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3地球上的水高频考点15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上传人:w****7 文档编号:145659570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23.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3地球上的水高频考点15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江苏专用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3地球上的水高频考点15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江苏专用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3地球上的水高频考点15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3地球上的水高频考点15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高考地理考点精勋练专题3地球上的水高频考点15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现象(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用水循环原理解释地理现象 一、选择题 目前我国大城市的中心湖泊及一些小湖泊生态功能近乎丧失殆尽。为解决此问题, 武汉市开展“以 水治水,引江入湖、江湖连通”的试验,即从汉江引水入汉阳的龙阳湖、墨水湖、三角湖和南太子湖, 然后流入长江。读“武汉局部地区河流湖泊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12 题。 1城市中心湖泊生态功能衰退的原因,不包括( ) A用水过度,水域萎缩 B污水数量巨大,直接排放 C水循环微弱,更新再生极慢 D石油运输造成的污染严重 2武汉市此试验方案,最大的优点是( ) A分湖梯级整治,便于分层次利用不同质量等级的水资源 B使封闭的湖泊成为开放的水域,利用自然水循环改善水质 C自然河

2、湖与人工渠道融为一体,形成综合性交通运输网络 D改善自然环境形成生态用地,促进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 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东北面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烟波 浩渺,但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等的影响,出现大面积干涸。据此,完成34 题。 3与洞庭湖大面积干涸最直接有关的水循环环节是( )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与大气输送 B径流、水面蒸发与大气降水 C地表径流、下渗与大气降水 D径流、大气降水与大气输送 4应用水循环原理,人们可以采取缓解或避免洞庭湖大面积干涸的措施有( ) 2 控制渔业生产,减少湖面水汽蒸发兴建水利枢纽,调节湖水蓄泄退田还湖,扩大湖区 大力节水降耗,合理利用湖

3、泊水资源 A B C D 下表为北疆和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表,下图为阿克苏河( 塔里木河的主源) 年平均径流量 的变化情况图。据此,完成56 题。 注:甲为1967 1976 年,乙为19771986 年,丙为19871996 年。 表 A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丙时段南疆与北疆年平均降水量差异最小 B南疆的年平均降水量比北疆大 C阿克苏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 D甲丙时段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增长率大于北疆 6表 A和图 B所反映出的变化可能给新疆带来的影响有( ) 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河流的结冰期变短 使新疆由干旱地区变为湿润地区增加灌溉水源 A B C D 下图是我国青海湖

4、流域1960 年以来降水、气温和水位变化图。据此,完成78 题。 3 71960 年以来,青海湖的变化是( ) A面积增大、水位升高B面积增大、水位降低 C面积减小、水位降低D面积减小、水位升高 8引起青海湖上述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年降水总量B年蒸发总量 C年地表径流总量D年地下径流总量 “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新的世界遗产名录。据此回答910 题。 9杭州一直重视从钱塘江引水到西湖来改善西湖的水质,其原因是( ) A为了扩大西湖水域面积,从而提高水质 B增加西湖循环更新的速度,提高西湖自净能力 C主要是通过清洁钱塘江水来稀释西湖污染的水 D通过引水工程将西湖污水运输到河流来提高

5、水质 10西湖对杭州形成与发展影响巨大,在古代杭州对西湖水资源的利用表述正确的是( ) A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水资源利用主要是灌溉 B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水资源利用主要是生活用水 C古代,由于西湖的优美山水吸引各地文人,因此西湖主要是景观用水 D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水资源利用比现代要多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112 题。 11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双选 )( ) A蒸发量增多B下渗量减少 4 C径流总量增多D气候更加湿润 12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双选 )( ) A涵养水源能力变强B土壤肥力下降 C生物多样性减少D自然灾害减

6、少 二、综合题 1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博斯腾湖是位于新疆焉耆盆地、天山山脉和库鲁克塔格山脉之间的一个陷落湖,属于以冰雪融水 和降水补给为主的内陆淡水湖泊。该湖泊的西北部山前平原上分布着大面积的芦苇,在湖泊南岸地势 低洼的数百米沙丘中分布有大大小小的盐池,湖泊最深处靠近南岸的库鲁克塔格沙漠。下图为博斯腾 湖的位置示意图。 (1) 指出该湖泊最高水位出现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2) 从地势和水循环角度分析该湖泊南部盐池的形成过程。 (3) 分析该湖泊西北部芦苇长势良好的原因。 14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世界某区域图。 5 材料二咸海在 1960 年为世界第四大湖,面积达6.8 万

7、平方千米、总水量1 100 立方千米,主要由阿 姆河和锡尔河注入。1960 年后,大规模垦耕使咸海周边成为了世界主要的棉花生产基地。到1998 年, 咸海面积减少了近60% ,总水量减少了80% 。时至2007 年,咸海面积只有最初面积的10% 。2014 年 9 月美国宇航局发布的一组卫星图片显示“咸海”已经消失。 材料三棉花一生需水量以450 mm 620 mm为宜。根据有关研究,棉田在整个生育期约有2/3 的水分 消耗于蒸腾, 1/3 消耗于土地蒸发。 (1) 分季节说出阿姆河与锡尔河的主要补给来源。 (2) 分析 1960 年以来导致咸海逐渐消失的原因。 (3) 引地下水灌溉,古已有之

8、。有人提议,用开采地下水替代引河水灌溉棉田,以解决“咸海”消失这 一生态问题。你是否赞同?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精析 1D 2.B 第 1 题,由图可知,市中心湖泊不具备运输功能,所以市中心湖泊生态功能的衰退与石 油运输无关。第2 题,以水治水,引江入湖,其优点是使封闭的湖泊成为开放的水域,利用自然水循 环改善水质。 3B 4.D 第 3 题,地表和地下径流汇入的减少、大气降水的减少和湖水的蒸发都是洞庭湖大面积 干涸的主要原因;大气输送与洞庭湖大面积干涸没有直接关系。第4 题,兴建水利枢纽,调节湖水蓄 泄,可增加湖水的水量;大力节水降耗,合理利用湖泊水资源,可减少对湖水的引用量。 5D 6.A

9、第 5 题,对比表中数据,丙时段南疆与北疆年平均降水量差异最大;南疆的年平均降水 量比北疆小;阿克苏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上的冰雪融水;甲丙时段南疆年平均降水量的增长率 大于北疆。第6 题,该变化表现为降水增多,因该地缺水,所以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有所提高;因降 6 水增多,径流量增多,所以灌溉水源增加;而河流的结冰期受气温的影响,与降水的多少关系不大; 因降水较少,所以该区不会由干旱地区变为湿润地区。 7C 8.B 第 7 题,图中信息显示,青海湖的水位在降低,由此推知,湖泊的面积应在减小。第8 题,读图中的年降水量曲线,该地的降水量没有明显的减少,A项错误。 气温升高, 冰雪融水量应变大,

10、年地表径流总量随之增大,C项不正确。 地下水对青海湖的补给量很少,对青海湖水位的变化影响不大, D项不合题意。气温升高,年蒸发量变大,河湖水位下降,选项B正确。 9B 10.D 第 9 题,根据示意图可知,西湖相对比较封闭,从而水循环的周期比较长,通过引水工 程将提高西湖循环更新的速度,降低循环周期,从而提高西湖自净能力来改善其水质。第10 题,现今 杭州对西湖水资源利用主要是观赏用水,兼顾养殖等,而在古代,杭州居民对西湖除了观赏和养殖外, 还兼顾生活供水、灌溉等多种应用,因此利用比现代要多。 11 AB 12.BC 第 11 题,观察图发现,橡胶林蒸发量和地表径流量比原始生态林大,下渗水量则

11、会 减少;径流总量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第12 题,破坏原始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 破坏原始生态环境,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频繁。 13 (1) 夏季。博斯腾湖湖水主要来源于天山的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夏季天山冰雪融水量最大,大气 降水也最多。 (2) 盐池位于盆地的位置较低处,湖泊的淡水通过地下裂隙渗透到沙漠中的低洼处;沙漠中降水量小而 蒸发量大,水分蒸发后,微量的盐分留在低洼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盐池。 (3) 位于山前平原,地势低平;有河流流经,靠近博斯腾湖,地下水水位高,水源条件好;土壤肥沃, 光照充足。 解析第(1) 题,根据材料可知,博斯腾湖属

12、于以冰雪融水和降水补给为主的内陆淡水湖泊。该地区夏 季气温高,天山冰雪融水量最大,大气降水也最多。第(2) 题,盐池位于盆地的地势较低处,湖泊的淡 水可通过地下裂隙渗透到沙漠中的低洼处;沙漠中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水分蒸发后,微量的盐分留 在低洼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盐池。第(3) 题,可从地形、水源、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 14 (1) 夏秋季为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春季为季节性积雪融水,冬季为地下水。 (2) 人类的大规模垦耕使灌溉用水激增,导致河流入湖水量减少。咸海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流域年降水 量极少,流域河流短小,入湖水量少。 (3) 赞同。地下水( 较河流水 ) 丰富;地下水开采技

13、术较为简单,开采成本低廉;浅层地下水含盐量低, 可用作棉田灌溉;开采地下水可以避免过度引用河水,避免生态恶化。( 答出 3 点即可 ) 不赞同。当地降水量极少,地下水埋藏深,开采费用比引河水高;地下水主要由地表水补给,过度开 采,也会导致地表水减少,无法解决“咸海”消失这一生态问题;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 地下水 ) 环 境的变化,可能引发新的生态问题;棉花的蒸腾作用强烈,大量种植极易加剧当地干旱程度。( 答出 3 点即可 ) 解析第(1) 题,阿姆河与锡尔河发源于中亚的帕米尔高原,海拔高,有冰川存在;同时从图中可以看 7 出两河源头地区降水较多;因而咸海夏秋季有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春季有积雪融水补给,冬季 有地下水补给。 第(2) 题,人为原因为咸海逐渐消失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过度引用注入湖泊的河水, 咸海流域内气候干旱、入湖水量少为其逐渐消失的自然原因。第(3) 题,本题为开放性问题,答案合理 即可,注意理由与观点的一致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