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上传人:w****7 文档编号:145670332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6.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讲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第六讲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六讲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讲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政治制度史”,主讲人:刘朴兵博士,第七讲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荐举制度,中国古代的荐举形式主要有:,制度荐举,私人荐举,官府荐举,自荐,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选贡士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1.选贡士制,时间:夏商周三代,为补充世卿世禄制,为没有继承权的嫡子和庶子提供了入仕机会。学在官府。,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盛行于两汉,中衰于南北明,其后历代皇朝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春秋时,已有通过基层逐级察举,由地方官向国君推荐人才的制度。 战国时,地方官在年终上计时,必须向中央推荐一定数额的人才,经过国君或有关部门的

2、考核而授予官职,后来演变为察举。,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汉代的察举方法,皇帝下诏指定荐举的科目(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至孝、有道、敦厚、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丞相、诸侯王、公卿和郡国守相按科目的要求进行考察和荐举,应举者按不同科目考试;或由皇帝出题策问;或由丞相、御史(东汉为尚书)及九卿策试(考试地点为太常寺或公车司马署),根据对策的成绩高下,分别授予官职或选入郎官继续深造,主管部分加试一些熟悉官事和书法,按“四科”的不同标准分别授予不同官职,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四科内容: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

3、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文中御史;四曰刚毅多略,遇事不惑,才任三辅令。(汉官仪卷上) 实行举者与被举者的连坐制度。,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2.察举制,缺点:标准过于笼统;二缺乏严密的考试。 加之政治昏暗和公卿守相举荐的多是门生故吏,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弄虚作假。 东汉民谣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外篇卷十五审举),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3.九品中正制,时间:魏晋南北朝。220年开始,九品官人法。,吏部尚书,司徒,选用,核实,核查,上报,大中正,任用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小中正

4、 按九品评定本籍州郡人才等级,九品中正制使荐举之责不再属于中央和地方长官,改由专职举士的中正官负责,选用标准除经学、德行、乡议之外,增加了“状”。 “状” “品”结合,较汉代严密。,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3. 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中正官全由士族豪门把持,品评人才也着于门北,被选用者也限于士族,推荐人与被推荐者之间又在政治、经济及生活等方面有密切联系。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门阀政治、阻塞寒素人才入仕的壁垒。,一、荐举制度,(一)制度荐举,4. 隋代以后的制度荐举,作为科举制的补充,以一种辅助形式存在。加强了荐举与被荐举者之间的连坐和

5、考评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收到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一个政权初建之时,如明清两代之初,因人才不足,官吏缺乏,往往使用荐举以应急。 明清荐举并不以时文八股为重点,多试“时务策”,注意吸纳那些注意时局,关心政治实务并善于思考对策的人物。,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1. 私人荐举的定义与起源,私人荐举是臣属们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亦称保举制,是历史上实行最久且制度化的人才选拔方法。 私人荐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适应选贤任能的需要而产生。,鲍叔牙,管仲,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2. 私人荐举的原则,外举不弃仇,内举不避亲(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祁黄羊举仇人解狐为南阳县令,举儿子祁午为军中尉。

6、,祁黄羊与晋平公,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2. 私人荐举的原则,王旦荐寇准,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3. 私人荐举的方法,具体方法为:要求具有一定资格的大臣,在对下属考察的同时,从中发现人才,定期向君主保荐,由朝廷授以要职或破格升迁。如被荐的人才不符实,或日后犯法,荐举人要负连带责任,受到一定的惩处。 为了严格保举,古代常常实行层层担保,大官举小官,小官举吏职,同时加强监督和限制。,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允许控告保举徇私不公。对检举者,如所举属实,有官者给以优升,无官者授官或赏赐金钱;不实者则反坐。 举人和被举人都要写具举主,作为君主和上级审定和考核的依据。 有些朝代还严格

7、限制保举亲、故、同乡和门生,以期杜绝其中的弊端。,3. 私人荐举的方法,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不拘一格发现人才。保举出来的人中不乏操守才能皆备者,多有实际的办事能力。 “能以维持其二百年之国祚者,赖有此法以选拔贤才耳。”(清通考卷五八选举考),4. 私人荐举的功绩,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一、荐举制度,(二)私人荐举,私人荐举建立在私人的人际关系和好恶爱憎基础之上,往往存在着偏见和营私舞弊,容易形成长官与部属之间的相互利用,加剧政治腐败。 部属会阿谀奉承,夸功掩短,奔走行贿 长官借此笼络和发展自己的势力,有意夸大被荐举人的优长,掩盖其缺失,甚至借保举以纳贿,5. 私人荐举的弊端,一、荐

8、举制度,(三)官府荐举,官府荐举是以官府的名义向君主和上级部门推荐人才,被推荐的人要参加一定的考试,官府对被推荐者不必负连带责任。 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地方学校向中央学校推荐。 为了保证荐举人才的质量,明代以后,荐举的官府和主要负责人也要负连带责任。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命天下府州县学岁贡生员各一人,正月至京,从翰林院试经义、四书义各一道,判语一条。中试者入国子监,不中者所司论如律,教官、训导停其廪禄,生员罚为吏。”(天府广记卷一六设科之制),一、荐举制度,(三)官府荐举,计吏拜官亦是官府间接荐举的形式。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即郡国上计吏赴朝廷汇报政绩时,有的便被朝廷留任为官。魏晋以后,计

9、吏拜官的现象显著减少。 这是因为地方官所选用的上计吏,大都是精明能干的人,既熟悉本地的情况,又能够应付朝廷的质问,故此容易为朝廷看中。,一、荐举制度,(四)自荐,源于战国时期士人游说君主。当面游说或上书。,1.游说、上书自荐,吴起,一、荐举制度,(四)自荐,源于战国时期士人游说君主。当面游说或上书。,张仪,1.游说、上书自荐,一、荐举制度,(四)自荐,汉代对这种游说形式在制度上予以肯定,充许吏民直接上书公车司马门(皇宫的南阙门),由大臣评判上书内容的质量,以及识见的高低和可行性大小,然后作出初步评定,有区别地奏告皇帝。自荐须再经过实际工作的考验,方能决定任用与否或如何使用。 汉武帝时,“四方士

10、多上书言得失,自炫鬻者以千数”(汉书东方朔传),出现过许多不择手段跑官的江湖骗子。,1.游说、上书自荐,一、荐举制度,(四)自荐,东汉时,自荐式的仕途渐渐为世家所不齿。魏晋南北朝时,更趋于没落。隋唐以后,上书自荐往往仅作为君主“善政”的点缀,遇有天灾地变,君主下诏求直言,而直言上书的人也未必能够进入仕途,弄不好还会危及身家性命。上书自荐的人数减少,以此得官不易,自荐成为狭窄的险途。,1.游说、上书自荐,一、荐举制度,(四)自荐,给一些持有特殊体力、工艺、方术、音乐、杂技等本领的人提供入仕的机会。 对某些技术、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惑君害民,危及天下。君主追求享乐,梦想长生,使一些以阿媚取宠

11、的佞幸之徒,以荒诞迷信、声言能求长生,能通鬼神和追踪神仙的方士,或诡言有治国安邦之才的江湖骗子,由此进入仕途。骗局被揭穿后,多被杀戮。,2. 凭一技之长自荐,一、荐举制度,(四)自荐,秦之徐福、北宋钦宗之郭京妖术,2. 凭一技之长自荐,二、科举制度,(一)隋代的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度是国家根据需要,设立若干科目,举行公开而统一的考试,以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选官制度。由礼部主持考试,择优录取,取得做官资格。再吏部试以“身言书判”,合格可以授予官职。释褐试。 隋炀帝时,创立了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科举制度的开始。,二、科举制度,(一)隋代的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度基本纠正了魏晋以来由世家大族所垄

12、断的用人和掌权状况,也削弱了荐举的功能,表现出较为公开、公正的优越性,为士人入仕开辟出一条新途径。科举制度的确立,适应了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有利于更广泛地吸收人才。成为主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历代奉行不替,直到1905年。,二、科举制度,(二)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唐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常举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明经考试的内容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以诗赋为主。考帖经全赖背诵,做诗赋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进士及第虽难,但及第后易于飞黄腾达,因此被时人视为“士林华选”。,二、科举制度,(二)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所谓制举,

13、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科目多临时设置,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在科举制度中不占重要地位。,二、科举制度,(二)唐代的科举制的发展,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武举由兵部主持。,二、科举制度,(三)宋代的科举制的完善,北宋建国后,鉴于唐末五代时期藩镇武人干政的教训,开始采取重用文臣、以文制武政策。宋初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参加政权。扩大了录取规模。宋太宗在位21年,通过科举而得官的将近一万人。宋仁宗在位41年,单由进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宋代科举人数 据文献通考卷32宋登科记总目 太祖时代取士最多是开宝六年,进士11人,再试取16人,共27人,又诸科9

14、6人。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353人,诸科774人。 真宗咸平三年,进士409人,诸科1129人。 仁宗皇祐五年,进士520人,诸科522人。 神宗元丰八年,进士485人。 哲宗元符三年,进士561人。 徽宗宣和六年,进士805人。 自隋至清,各代进士录取总数,以宋为最,达36131人,加上诸科等总数达11万多人。宋代开科期间每年平均录取进士115.07人,为唐代(26.01人)四倍以上,各科总录取人数为唐代的十倍左右。,二、科举制度,(三)宋代的科举制的完善,科举考试制度比唐代严格。从宋太祖后期起,举人经礼部试之后,必须再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才算合格,被录取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实行糊

15、名、誊录制度,不许朝廷官员推荐考生,食禄之家的子弟必须复试,对贵戚子弟另设考场和别派考官,实行锁院以减少作弊。,二、科举制度,(三)宋代的科举制的发展,二、科举制度,(三)宋代的科举制的发展,文天祥中状元的南宋宝祐四年登科录,文天祥像,宋代已有状元、榜眼、探花的名目,是作为榜首前三名的荣誉称号。,二、科举制度,(三)明清的科举制的僵化与衰落,明清科举三年一科。明共开科83次,清开科112次。考试程序分四级: (1)童试(府、县试): 由童生参加考试,州县长官主考,中试称生员,秀才、秀士,取得府县学校的学生资格。正统元年(1436年),设提调学校官,主持一省考试,称“院试”。可带方巾、穿蓝袍。,

16、1. 明清考试程序,二、科举制度,(三)明清的科举制的僵化与衰落,1. 明清考试程序,(2)乡试: 乡试又称大比,中者称举人。8月中旬举行,又称秋闱。在省署举行,由皇帝派出主考官,明代以各布政使、按察使为监考官,清代以巡抚为首席考监考官。三场,经义、礼乐论述,经史时务策。面试五艺后称乙榜、乙科。解元、亚元、经魁、亚魁、文魁。举人可以直接授官。每省录取多者百余人,少者仅数十人。考生盈万。,二、科举制度,(三)明清的科举制的僵化与衰落,1. 明清考试程序,(3)会试: 在乡试的第二年春二月举行,又称春闱。由礼部主持,又称礼闱。地点在京城。清末最后两次考试,因八国联军烧毁贡院,改在河南开封举行。亦考三场,中试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魁)。被录取的可参加殿试,取得做官资格。如果没有参加,或没有被殿试录取,仍然是举人。,二、科举制度,(三)明清的科举制的僵化与衰落,1. 明清考试程序,(4)殿试: 由皇帝主持的复试,所取者称天子门生。中选者为进士,分一、二、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无定额,赐进士出身;余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称传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