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贝尔希望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堂实践名师教学案例及反思新人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5638505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7.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贝尔希望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堂实践名师教学案例及反思新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贝尔希望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堂实践名师教学案例及反思新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贝尔希望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堂实践名师教学案例及反思新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贝尔希望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堂实践名师教学案例及反思新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贝尔希望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堂实践名师教学案例及反思新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贝尔希望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堂实践名师教学案例及反思新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名校名 推荐第 10 课经济重心的南移课堂实践教学案例及反思案例背景: 进入 21 世纪 ,人类加快了向现在社会迈进的步伐, 科学技术、 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而基础教育改革也成为世界潮流。 历史课程在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 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以其改革也势在必行。 课标指出:“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多思考 ,多参与,多展示

2、,把空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学设备:多媒体设备课堂实录:一、导入:(温故导入)复习提问, 导入新课: 这一单元讲的是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1)以种植业为主、 家畜饲养业为辅的产业结构; (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3)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又一特点: 区域经济的多样性、 不平衡性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二、出示课标 预习目标1、中国古代的区域经济2、经济重心的南移(原因、过程、影响)三、预习 合作探究学生预习讨论10 分钟,分两部分完成课标要求:中国古代四大经济区域和

3、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第1、2 小组,预习讨论、合作探究中国古代四大经济区域,由第 1 小组提出问题,第 2 小组解答;第3、 4 小组预习讨论、合作探究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由第3 小组提问,第4 小组解答。课标一:中国古代的区域经济第 1 小组的同学问:汉代全国划分为哪四大经济区?第 2 小组的同学回答:汉代全国四大经济区是: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第 1 小组的同学又问:四大经济区的基本特点和地位是什么?第 2 小组的同学回答:山东、山西属于黄河流域,是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江南人口稀少, 生产技术的落后,经济实力与黄河流域相差较大;龙门碣石以北

4、:属于畜牧业或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十分有限。1名校名 推荐 二: 重心的南移第 3 小 的同学提出:中原人口南迁有哪几次高潮?第 4 小 的同学回答: 三次,第一次高潮: 两晋之 治 的内乱和少数民族的内迁 致北方 乱 繁, 凋敝,中原人口南迁,形成了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一次高潮。第二次高潮:唐朝的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的 遭到 重破坏,北方人口再度南迁。第三次高潮:两宋之 “靖康之乱 ”引起了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第 3 小 又 :中国古代人口南迁的原因是什么?第 4小 的同学回答: 多是由于北方 乱 仍,黄河流域的 生 境迅速 化,人民无法生存而被迫南迁。第 3小 :中原人口南迁有什么影响?第

5、 4小 的同学回答: 有利于民族 的融合和 文化交流,有利于江南的开 ,推 了 重心的南移。教 点 :同学 在提 和回答 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 片( 明 明 民 影) 和地 南宋初年人口南迁 ,更形象的 中国古代中原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第 3 小 的同学提 :教材提到, 史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 , 稻羹 ,或火耕而水耨 无 聚而多 。是故江淮以南,无 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宋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 ,一 或稔, 数郡忘 。 ” 两 史料 了江南地区 怎 的 化?第 4 小 的同学回答:反映了西 江南 展落后,到了宋代江南 已 相当繁荣了,反映了中国古代 重心的南移。第 3 小

6、的 同学又 :中国古代 重心南移的 程呢?第 4 小 的同学回答: ( 1) 吴、 晋、南朝的开 ,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 互 的作物体系,耕地面 和 量大幅度增加。 的手工 和商 的 步。(2)中唐以后,南方 加速 展,逐 超 了北方。( 3)北宋建立后就主要依靠 南的 富。南宋 期 , 上南 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 重心的南移 程完成。第 3 小 的同学又 :中国古代 重心南移的原因是什么?第 4 小 的同学回答: 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 去了 力以及先 的生 工具和技 ,大大促 了南方 生 力的 展;南方的社会 境相 定;江南自然条件 越, 含着 展 耕 的巨大潜力;江南 治者采取了

7、 多 展 的措施。第 3 小 的同学 :中国古代 重心南移的影响是什么?第 4 小 的同学回答: 重心的南移 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南宋以后, 南方江浙地区也成 我国人才的密布区。教 点 :同学 的提 ,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提出 ,由浅入深, 扣,使2名校名 推荐同学们对中国古代经济的南移有了更充分的认识。板书设计:教师总结:中国古代经济区域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使中国古代经济一直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总的趋势是经济重心的南移,这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教学反思:(一)这节课,我尝试转变传统的“以讲为主,一讲到底 ”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充分发挥

8、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1教师出示课标,学生讨论质疑。质疑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质疑,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 因此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是有效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 不管教学生什么内容, 我们都要尽量了解学生在其中产生的问题,或者是创设问题情景, 让学生提出问题,使之成为教学的起点,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去。2教师要肯定学生的质疑,也要肯定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包括一些看似与课堂学习内容无关的问题,一些看似荒唐的问题, 都必须耐心听取, 必须给予必要的重视,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另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

9、教师要及时点评,对的给予肯定,错的给予纠正。 只有教师关注学生, 给他提供展示的机会,才能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从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这就是教学活动的生成性,可以使学生的收获远远高于预期的效果。3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上,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学 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 史论结合; 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二) 本课属经济史范畴,

10、内容显得枯燥一些,虽然上课的学生是一班的,但是对于自己最终决定要开这么一节课作展示依然是很大的挑战。一则在于经济史方面,作为教师本身知识储备上不足; 二则枯燥的经济史如何讲活,尤其是能够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接受。因此,除了自己阅读了大量的论文、书籍,以此希望能临时抱佛脚之外,我更侧重于学生体悟、感受,强调学生自身的参与,力争让课堂活起来。于是,在本课的设计上,我很大程度上的关注度在于如何使教学流畅、生动,而最终的结果恰恰是在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上栽了个大跟头即,史料的选取。精确选择史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教师3名校名 推荐基本功的体 。忽略了 一基本 ,成 了本 最大的硬 和

11、 笔。下面,就史料 取做一反思,表 以下几个突出 :1史料典型不 。比如,关于宋朝海外 易的 授上,可以 用“南海一号”做材料,既能拉近学生与 史的距离,又能充分 明 一 点,何况自己 有多媒体 件,能使教学手段多 化,最 竟然是只字未提, 在 憾。2史料干 知 的把握。在呈 江南 的繁荣,史料上运用了 片、文献等多种形式,目的是 了体 江南 南移后的繁盛景象, 而烘托 种繁盛吸引着众多人 之若 、心生向往 一种 史氛 。其中引用了白居易的 江南一 ,忘 了 竟是“ 史 堂”!3史料与 度不 。教学 中,原来意 是通 史料 醒学生已有的知 ,从而完成南移 程三个 段的知 梳理,但是教学中 用史 “楚地之越,地广人稀, 稻羹 ,或火耕而水耨无 聚而多 。是故江淮以南,无 之人,亦无千斤之家”的材料, 的 是“ 末,南方等区 域 展” ,不 是 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有脱 象。4史料 的丰富性不 。本 然有文献、 片等多种形式史料,但是作 史内容,尤其是关于 南宋江南 达程度的 上, 数据是最有利的武器, 但是本 中恰恰最缺乏的就是数据。“失 是成功之母” , 然并没有达到自己 期的教学效果,甚至自己感 一种莫名的挫 感,但是完成了 一次挑 自我的同 ,更能收 如此之多。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