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48讲 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科学家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699171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48讲 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科学家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48讲 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科学家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48讲 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科学家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48讲 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科学家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48讲 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科学家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48讲 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科学家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48讲 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科学家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48讲 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杰出的科学家练习 新人教版选修41(2015三明二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材料二十月革命的胜利,是Bolshevism的胜利,是赤旗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二十世纪新潮流的胜利。一九一七年俄罗斯的革命,不

2、独是俄罗斯人心变动的显兆,实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显兆。Bolshevism这个字,虽为俄人所创造;但是他的精神,可是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精神。所以Bolshevism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人人心中共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 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不得照抄原文)。据此说明其对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重大意义。(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发表的社会背景。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转型时期的贡献。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注意材料一“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程度不断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固

3、有矛盾激化,“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说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说明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代替;第二小问,意义,联系所学知识,答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意义即可。 (2)第一小问,背景,注意材料二的关键信息“李大钊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背景之一是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一九一七年俄罗斯的革命”背景之二是俄国十月革命,联系所学知识,还包括民族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的壮大,以及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第二小问,贡献,李大钊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积极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十月革命,高举社会主义的大旗,促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从民主科学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答案(1)观点

4、:资本主义发展的固有矛盾激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加剧;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代替。 意义: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提供了理论武器,增强了无产阶级斗争信心。 (2)背景:新文化运动开展,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贡献: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高举社会主义大旗;促进新文化运动从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向无产阶级文化运动转变。2(2015漳州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

5、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正当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 材料二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可以采取下面的措施: (1)剥夺地产,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 (5)通过拥有国家资本和独享垄断权的国家银行,把信贷集中在国家手里。 (6

6、)把全部运输业集中在国家的手里。 (8)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9)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对立逐步消灭。 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指出马克思主义观点并归纳其得以提出的历史条件。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是如何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解析(1)第一小问,观点,从材料一“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说明是发展性观点;第二小问,条件,根据材料一“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正当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归纳为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正当组织的发展;“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

7、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归纳为工人革命运动的实践发展。 (2)结合新经济政策特点来说明。答案(1)观点:发展性观点。 条件:大工业的发展;工人阶级正当组织的发展;工人革命运动的实践发展。 (2)说明: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从苏俄国情出发;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利用市场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允许小农经济的存在,实行固定粮食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3(2015南京、盐城二模)毛泽东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历史人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很荣幸地接待你的代表赫尔利将军。今一旦得赫尔利将军之助,使我们有实现此目的之希望,我非常高兴地感谢你的代表的卓

8、越才能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我们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一向是有历史传统的深厚友谊的。我深愿经过你的努力与成功,得使中美两大民族永远携手前进。 毛泽东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1944年11月4日)材料二今天,世界战争的危险和对中国的危险主要来自美国的好战分子。他们侵占的台湾和台湾海峡,还想发动原子战争。我们有两条:第一,我们不要战争;第二,如果有人来侵略我们,我们就予以坚决回击。至于美国的原子讹诈,吓不倒中国人民。 毛泽东原子弹吓不倒中国人民(1955年1月28日)材料三为了有利于中美高级接触,党中央从大局着眼,不把美国同台湾断交当作两国高级接触的前提条件。台湾问题应与整个国际问题联系起来加以考虑。这一

9、政策调整奠定了中美两国在存在着重大分歧的情况下逐步接近的基础。但是,在中美建交的问题上,中国却始终坚持美国必须同台湾“断交”、“撤军”、“废约”三项基本原则。这三项基本原则一直贯穿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曲折过程中,为此,中国对美国试图制造“”和“”的阴谋进行了一次次坚决的斗争。 张化毛泽东与70年代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毛泽东主张中美“携手前进”的目的。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毛泽东对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据材料三分析,面对中美重大分歧,毛泽东的处理方式呈现怎样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从毛泽东对美政

10、策调整的视角出发,你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解析(1)根据材料一所给时间1944年,中美“携手共进”指的是抵抗日本侵略;建立民主国家。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对待美国的态度由友好到敌对;第二小问,原因,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原因分析。 (3)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三“在中美建交的问题上,中国却始终坚持美国必须同台湾“断交”、“撤军”、“废约”三项基本原则,可以看出毛泽东在这个问题上是讲究原则的,不同时期由于不同的国际国内环境适时地调整外交政策,体现出了灵活性的特点;第二小问,启示,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影响国家外交方针政策的因素角度考虑得出启示

11、。答案(1)目的:打败日本侵略;建立民主国家。(2)变化:从友好到敌对。原因:美国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两极格局下的战争威胁;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3)特点:原则性;灵活性。启示:以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国内外政治形势影响对外政策发展。4(2015新乡、许昌、平顶山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毛泽东酷爱走动,全国各地都喜欢去看看,但却不喜欢出国。他一生只出过两次国,都是去苏联。第一次是在1949年12月。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开国大典开始后仅两个小时,苏联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贺电就发到了中南海。两个月后,新中国主席毛泽东决定亲赴莫斯科访问。他此行的目的主要是商谈废除不平等的中苏旧约

12、,签订新约,寻求苏联经济和技术援助; 同时祝贺斯大林七十寿辰。此次出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的第一次正式出访。第二次是在1957年11月,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出访莫斯科,主要是参加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大会,简称为莫斯科会议。因为在赫鲁晓夫主持召开的苏共二十大上,发表了谴责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泄露之后,在社会主义阵营里引起了思想的混乱。所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互相交换意见,认为有必要召开一个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会议,对一些重大问题统一思想。这两次出访的目的地虽然相同,但出访过程、所受待遇却截然不同。 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毛泽东两次出访苏联时的

13、国内外环境。(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两次出访活动对我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解析(1)毛泽东第一次出访苏联(1949年12月)的背景,从两极格局下西方国家的敌视,以及新中国面临恢复经济、巩固政权两个方面分析;毛泽东第二次出访苏联(1957年11月)的背景,从西方国家继续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以及国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与失误等方面分析。 (2)两次出访活动,外交上巩固了中苏关系,同时应对了西方国家的封锁与挑战,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也推动了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答案(1)环境:第一次:新中国刚刚成立,国际上遭到西方国家的敌视,国内新政权还不够巩固,经济恢复和发

14、展任务繁重,百废待兴; 第二次:国际上仍然遭到西方国家封锁,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分歧逐渐扩大,国内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左”倾思想抬头。(2)影响: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苏关系,保障我国的国家安全,应对西方国家的封锁与挑战,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促使我国走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5(2015景德镇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现与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 一个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里的裁判官

15、,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 一个人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并不是坏事,更不是什么耻辱,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生活,并且时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的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爱因斯坦语录 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爱因斯坦的伟大精神。解析(1)结合必修三现代科学技术中相对论的相关知识回答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即可。 (2)根据材料中“要在实践中勇于承认和改正错误”可分析其精神为勇于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根据材料中“谁要是把自己标榜为真理和知识领域里的裁判官,他就会被神的笑声所覆灭”可分析其精神为大胆质疑、挑战权威、追求真理;根据材料中“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生活”可分析其精神为崇尚节俭。答案(1)贡献: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光量子理论;宇宙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