为美的象征。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这仍是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