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最新编写-修订版)

上传人:黯然****空 文档编号:145646795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266.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最新编写-修订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最新编写-修订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1-年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最新编写-修订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2011 年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年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复习提要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对 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 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2、一般表现为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 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教学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 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3、概况 (1)初创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1903 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 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 世纪 20 年代到 50 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 世纪 60 年代到 70 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 1994 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 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 l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 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

4、表性的人 物是本章的重点。 第二章第二章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复习提要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概念、 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 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以及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梳理 1心理发展的含义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 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心理的发展有四 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 性。 我国心理学家通常将个体的心理发展划分为 8 个阶段。即:乳儿期 (01 岁);婴儿期 (13 岁);幼儿期(36、7 岁);童年期(6、7 岁11、12 岁)

5、;少年期(11、12 岁l4、1 5 岁);青年期(14、15 岁25 岁);成年期(2565 岁);老年期(65 岁以后)。 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少年期是指 11、12 岁到 l4、15 岁的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 期过渡的时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青年期指 14、15 岁至 l7、18 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青年初期 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 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 (1)关于学习准备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 适应性, 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 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 心理发展的水

6、平和特点。 (2)关于关键期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 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 有影响。 4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 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 但 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 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 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15 岁

7、) 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 使形 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它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命题之间的关系 假设一演绎推理 抽象逻辑思维 可逆与补偿 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关于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 儿童的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 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 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6中学生的人格的发展 人格又称个性, 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 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

8、理特征。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认为, 儿童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 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信任感对不信任感(015 岁) 自主感对羞耻感(23 岁) 主动感对内疚感(45 岁)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 岁)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岁) (2)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 人格的发展是个体社会化的结果。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 群体都会影响人格的发展。 7自我意识的发展 (1)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包括三 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监控。 (2)自我意识

9、的发展 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 再到心理自我 的过程。 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在 3 岁以后,自我意识的 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 8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1)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 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中学教育心理学考点与要点归纳组织信息时 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 2 在场独立 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2)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纳量表(简称 SB 量表)。 该量表最初由法国人

10、比纳和西蒙于 1905 年编制,后来由斯坦福大 学的推孟做了多次修订。 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 IQ。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智力的发展 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 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 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9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 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1、性格是人格的核心。 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 关于性格特征差异,一般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的:一是对现 实态度的性格特征;二是性格的理智特征;三是性格的情绪特征; 四是性格的意志特征。 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 分为外 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 性格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会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 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 体社会化。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心理发展的含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最近发展区 的概念、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以及中学生自我意识特点。 难点:中学生

12、的认知差异、性格差异及相应的教育意义。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复习提要复习提要 本章介绍了学习的实质与类型、联结学习理论以及认知学习理论。 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梳理 1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 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 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其学习内容大 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二是问题 解决能力和创造性的发展;三是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2学习的一般分类 (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8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

13、发现学习的方式, 使学科的基本结构 转变为学生头脑中 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 (1)学习观 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教学观 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内驱力(即求知 欲)、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结构原则;程序 原则;强化原则。 9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学习分类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 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又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 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

14、习与意义学习, 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 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意义学习, 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 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学 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的影响。 (3)接受学习的实质与技术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接受学习 也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 奥苏伯尔认为, 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 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

15、料,它的抽 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 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 题的最终答案。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 出现新的假设。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 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 他人代替。 (3)学生观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 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 识经验中“生

16、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难点提示 重点:学习的类型、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 作用论、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奥苏 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难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四章第四章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 复习提要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习动机的基本概念、 学习动机的理论以及学习动 机的培养与激发。 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梳理 1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 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两者相互作用形 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 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 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 件或刺激物。 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