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共39张PPT)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704821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9.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共39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共39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共39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共39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共39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共39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共39张PPT)(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是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学难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含义: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 改革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农村经济体制

2、改革,1、背景(原因) 2、目的 3、内容(措施、做法、形式) 4、步骤(过程) 5、意义(作用、影响),材料一: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出工一条龙,干活一窝蜂;评分到半夜,吵架闹轰轰” 材料二: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材料三: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改革背景:1978年前农村改革前的状况:,人民公社,1、材料一说明什么? 2、后两则材料反映凤阳县什么情况?,粮食产量低,人民生活苦,人口外流,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3、,1、背景(原因),农村改革前,农村人民公社实行统一 经营,统一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 少生产自主权,收入不多,生产积极性不 高。,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3、措施(内容、做法、形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步骤(过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1983年,在全国农村普遍推行。,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点,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契约,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集体的 土地等 生产资料 (公有),家庭(农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承包给,完成上交国家 和集体任务,生产 自主权,剩余

4、 归自己,自负 盈亏,中央对全国各地分田单干、包产包干等做法予以肯定和支持,统一命名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农村改革,“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流传于农村的顺口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 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大包干“指什么?顺口溜反映了农民什么情绪?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热烈拥护。,原因:答意义。,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5、意义(作用、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

5、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80年代初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了金凤凰。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你知道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吗?,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看图表,安徽省凤阳县粮食生产 回答问题:,年代 粮食产量 1980年 5.02亿公斤 1981年 5.70亿公斤 1982年 7.15亿公斤,图表反映了什么情况?原因是什么?,反映了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三年跨了三大步。,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来

6、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公有制,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剩下都是自己的,调动积极性 农村经济发展 开始富裕,启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978年以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是有名的贫困村。,1978年大包干前的小岗村,1978年后大包干后的小岗村新农村综合小区,小岗村村舍俨然,道路平整,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水果生产基地,绿色蔬菜基地,花卉生产基地,茶叶生产基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兴办乡镇企业) 党在农村探索出的致富新路,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6、改革深化,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

7、(原因) 2、开始标志 3、内容(措施、做法) 4、中心环节 5、意义(作用、影响),-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虽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比农村复杂,但有了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我们对城市改革很有信心。 邓小平(1984年10月会见科尔的讲话),探究点: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背景),材料一:“上班八点钟来,九点钟走人,十点钟时,随便往厂区大院里扔一个手榴弹也炸不死人。” 30多年前一段描述青岛电冰箱厂的文字 材料二:1956年,上海天气很热,企业为不影响生产,采取购买风扇、鼓风机降温的措施,但企业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批报,经过十一个部门审批,盖11个章。最后的章盖完了,夏天已经过去了。 材料三:

8、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两厂仅相隔一墙,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所以导致了冶金部把铜调到外地去,而电缆厂要从云南调进铜,这样就造成了运输上和时间上的浪费。,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背景(原因),看课本40页材料研读:思考为什么要进行 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造成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打下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为什么要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基本特征:,积极作用:,建立:,基本特征:,建立:,积极作用:,基本特征:,建立:,基本特征:,

9、建立:,积极作用:,基本特征:,建立:,消极作用:,积极作用:,基本特征:,建立:,1949年建国后到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的顺利进行,逐渐建立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统一,国家以行政手段调节经济运行,对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国家重点建设,促进“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保证市场稳定和人民的基本需求,发挥过重要作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由中央统一制定,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造成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必要性):,2.开始:,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会场,1984年10

10、月21日 人民日报刊登,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4.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所有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分配改革,-产权制度改革,(4)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营,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5.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

11、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海尔城市改革的典型,1.提出:,4.意义:,超市中琳琅满目 的商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2.通过:,3.含义:,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 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是通过市场来实现资源配置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不以社会基本制度的变化为转移。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两种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资源配置方式),政府行政手段,市场,政府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探究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返回主界面,评,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元),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厉害了 我的国,深化改革,想一想: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课堂小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