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教材解读与策略探索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570004 上传时间:2017-11-0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8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教材解读与策略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下教材解读与策略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下教材解读与策略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五下教材解读与策略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五下教材解读与策略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下教材解读与策略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下教材解读与策略探索(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对话品析习得新课标实验版五下教材解读与策略探索乐清育英学校 陈传敏一、教材的整体认识及教学目标本册教材共安排了八个单元,其中第六单元是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其他七个单元的阅读篇目则是根据这七个主题选编的:第一单元“走进西部”,第二单元“永远的童年”,第三单元“语言的艺术”,第四单元“他们让我感动”,第五单元“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七单元“作家笔下的人”,第八单元“异域风情”。本册教材在阅读方面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是什么呢?三方面。其一就是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即朗读能力与默读能力的提高上,强调一点,我参加省五下教材培训与温州市教材培训,滕春友老师和曹鸿飞老师都指出本学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默

2、读能力,达到每分钟 300 字左右,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根据课文的长短适时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其二是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其三是体会感悟各单元丰富的人文主题和内涵。我们可以教师参考用书上,可以更清楚地知道,在这三个目标之中,本册教学格外注重对语言的品位,学习作者表达方法。在教师参考用书中,编者首次对一册教材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大量的举例分析,(教参书 1416 页)共列举了“体会观察细致和表达生动”“体会用词的准确”“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表达的丰富内涵”“体会怎样把内容写具体”“寄情于物的方法”等语言现象;并相应指出不同语言现象的教学侧重点。我们还可以从各单元的导读片段中知道,语言的感悟

3、与品味在本册教材的教学重要性。(第一单元:P1 阅读本组课文,要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二单元:P21 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第三单元:P47 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第四单元:P67 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第五单元 P90 在浩如烟海的文学、历史名著中,还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正等着我们去亲近,去感受,去细细品味要理解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阅读名著的乐趣;第七单元:P131 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

4、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第八单元:P149 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还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并注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在这三个目标中,为什么语言的品析会如此重要呢?因为,朗读的依托是语言的品析,语言是朗读的载体,更是朗读实现的落脚点;而人文主题与内涵的感悟,或者换句话叫精神的习得,人文的浸润,更是建立在语言的品读基础之上的,否则语文课就会滑坡变味为思想说教课。但教参中所举的语言现象罗列过于琐碎,缺少制高点的引领,教学时如果仅引导学生把握体会教参所列举的语句,那肯定是与课程目标相背而驰的;另外每单元的导读片段中所提出的单元目标,

5、又过于笼统,让人难以具体操作。它提到最多的是两个词:体会、感受。至于怎么体会,怎么感悟没有做出具体的要求。因此,我在仔细解读本学段的课程目标,研究本册教材的特点,以及自己对语文教学语言品读赏析方面的体会,确定了本次教材培训的主题对话品析习得。首先,对话与品析既是一种能力,同时也是一种过程;而习得既是一种意识,更是一种目标。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我们引导学生与文本共同对话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一种对话能力,以及对话的方法;我们引导学生品析文本的语言现象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品析词句的能力,更要养成学生一种细品慢嚼的习惯;而习得则是指,教师既要有一种目标意识,更要有培养学生自我语言习得的意识。如果,

6、硬要把三者分一个先后,那勉强可以这样划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先导生本的对话是过程的先行教师引导学生细品文本是过程的重点学生的精神与语言同构习得是结果。当然,这三者在很多时候是一个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整体,因为深入对话的过程就是细品文句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习得也是同步跟进,螺旋上升的。那我这次讲座的重点是:教师如何与文本对话,细品文本的语言现象,因为这是教师是否能根据不同问体,不同文本的语言进行设计教学的关键,这个板块我准备以重点课文为例进行分析讲解;第二个重点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细品文本的语言现象,这主要讲的是赏词品句的教学策略;第三个重点是教师如何养成一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习得意识,

7、而这个板块我主要以本册教材的单元顺序,篇目次序,讲一讲每课教学,我们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读与写的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把从语言品析中习得的语言写作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二、文本细读师本对话的自觉敏感什么叫教师对语言品读的自觉敏感呢?举一个五上的例子,因为大家已经教过了,对文本的语言已经细读过,讲起来会有同感一点。你读钓鱼的启示和落花生这两篇文章,你是否对两种语言的现象有一种敏感的把握呢?两篇文章虽然都属于故事叙述性的语言,但钓鱼的启示语言是平淡朴实的,但毕竟是翻译外国作品,有的语言就比较拗口,比如最后一段;而且语言节奏比较跳跃,比如叙事与说理的结合就显得比较生硬,给人一种说教的嫌疑。落花生行文散

8、淡的语言则在平实中透出一种娓娓道来,温文尔雅的气息。在这种语言节奏中,自然地寓理于对话之中,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让人在品读文句之中自然接受文本所传达的精神启示。你再对比珍珠鸟与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你就会发觉前者在精神习得的同时,更给学生一种语言的浸润;而后者在语言则侧重叙述性的语言,给人读过一遍,便觉得没有再读的意义。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落花生珍珠鸟这样的文章可以成为散文经典,而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则是例如读者杂志之类的休闲散文、大众散文。而我在这里并没有说。这两种语言孰优孰劣,因为后者这种叙述的语言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而是说教师要对前面一种文本的语言有一种自觉的敏感,因为那是提升学

9、生语文素养的关键,也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文本语言的重点。其实,教师对文本语言的自觉敏感已经是许多专家的极力呼吁的了。王尚文老师撰写的走进语文教学之门这本书中是这么写的:“我们在这里着重介绍学习语文三种最原始,也是最基本、最重要、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细读、朗读、背诵。”而教师想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与背诵积累,就首先要对文本语言有自觉的敏感。只有自己对语言有自觉的品读、细读的意识,才能抓住引导学生细读的关键语句,在课堂上花大力气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否则,你没有抓住关键语句,扣住关键字词,你就会打擦边球,或者不知怎么发力。首先,我对本册教材中,觉得必须要引导学生细读的文章,

10、谈谈自己的看法。教材中所选的精读课文一般都是需要细读的文本,比如第一单元草原白杨,第二单元古诗词三首冬阳童年骆驼队,第三单元杨氏之子晏子使楚,第四单元再见了,亲人桥,第五单元将相和草船借箭,第七单元人物一组,第八单元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但其中一些略读课文也需要老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细读品析,例如选自萧红呼兰河传中的祖父的园子,文章语句极其优美,不仅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更可以学习许多语言的描写方式;再如第五单元所选的两篇略读教材景阳冈猴王出世,都是从原著中直接节选过来的,虽略有删改,但基本保留了原作的语言特点,是培养学生阅读近代白话文的语言能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兴趣的极好载体;再比如第七

11、单元两篇略读文章刷子李金钱的魔力,其中前者语言极富“诱惑力”,它诱使你不得不读下去,这种诱惑力的原点就是作者冯骥才那幽默生动的语言,金钱的魔力一文,则用了前后对比的写作手法,把人物的前后言行对比刻画得入木三分,因此这样的文本语言,我觉得也是应该抓住重点进行细读的。三、细品文句教学策略的探索研究1、细读的含义中国传统文学教育就十分强调文学作品的细读。朱熹一再告戒后学说:“细看文字,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复玩味。”金圣叹也主张要细读。他说:“水浒传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人家子弟稍识字,便当教反复细看,看得水浒传时,他书便如破竹。”“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

12、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虽国策史记都作事迹搬过去,何况水浒。”又云“西厢记必须展半月之功,精切读之。精切读之者,细寻其肤寸也。”关于文学文本的细读,国外倡导最力、成绩最大的当数上世纪“语义学和新批评派”。关于细读的重要性,我们的先哲已经提出,但他们却未能指出细读的方法,让人无迹可循;而“语义学和新批评派”强调只在作品内部语言结构进行仔细地剖析解读,完全拒绝对文学作品的外部研究,例如拒绝参照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的特色等,这当然也是有所偏颇的。因此,王尚文先生在走进语文教学之门一书中指出,细读之洗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细小”“细微”,是指读者应当把感官

13、的触觉、心灵的触觉伸向文本的所有组成部分,任何一个角落,哪怕是一个标点也不放过。例如草原中有一句“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这句话的语言结构,先写望见一条带子,然后后缀补充说明,那带子是河;并且在河后面加了一个感叹号。显而易见,作者这样的语言表达形式,写出了草原的独特风情。旷茫无际的草原,一碧千里。流淌在草原上那条迂回曲折的河流,在灿烂的阳光与草原的碧绿映照下,仿佛是铺展在碧绿大毯子上的一条银光闪闪的带子。这样的景象,对第一次来到草原的游人来说,的确是一种奇特的体验。那一个感叹号就写出了作者发现河流时的惊讶、惊喜、惊叹!细读的第二层含义是“细致”“细密”,也就是以文本

14、的字词为单位,理清各部分的关系,还要关照作品的外部空间,即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的特色等。而本文着重想阐述的是前者的策略探索与研究,但也会结合具体的文本,谈谈如何整合作者的创作背景,来细读文本。2、细品的策略一是聚焦局部,定点打深,以一点提升对文本的整体感悟,例子白杨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二是从局部发散整体,以一个点统领全文的教学,例子王崧舟老师执教草船借箭中诸葛亮一“笑”的处理;三是对比阅读与拓展,参照同类题材或同种写法的文本,进行语言的品评赏析,或拓展延伸,以课内的品读方法迁移运用阅读整部作品。3、细品的原则细品文本的教学原则一是先整体,再局部,最后回归整体;二是尊重

15、学生对文本的原初感知,教师引领细读的基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批注阅读。4、课例分析与教学建议接下来,我结合具体文本的语言细读,谈谈如何设计教学,引领学生细品文句。第一单元,我相信大家都已经较完了,但我还想就白杨一课谈谈此类借物喻人的文章的教学方法聚焦重点,定点打井:白杨是著名作家袁鹰创作的散文。文章通过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赞扬了像白杨树一样扎身边疆,甘于奉献的建设者和守卫者。其中,文中父 亲说的一段话,既是文本的重点,也是借物喻人写作手法的直接体 现。 “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想了一会儿,对儿子和小女儿 说: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

16、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父亲看似在赞扬白杨树,其 实他思绪里赞颂的却是像白杨一样的人。那对这段文字,你会怎么品读呢?1、 自读自悟,初谈感受。(面 对孩子们的争论,文中的父亲是怎么说的呢?你对他的话有怎样的理解呢?)2、 抓住“ 哪儿”,体会想象白杨树生长的地方。(1)哪儿需要它,孩子,想一想,白杨生长在哪儿呢?(戈壁滩上,沙漠里)(2)那儿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课文中有一个句子直接描写白杨树生长的环境。(3)出示“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4)那儿没有没有没有;只有只有只有(板书:浑黄一体)(5)闭上眼睛,好好想想,再读一读,眼前仿佛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