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护理学 消化系统知识点-

上传人:索马****尊 文档编号:145654115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科护理学 消化系统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内科护理学 消化系统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内科护理学 消化系统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内科护理学 消化系统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科护理学 消化系统知识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呼吸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第一节 胃炎指任何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常伴有上皮损伤和细胞再生,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一、 急性胃炎分急性幽门螺杆菌胃炎,出幽门螺杆菌之外的急性感染性胃炎和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其中以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最常见,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粘膜病变,常伴有胃黏膜出血,可伴有一过性浅表溃疡形成。1 病因:A.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 B.急性应激:各种严重的脏器功能衰竭、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大手术、颅脑病变和休克等,甚至精神心理因素等均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胃黏膜缺血、缺氧。 C乙醇2临床表现:多数病人表现不明显,有症状患

2、者主要表现上腹不适或隐痛,上消化道出血是该病突出的临床表现,突发的呕血和或黑便为首发症,体检可有上腹不同程度的压痛。3实验室检查:A粪便检查:粪便隐血试验阳性B胃镜检查:胃镜检查一般应在大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镜下可见胃黏膜多发性糜烂、出血灶和浅表溃疡4治疗要点:去除诱因;常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分泌;用硫糖铝和米索前列醇等保护胃黏膜;治疗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等5护理诊断及措施: A:知识缺乏:缺乏有关本病的病因及防治知识:饮食护理,进食应定时、有规律,不可暴饮暴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一般进少渣、温凉半流质饮食。急性大出血或呕吐频繁时应禁食。 B:潜在并发症:上消化道出

3、血二、慢性胃炎1病因:A.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 B.饮食和环境因素 C.自身免疫 D.其他因素: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食用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服用大量非甾体类抗炎药等2临床表现:70%-80%的病人无任何症状,部分有上腹痛或不适、食欲不振、饱胀、嗳气、反酸、恶心和呕吐等非特异性的消化不良表现。体征多不明显,有时可有上腹轻压痛。3实验室检查:A胃镜: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可见红斑,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见粘膜血管显露B幽门螺旋杆菌健侧C血清学检查D胃液分析4治疗要点:A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适用于B型胃炎活动期,Hp感染阳性。多采用三联疗法,即一种胶体铋剂或一种质子

4、泵抑制剂加上两种抗生素,2周为1个疗程。B对症处理:使用制酸药或胃黏膜保护药;抗胆汁反流药,如氢氧化铝凝胶;促胃肠道动力药,如潘立酮、西沙比利等C自身免疫性胃炎的治疗:恶性贫血可肌注维生素B12D胃黏膜异型增生的治疗:轻中度异型增生关键在于定期随访,肯定的重度异型增生可选择预防性内镜下胃黏膜切除术5护理诊断与措施A疼痛:腹痛 与胃黏膜炎性病变有关 休息与活动,可用转移注意力法;热敷,以解除胃痉挛,减轻腹痛;用药护理,胶体铋剂宜在餐前半小时服用,服用过程中可使齿、舌变黑,可用吸管直接吸入,部分病人服药后出现便秘和粪便变黑等,抗菌药物中甲硝唑可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应在餐后半小时服用B营养失

5、调: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 临床上DU比GU多见,两者之比约为3:1。DU好发于青壮年,GU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病较女性多。秋冬和冬春之交是本病的好发季节。1 病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确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非甾体类抗炎药;胃酸和胃蛋白酶,是溃疡形成的直接原因;其他因素,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部分GU病人胃排空延缓,可引起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而损伤胃黏膜;部分DU病人胃排空增快,可使十二指肠酸负荷增加。2 临床表现:典型的消化性溃疡有以下临床特征:慢性过程;周期性发作;,多在秋冬或冬春之交发病;发作时呈

6、节律性上腹痛。A症状:腹痛,上腹部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可为钝痛、灼痛、胀痛甚至剧痛,或呈饥饿样不适;疼痛部位多位于上腹中部、偏右或偏左,多数病人疼痛有典型节律;DU表现为饥饿痛,即餐后2-4小时和或午夜痛,进食后可缓解,GU则表现为饱餐痛,躲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部分病人无上述典型疼痛,仅表现为无规律性的上腹隐痛不适。也可伴有厌食、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多见于GU。B.体征:溃疡活动期可右上腹部固定而局限的压痛,DU压痛点常偏右,缓解期无明显体征。C.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复合性溃疡,指胃与十二指肠同时存在溃疡,多数DU先发生于GU;球后溃疡,指发生于十二指肠

7、球部一下的溃疡,多位于十二指肠乳头的近端,其夜间痛和背部放射性痛较为多见;球后溃疡球后壁溃疡。D.并发症:出血,最常见的并发症,约50%的上消化道大出血是由于消化性溃肠所致,表现为呕血、黑便;穿孔,分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以急性最常见,急性穿孔可引起急性弥漫性腹膜炎(急性腹膜炎三联征:腹肌强直,有明显压痛和反跳痛,肠鸣音减弱),慢性穿孔表现为腹痛规律发生改变,变的顽固而持久,疼痛常放射至背部;幽门梗阻,主要有DU或幽门管溃疡引起急性梗阻多为暂时性,随炎症好转而缓解,慢性梗阻由于瘢痕收缩而呈持久性,幽门梗阻患者可感上腹饱胀不适,且有反复大量呕吐,呕吐物为酸腐味宿食,体检可见胃型和胃蠕动波,清晨

8、空腹时检查胃内有振水音及抽出胃液量200ml是幽门梗阻的特征性表现;癌变,长期GU病史,年龄在45岁以上,经严格内科治疗4-6周症状无好转,粪便隐血试验持续阳性者,应怀疑癌变。3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A.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检查:是确诊消化性溃疡的首选检查方法。B.X线钡餐检查:适用于对胃镜检查有禁忌或不愿意接受胃镜检查者,溃疡的X线直接征象是龛影,间接正想是切际。C.幽门螺旋杆菌检查D.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溃疡有活动。4治疗要点: A降低胃酸的药物:包括抗酸药和抑制胃酸分泌药两类。前者常用碱性抗酸药有氢氧化铝、铝碳酸镁等,后者有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类,H2受体拮抗剂有西咪替

9、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PPI)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 B保护胃黏膜的药物:硫糖铝和枸橼酸铋钾,此外前列腺药物米索前列醇可增加胃十二指肠的防御能力,但可引起腹泻和子宫收缩,孕妇忌服。 C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推荐三联疗法,即以PPI或胶体铋剂为基础加上两种抗生素,每天分两次服用,疗程7-14天;根除幽门螺旋杆菌疗程结束后,继续给予PPI或胶体铋剂常规剂量1个疗程。 D手术治疗:对于大量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急性穿孔、瘢痕性幽门梗阻、胃溃疡疑有癌变及正规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可选择手术治疗。5护理措施及依据:A疼痛-腹痛:a.去除病因:对服用NSAID者,若病情允许应停药

10、;避免暴饮暴食和进食刺激性食物;对嗜烟酒者,劝其戒除.b.指导缓解疼痛:c.休息与活动:病情较轻者,鼓励其适当活动以分散注意力d.用药护理:抗酸药,应在饭后和睡前服用,片剂应嚼服,乳剂给药前应充分摇匀,抗酸药应避免与奶制品同时服用,酸性食物及饮料不宜与抗酸药同服,氢氧化铝凝胶可引起磷缺乏症,长期大量服用还可引起严重便秘,若服用镁制剂则易引起腹泻;H2受体拮抗剂,应在餐中或餐后即刻服用,也可把一天的剂量在睡前服用,若需同时服用抗酸药,则两药应间隔1小时以上,若静脉给药应注意控制速度,速度过快可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可引起头晕,特别是用药初期,应嘱病人用药期间避免开

11、车或做其他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兰索拉唑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瘙痒、头痛、口苦、肝功能异常等,泮托拉唑偶可引起头痛和腹泻;其他要物,硫糖铝宜进餐前1小时服用,可有便秘、嗜睡等B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a.进餐方式:规律进餐,少食多餐,每天进餐4-5次,使胃酸分泌有规律,细嚼慢咽b.食物选择:症状较重的患者以面食为主c.营养监测:定期测量体重、检测血清清蛋白和血红蛋白等营养指标第三节 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IBD)专指病因未明的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溃疡性结肠炎:一种病因不明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病变,多见于20-40岁。1 病理:病变位于大肠,呈

12、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范围多自肛端直肠开始,逆行向近端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场,病变一般仅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2 临床表现:起病多数缓慢,病程长,呈慢性经过。A 症状:消化系统表现: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与腹痛。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见于绝大多数病人,轻者每天排便2-4次,可混有黏液、脓血,便血轻或无,重者腹泻每天可达10次以上,大量脓血,甚至呈血水样粪便;腹痛,为左下腹或下腹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多伴有里急后重,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腹膜炎,测腹痛持续且剧烈;其他症状,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全身表现:中、重型病人活动期有低热或中等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有

13、并发症或急性暴发型,重症病人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清蛋白血症、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等表现。肠外表现:口腔粘膜溃疡,结节性红斑,外周关节炎,坏疽性脓皮病,虹膜睫状体炎等。B 体征:慢性病容,重者症消瘦贫血貌,轻者仅有左下腹压痛,重者常有明显腹部压痛和鼓肠,若有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等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和肠穿孔。C 并发症: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大出血、急性肠穿孔、肠梗阻等。3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A 血液检查:可见RBC、Hb减少,活动期WBC增多。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是活动期的标志,重症患者可有血清清蛋白下降。B 粪便检查:有助于排除感染性结肠炎,是本病诊断的一个重要步

14、骤。C 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UC和CD的诊断和鉴别。D 结肠镜检查:是本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直接观察病变肠黏膜并进行活检。E X线钡剂灌肠检查:结肠袋消失,呈铅管状。4 治疗要点:A 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吡啶(SASP)是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适用于轻型、中型或重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B 糖皮质激素:对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疗效,适用于对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轻、中型病人,特别是重型活动期病人及急性暴发型病人。其作用机制为非特异性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常用药为泼尼松,可口服和静滴。C 免疫抑制剂:硫唑嘌呤和巯嘌呤。D 手术治疗:并发大出血、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结肠癌或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

15、且伴有严重毒血症状者可选择手术治疗。5 护理诊断及措施:A 腹泻:病情观察;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SASP、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注意药效及不良反应,应嘱病人餐后服药,服药期间定期复查血象B 疼痛-腹痛:病情监测,见腹痛护理C 营养失调:饮食护理,忌食牛乳和乳制品;营养监测D第四节 肝硬化 肝硬化:是一种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病理特点为广泛的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结节形成、纤维组织增生,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临床表现主要为肝功能损害和门静脉高压,主要病因为病毒性肝炎和长期大量饮酒。 35-59岁为发病的高峰年龄,出现并发症时死亡率高。诊断依据为肝功能减退与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肝功能试验异常;假小叶形成1 病因:A 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最常见,主要为乙型、丙型和定型肝炎病毒感染,经过慢性肝炎阶段发展为肝硬化,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不发展为肝硬化。B 慢性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C 胆汁淤积:高浓度的胆酸和胆红素的毒性作用可损伤肝细胞,导致胆汁性肝硬化D 肝静脉回流障碍:慢性充血性心衰、缩窄性心包炎、肝静脉阻塞综合征等导致肝脏长期淤血,肝细胞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