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大丰市第七中学初中七年级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45704123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73.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大丰市第七中学初中七年级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江苏省大丰市第七中学初中七年级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省大丰市第七中学初中七年级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大丰市第七中学初中七年级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名师教学设计(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江苏省大丰市第七中学七年级历史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或了解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能力方面:通过对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具体内容和其中含义的介绍,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发展学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填写 “魏晋南北朝文学艺术成就”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思想方面: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归纳总结的结果中体会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方面的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而且具有各民族的特色。同时使学生明白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

2、产。从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健康的审美观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二、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书画艺术的代表人物王羲之和顾恺之;石窟艺术教学难点:王羲之和顾恺之的字与画;石窟艺术的特点三、教学方法:采用讲述法为主,结合阅读、讨论等方法。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问:哪位同学说一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哪几位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主要贡献是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技术如同一幅幅光彩夺目的图画映入我们的眼帘。的确,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出来的灿烂的文明就象是一串串的明珠,永远放射出迷人的光彩。每当我们看到这些,一种骄傲、自豪之感便油然而生。为我们都是中国人而骄傲、自豪。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

3、化。内容是文学艺术及其成就。一、大放 光彩的书画艺术王羲之和顾恺之1、“书圣” 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出示王羲之画像和兰亭序的摹本,向学生讲解:东晋王羲之,东晋琅邪( 今山东临沂 ) 人。后迁居会稽山阴 ( 今浙江绍兴 ) 。做过东晋的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 。他集书法之大成,独创一家。他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他又是书法的多面手,特别是善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我们观赏他的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 令人赞叹和陶醉。 由于他的书法造诣很 深,后人尊称他为 “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序。兰亭序写于公元353 年。此序共324 字,笔

4、势开放俊朗,结构十分严谨。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20 个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王羲之自己认为这是他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历代书法家也认为这是行书的绝代佳作。王羲之的妻子和 7 个儿子都爱好书法 。尤其幼子王献之,能继承他的书法艺术,也是笔飞墨舞,人们尊称他为“小圣”把他父子合称为“二王” 。2、“三绝”顾恺之出示女史箴图并讲解: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 ( 今江苏无锡 ) 人。他擅长人物画。 所谓人物画, 是指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 画人物, 难度很大。 顾恺之的人物画,1名校名 推荐其特点是“传神”和“神气” , 即刻画人物质性格 和内心世界,主要表现在眼睛上。只要他点眼睛,画

5、中的人就象要活了一样。他对艺术非常精心,如醉如痴。而且,他还是一个绘画的理论家、评论家和文学家。所以,人们赞誉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这位绘画大师,他的绘画题材很广泛,佛教故事、历史故事、人物、山水、飞禽走兽等都有。可惜流传下来的只有少量的摹本,如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这两幅画,在绘画技巧上,比较准确地描绘了各种人物的身份和特征,线条优美,人物栩栩如生。同时, 从画中让我们了解 到当时贵族妇女的生活、情感的某些侧面。这两幅画卷是我国艺术宝库里极宝贵的遗产。但女史箴图摹本,在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被英国所掠,现存伦敦大英博物馆。国内只能看到此图的复制品。二、辉煌的石窟艺术1、云冈 石窟(山西大同)2、龙门石窟(河南洛阳)强调一下石窟开凿的时间、 地点,之后出示有关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图片,使学生对石窟艺术有直观的印象,自己学习。小结:项目人物朝代代表作品书法王羲之东晋兰亭序绘画顾恺之东晋 女史箴图 、洛神赋图石窟艺术云冈石窟(山西大同)北朝龙门石窟(河南洛阳)北朝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