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思考14岁女孩高考677分背后的家教故事之思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565082 上传时间:2017-11-0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的思考14岁女孩高考677分背后的家教故事之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育的思考14岁女孩高考677分背后的家教故事之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育的思考14岁女孩高考677分背后的家教故事之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育的思考14岁女孩高考677分背后的家教故事之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育的思考14岁女孩高考677分背后的家教故事之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的思考14岁女孩高考677分背后的家教故事之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的思考14岁女孩高考677分背后的家教故事之思(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的思索-14 岁女孩高考 677 分背后的家教故事之思14 岁的年龄,按照正常的上学步骤,15 岁应该是刚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今年,才是参加中招考试的年龄。可是,她却参加了高考,考试成绩是 677 分,且是裸分,更是该市的高考状元。她是谁?叫李佳乐,一个没上过小学、初中 14 岁女孩,今年的高考成绩是 677 分,位居平顶山市最高。(2012 年 7 月 2 日大河报)你看?即没有上小学、又没有上过初中,她在哪里上学?李佳乐是如何实现跨越的?这其中的奥秘在哪里?在家上学。在家上学的主要原因用李佳乐的妈妈话来说“主要是因为家里没钱” 。当“佳乐的母亲秦春芳说起来还有点不好意思” ,在这个离不开

2、钱的社会,没有钱好比低人一等,这正如古人所说的“花因风雨难为色,人为贫寒气不扬” ,可是,人没有十年穷富,在“穷在思变”的奋斗下。一个郏县轴承厂的一名职工,从 1994 年开始,就下岗待业在家,先后生育了一儿一女,一家四口就仅靠丈夫的工资生活。 “要将两个孩子送进幼儿园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正好我在家也没事,就开始带他们俩” 。于是,具有大专文化的秦春芳,开始在家里教育自己的孩子,走一条很少有人走的路。因为没有钱,所以成状元,这不是“天方夜谭” ,为什么?李佳乐 677 分的高考成绩,告诉我们什么是“无心”的神奇教育?1.从哪里开始教育?“从看动画片、连环画开始”教育?这不, “李佳乐不到 2 岁

3、就表现出了对书的强烈兴趣。 ”于是,奇迹出现了孩子“4 岁时,她就能读书看报了。读书时,她表现出了惊人的记忆力,一本弟子规看过几遍,就能熟记于心;厚厚的论语 ,她看过之后,就能把书中的故事完整地讲给别人听。每次跟妈妈出门,都要缠着去书店,发现好的书籍就抱着看起来。 ”李佳乐的妈妈秦春芳,并没有强迫让女儿去看书,而她“每次跟妈妈出门,都要缠着去书店,发现好的书籍就抱着看起来。 ”为什么会有如此是效果呢?2.这样的教育为什么如此是效果呢?为什么会有如此是效果呢?这就是没有“功利”的教育。这就是“无心”的教育, “无为”的教育, “教”无定法的“育” 。教者“有心” ,学者“无意” ,习者快乐,一切

4、于潜移默化和无形中完成。学前教育无定法,大自然就是课堂,树木、花草、沙子、泥土等等就是最好的教材,我们为什么不用呢?非要让天真活泼的在教室做好、做直、别动、双手放到后背上去?这一“做好、做直、别动、双手放到后背上”的教育制造了数千万的“厌学”儿童。现在我们的学习条件那么好,为什么逼着孩子学习反而不学习呢?还要逃学?厌学?辍学?主要是我们强迫孩子读书的缘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毛泽东少儿时期的读书生活谈起众所周知,毛泽东的父亲是不让他孩子读书的,而他却更加刻苦地读,不但白天干活读,晚上还要偷读,这是为什么?毛泽东是中国历史最爱看书的伟人,只所以爱读书、学习,这是他在外婆家的时候,幼小的心田播下

5、一粒读书的种子,就是这一粒无痕的读书种子,无心种的读书种子,让日后毛泽东成为一个嗜书如命共和国的领导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从毛泽东的乳名说起,他的乳名叫石三伢子,是由于两个哥哥都在襁褓中夭折了,她的姥姥就让毛泽东东拜家中的石头为“干娘” ,并且取了个乳名叫石三。后来,毛泽东在革命活动中还用“石三”当笔名。姥姥认为韶山冲上屋场的风水不好,拜过“干娘”之后,便在外婆家寄住。毛泽东有个舅叫文玉钦,是个教书先生,少年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无痕的玩乐教育的,同时在他幼小的心田播下一粒读书的种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毛岸青著的少年毛泽东中看到:【毛泽东的二舅文玉钦,排行第八,毛泽东喊他八舅。他虽是一

6、个汉子,但读过几年私塾,有点文墨,曾经手抄一本家范箴言 ,还在家里开设蒙馆,叫文家子侄们读书。四岁的石三伢子也跟着去当“旁听生” 。他和表哥文运昌、文南松他们一样,端端正正坐着,不吵也不闹,瞪着眼睛,听八舅给表哥们讲书。除了家范箴言 ,还有百家姓 、 三字经读过书以后,八舅就限定时间,要表哥们背书。哪晓得表哥们只会贪玩,碰到背书的时候,书都忘的干干净净了,一个个都憋得满头大汗,脸涨得通红。这时候,毛泽东就站出来,说:“八舅,我晓得的背书。 ”文玉钦以为他是讲的好玩的,就说:“你还没有读书,晓得什么!”毛泽东却说:“不信,你听。 ”就从“赵钱孙李”背起,一直背下去,没有一个错字。文玉钦十分奇怪,

7、就对母亲和哥哥嫂嫂们说了此事。大家听了,也是很惊奇。 】 (毛岸青邵华少年毛泽东京华出版社 2001 年 7 月第一版)幼儿时期的毛泽东为什么以“旁听生”的身份“玩学” 、 “学玩” ,却能取得如此成就?而比他大很多的表哥们正二八经坐在哪里专业读书,却学不会呢?这又是为什么?这就是教育的规律顺其自然、顺其天性:“不教恰恰教、不学恰恰学;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 ”这种教育就是无声的、无痕的。这就是教育中最大的教,大教若无教,其实,这是真正的教,让你不知不觉中感受到教,感受到知识的存在,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这就为日后学习中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在湖南长沙求学期间,他在路灯下深夜看书;在最热闹、最嘈杂、

8、最混乱的地段“闹中求静”的读书;假期又身无分文的与同学步行千里读“无字的书” 。现在,我们回头在看看李佳乐对书的渴望2002 年,李佳乐 5 岁,她的哥哥读小学二年级,没有进过校门的佳乐缠着要跟哥哥一起上学,学校老师测试后,破格让她直接进了二年级。仅仅上了一年,为了缓解经济压力,秦春芳带着儿女跑到乌鲁木齐,投奔亲戚。 “我在那当代课老师,一个人挣的钱,刚好够他们俩学费,在那上了一年就回来了” 。为了省钱,秦春芳没有让女儿再次入学,而是在家辅导女儿自学。她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量身定做了一套学习方法,采取辅导、指导相结合和互动式学习,每天学习时间不超过 8 个小时。2007 年, 10 岁的李佳乐

9、郏县第一实验中学读初中。在这里,佳乐的各门功课在班里名列前茅。在就读一年后,秦春芳再次让女儿回家自学,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佳乐就完成了初二、初三的课程,并顺利考入郏县一高,这也是当地最好的高中。李佳乐的教育,就是她的妈妈在这种“无心”的教育下,才爱上读书、学习、考试的,所以今年的考试成绩才轻松地、愉快地、不知觉地取得 677 分。高分是怎么炼成的?3.勤学好问吃苦精神考上高中的李佳乐的成绩如何?“一开始,佳乐的成绩并不是很突出,甚至是一般。入校时,她的成绩仅仅比录取分数线高二分。 ”但是很快,她就一路凯歌,突飞猛进,到高二下学期,每次考试,都成了“没有悬念的第一” ,还会经常高出第二名八九十分

10、。这主要得益于她的勤学好问吃苦精神, “高中 3 年,她经常问倒老师 ”。“她的问题很有深度,经常是我们得翻阅资料才能回答,教她这样的学生,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高三英语老师赵娇利说,佳乐的阅读面特别广,掌握的词汇比较多,甚至懂得一些不常用的语法。在去年,佳乐用英语写了一篇关于福尔摩斯的作文,看后让学校整个英语教学组感到震惊。在郏县这种缺乏外语环境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比较强的自学能力,很难达到这种水平。“问题最多的学生,经常问倒老师。这几乎是所有教过李佳乐的老师的共同印象。 ”李佳乐这种好问,不仅勤学的精神,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敢“闯”学习劲头,什么就不怕;而学哥、学姐呢?对于学习中的问题

11、,一个字“怕” ,怕这?怕那?“你真笨!”“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问?”纵观每年的高考状元,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勤学好问,这一点媒体都有报道,这里就不在累赘多言。此外,李佳乐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捡别人的衣服穿,但从不自卑,这是非常可贵的。想想,现在是啥时代,还穿别人的衣服?这是很多人的想法,就这么一个宝贝闺女,没有钱借钱也得给孩子买衣服,免得别人说三道四、指指点点的看不起。问题,往往就出现在这里,不能“苦”孩子要穿好,别人看得起;要吃好,学习才有劲头。实践证明,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古人云“不怕衣服破,就怕肚里没货” , “要想小安,忍得三分饥寒” 。这些好的教育格言,我们在物质充足的社会早就忘得一干

12、二净,有的的早已抛弃到九霄云外。我们先来看看现在周围的孩子们,从上幼儿园开始,他们上学前家长送,送到学校门口要买东西,哪怕是一枚小小的糖块也好,要不他们就会哭闹,给家长讲条件,不进幼儿园。同样都是孩子,同样的一个教室,同样的一个老师,传授同样的内容,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有不一样的结果?可我们的孩子就是在家长的一步步妥协中,变的变本加利,他们有开始的一颗糖,到以后的一包糖。这样的天长日久,孩子的习惯就养成了,养成了吃零食,攀比,买各种各样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私欲。在这样的等量较换下,孩子会认为学习只是给爸爸妈妈学的,你给我一颗糖,我给你写一张作业等等。从某些方面说“差生”是吃出来的呢?我在近二十多年

13、的“差生”教育践行中,在我的学生之中,有很多摧人泪下的苦孩子。其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来自远离城市的山区,家境很清贫,连一双新鞋都买不起,鞋子是母亲自己做的,走山路很费鞋,于是他每次来学校都是赤脚走完了山路,来到公路边找个地方把脚洗了,再穿上鞋,更别说吃的,他在学校清一色的馒头,没有菜可吃,只有汤可喝,对于其它的吃物,他从来都不敢想。只要能吃饱,他非常珍惜父母为他创造的学习机会。他的学习从来都是自己找着学找着做,没有老师去监督他。他的成绩很好,现在是军队的首长。我们不赞成孩子去受罪,但万事万物都讲求一个度,享受的太过就走向了事物的反面了。而李佳乐的父母就是掌握这个“度”的实行者,我们接着往下看看4

14、.捡别人的衣服穿为什么不自卑?现在孩子,尤其的女孩子,不但不穿别人的衣服,穿,就穿名牌,有的还害怕别人穿和自己同一款的衣服啊?看到别人穿跟自己一样的衣服,就不想穿了,非要换别人没有的,这是虚荣心、攀比心在作怪,她那里还有心、还想着学习?去年 5 月,有一位家长向我哭诉,她为了孩子的学习做到周周全全,好吃的、好穿的全是女儿的,学英语吧买了 P3,为了查资料给他买了电脑,谁知道,P3 是用来听流行歌的,听歌也没错,在业余时听听,陶冶陶冶情操。可问题是上课听歌被老师看到了告诉了家长。而衣服买了一件又件,今天说不流行,明天说她学校谁的衣服一样,非要重新买;再说电脑吧,每次都说是查资料,可时间一长,她发

15、现孩子不是在看资料,是在和异性聊天,聊就聊吧,学生之间只要把握个度,谈谈学习,讲讲心得也没什么,问题是孩子小把握不了那个度,老师又叫家长了,说孩子早恋,细一观察吧,发现自己楼下不时有小男生来叫女儿。你想呀,这学习还能学得进去吗,孩子的爸爸打呀骂呀,妈妈哭呀闹呀,孩子还理直气壮不上学了。就这么一个 13 岁的小孩子,不上学成吗?没办法求救教育专家,那个专家送给她一句话 “吃饱了撑的” 。几千元下来得到一个办法“饥饿疗法” 。而李佳乐呢?“衣服多是捡别人的,但从不自卑” 。在考试那天,秦春芳专门花了 30 元,给佳乐买了件上衣。 “她的衣服没有一件超过 100 元,绝大多数都是拾来的,这家给条裤子

16、,那家给个毛衣,都是人家穿剩下的,拿回来,她从来没有说过二话,没有嫌弃过” 。更让秦春芳欣慰的是,佳乐从来没有因为穿着不好而自卑过。李佳乐的爸爸、妈妈给女儿买不起衣服吗?错了,在好的衣服都能买起,但,那对孩子的学习有帮助吗?李佳乐的本人穿的不好,家庭住的条件也不太好:“采访中,记者注意到,佳乐家简陋得令人心酸。一家四口住在学校提供的一大间平房里,房子从中间用布帘隔开一半,就是卧室;靠近窗户的一边摆放了灶具和厨具,就成了厨房;靠近门口,一张书桌,一台电脑,就成了书房。炎热的夏天,只有一台电扇来降温。 ”这些“简陋得令人心酸”的住所,为什么没有成为孩子学习的挡路虎?这个问题先打住,一会儿我们再说。先讲一个虚荣女孩的妈妈给我讲的事:她家住县城,家里非常贫穷,女儿 17 岁,在上高二,常常说她夫妇没有用,为什么将她生出来,活受罪,穿的、吃的不如人,低人一等。偶尔有同学来家找她,让同学站在大门外,女儿不让同学进屋,说是家里穷太丢人。我问自古以来“狗不嫌家贫,女不嫌母丑” ,你家女儿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