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名师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45656783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5.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名师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名师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名师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名师教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名师教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名师教案新人教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6.20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掌握工业革命后火车轮船的传入,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有线电报, 电话以及照相和电影的传入, 新闻、报纸出版事业在中国的出现, 以及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 使学生认识到这些深刻的变化也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但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教学重难点】重点:文化生活的变迁、

2、社会习俗的变化。难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缓慢与不平衡的原因。【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列表归纳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876年的一天,中国上海发生了一件较为奇怪的事:一种新奇事物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田地里的老妇人看到后惊讶地张大嘴巴; 青年人惊喜地两眼发亮; 小孩子则吓得倚在大人身上。原来,这就是中国 第一条铁路通车时的情景。正是像火车等这类新奇事物的传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近代社 会生活的变化。二、自主学习,生成问题:1. 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出现原因及作用是什么?2. 有线电报出现时间及作用是什么?3. 简述文化生活的变迁情况。4. 说出社会习俗

3、变化的原因及表现。三、针对问题,有效点拨:1. 交通工具:轮船和火车( 1)出现原因:工业革命后,鸦片战争英国用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通商口岸的增多,外国列强对华侵略逐步加深,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火车和轮船传入中国。( 2)作用: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大大加快 交通便捷 。极大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也便利了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掠夺。1名校名 推荐2. 有线电报:( 1)出现时间: 19世纪 70年代以后。( 2)作用:利于商人传达生意信 息。利于记者进行新闻报道。利于百姓之间的联系。3. 照相和电影的传入:( 1)传入时间:照相: 19世纪 40年代;电影:

4、19世纪 90年代。( 2)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三个“第一部”:中国第一部无声电影: 定军山。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电影节奖的影片: 渔光曲。( 3)作用: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为后人留下珍贵资料。新闻报纸的出现:( 1)近代最著名的中文报纸: 1872年诞生在上海的申报 。( 2)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维新变法时期: 万国公报 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辛亥革命时期: 民报 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新文化运动期间: 新青年 原名青年 杂志 、每周评论 。( 3)作用:获取信息,了解社会。印刷出版机构的出现:( 1)著名印刷机构: 1897年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 2)地位

5、: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3)作用:利于信息的传播。4. ( 1)变化原因: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习俗。( 2)变化表现:束装:剪发辫、易服装和废止缠足。礼节:鞠躬、握手礼代 替跪拜礼。称谓: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君”等平等的称呼。四、合作探究,质疑解惑:请你归纳和回忆本节所学内容,认真想一想,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没有解决,说出来大家共同解决。2名校名 推荐教师预设问题:1. 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你知道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娱乐、节日等方面哪些是从西方传来的吗?2. 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3. 促使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

6、 我国古代有领先世界的四大发明,为什么近代以后,许多发明都是从西方传进来的?5. 如何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五、思维拓展,问题延伸:1. 新旧交通运输工具的比较 :我国古代水、陆交通运输工具有木船、马车、手推车和轿子等。隋唐时,我国出现了高达五层的雄伟战舰。及至明朝,我国更出现了可以远航至西亚和东非的“宝船”。然而,这些交通工具有一个共同点。即行进的动力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或偶尔借助于风力。人力、畜力、 风力或力量有限,速度较慢或用起来很不方便。19世纪初期,西方先后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轮船和火车。这些新式交通工具的特点是马力大,速度快, 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小。它们出现后,很快被应用于生产

7、、生活的各个方面。2. 剪发辫的原因 :( 1)鸦片战争以来,西方人来到中国,讥笑中国人的辫子,更有甚者以“猪尾巴”称之,这便激起了中国人雪耻振兴的决心。( 2)排满运动、反清革命的兴起,辫子作为汉族屈从于满族、臣民奴于君上的标志,留辫当然成为革命人士攻击的目标 .( 3)人们认识到长长的发辫在当时的那种社会发展情况下,清洗不及时,成为繁殖细菌、传播疾病的温床。3. 中国近现代称谓的变迁:清朝及其以前, 一般的称呼为 “大人” “老爷” 。到了中华民国成立后, “先生” 和“君”之类的称呼,二三十年代以后在中国就已经普遍被使用。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临时政府还颁布法令,革除带有封建色彩

8、的“大人” “老爷”等称呼,一律改称官职,并规定民间普通的称呼为“先生”或“君”。新中国成立以后,“同志”一词取代了有资产阶级之嫌的“先生”;文革时的中国为避免使用“同志”一词容易模糊阶级界限,一个本来有着特定含义的“师傅”一词慢在社会上流传开来,一直到现在仍有许多人善用“师傅”来称呼别人;随着杜会的发展和世界交流的频繁,“先生”一词卷土重寒,其含义又恢复了最初。 这种称呼的演变正好反映了我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4.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局限性:在近代中国,虽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但这种变化无论从其广度,3名校名 推荐还是深度上说, 都是十分有限的。其表现主要是:轮船还只是在沿海、沿江的口岸城市才可看到, 在广大内陆地区的江河中航行的依然是旧式的木船或帆船;铁路的数量也很稀少,分布更是极不合理,人均拥有的铁路长度只有几厘米。电影和报纸只有在城市里才能看到。至于照相,则更是极少数富有人家的奢侈享受。在社会习俗方面,传统的旧习惯残余仍然顽固地存在着。六、归纳概括,感悟提高:轮船、火车、汽车交通之变照相、电影、电报变生活之变报纸、商务印书馆文化之变剪辩、易服、礼节习俗之变【达标测试】见问题训练评价单。【板书设计】【教后反思】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