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145667149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196 大小:50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6页
{精品}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6页
{精品}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6页
亲,该文档总共19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精品}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最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案(1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简析: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及其展开图,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2、使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和对具体实例的观察,了解体积(容积)的意义及其常用的计量单位,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会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过程与方法:3、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使学生在活动中

2、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三、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初步具有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实际大小的观念,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以及体积的计算方法。四、课时安排:14课时第1课时:长方体和正方

3、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内容:P1、2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一第14题。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及正方体的棱,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的能力及归纳的能力。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课前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具和学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认识长方体的特征1.教学例1(1)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学生交流。(2)教师出示长方体教具长方体有几个面?分别是哪几个面? 每个人在自己的座位上最多能看

4、到几个面?学生交流自己所看到的结果。教师指出:因为我们最多只能看见它的三个面,所以在画 长方体的时候一般画三个面。教师指导学生画长方体的立体图,并介绍它的棱与顶点,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每个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认识一下,并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及时板书。顶点:8个棱:12条,分三组,每组的长度相等。面:6个,相对面的形状完全一样。学生对照自己的教具再说说长方体的点、线、面的特征。教师进一步介绍学生认识长、宽、高并板在图中板书。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3.完成练习三的第1题学生直接在小组里交流。二、认识正方体的特

5、征1.教学例2(1)出示正方体的教具,问:正方体有几个面、几条棱和几个顶点它们的面和棱各有什么特征?让学生模仿例1的学习方法,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去研究一下正方体的特征。(2)交流学习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3)比较长、正方体的特征的异同学生根据板书,结合立体图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讨论的结果,教师用集合图表示它们的关系。2.完成相应的练一练。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指名学生口答,集体评讲。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1)学生观察后判断哪个是长方体?哪个是正方体?(2)学生直接口答。(3)重点说说其余的几个面是否完全相同?3.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先分别指出它们的长、宽、

6、高各是哪条线段,然后说说各是多少?四、课堂总结五、布置作业完成练习一的第4题。 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教学内容:P3例3、“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第59题。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根据所给的长方形的特征判断它们能否组成长方体或正方体。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立体观念。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教学难点:认识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课前准备:剪刀。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二、探究新知(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

7、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出示正方体纸盒: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棱剪,并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学生尝试操作。小组里交流。(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学生独立操作。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观察交流。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3组相对的面吗?(3)完成练一练第1题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4)完成练一练第2题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一第6题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2.完成练习一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3.

8、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大小有什么联系?让学生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四、全课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五、作业1.练习一第5、8、9题。2.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教学内容:P6例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教学目标: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

9、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二、探究新知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2)启发:请你

10、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

11、的特征进行思考。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三、应用拓展1.做“练一练”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2.做练习二第1题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3.做练习二第2题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四、全课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

12、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五、作业练习二第3、4题。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2)教学内容:P7例5和“练一练”,练习二第510题。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学会运用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求物体的4个或5个面的面积之和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学重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

13、体)的表面积?指名回答。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二、探究新知1.出示例5:指名读题。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可以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集体交流订正。2.出示练一练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这两个纸盒各用多少平方厘米纸板是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三、巩固练习1.练习二第5题直接在书上填写。完成后集体核对。2.完成练习二第6题学生自己读题。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3. 完成练习二第8题先画

14、出昆虫箱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需要木板和纱网各多少平方厘米分别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哪几个面? 4. 完成练习二第9题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学生列式,集体订正。四、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五、作业练习二第5、7题思考题先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 第5课时:体积和体积单位(1)教学内容:P10-11例6、例7,“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三第14题。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是占有空间的,而且占有的空间是有大小的,理解体积和

15、容积的意义,能直观比较物体体积或容器容积的大小。2.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发展观察、操作和想象能力,增强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教学难点: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课前准备:直尺,木条。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例6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教师按书中过程操作。问:为什么会剩一些水?引导学生认识到桃子占有一定的空间。如果改用其它的物体呢?再实验。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物体是占有空间的。2.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出示两个完全一样的玻璃杯,边操作边讲述:一个里边放荔枝,一个里边放桃。想一想:哪个里面放的水会多些?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