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升级考试语文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45633261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濮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升级考试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省濮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升级考试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省濮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升级考试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省濮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升级考试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省濮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升级考试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濮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升级考试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濮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升级考试语文(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一年级升级考试语文(A卷)2018年7月注意事项:本试卷共8页。全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本试卷包括第I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均为必考题。考生作答时,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第I卷 阅读题(90分)一、现代文阅读(4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代以来,为了应对国际战争和冲突,构建持久稳定的国际秩序,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接踵而出,但总体上收获甚微。这不禁令人反思一个重大问题: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是否可能?依照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的理解,构建持续和平稳定发展的国际秩序

2、是不可能的。在他看来,战争是伦理发展的必然环节,是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的必要手段,“持续的甚或永久的和平会使民族堕落”。应当说,在黑格尔所处的现代性发展阶段,这种理解不仅是正确的,还是相当深刻的。因为黑格尔把握了那个时代主体间、国家间关系的本质,即“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正如前文所述,在各个国家为了实现自我发展而激烈争夺有限的发展条件时,战争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暂时的和平不过是弱小国家面对大国霸权的无奈选择,或多个大国之间的短期相互制衡。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某一国家在发展中获得更大的优势和力量,平衡便必然会被打破,“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仍将继续。但问题在于,当今世界已经远不是黑格尔所处的那个现

3、代性起步和快速发展的时代,而是处于现代性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今日世界现代性问题的严重化和普遍化,并不是靠丛林法则就能根本解决的。对外战争不能确保自身和平,限制他国发展不能确保自我发展,不合作就不能发展,不共赢就不能单赢,这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大趋势。这时候再抱着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不放,显然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了。时代发展呼唤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准确把握时代的新特点和新趋势,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全球治理方案,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首次突破和超越了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方案的单一主体性思维,在主体性基础上强调公共性,开启了全球治理的崭新篇章

4、。现代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特点,是所有国家都居于其中的历史境遇。那么,为何唯有中国能够率先提出超越传统现代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呢?这并不是出于偶然,而是由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决定的。中国道路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道路从来就不是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而始终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这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从其开启之日起,就与西方经典现代性存在本质区别。西方的市民社会、原子化的个人、“一切人反时一切人的战争”,在中国道路中没有生根发芽的土壤。由此可见,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不仅体现于提出一整套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案,而且做到了准确把握现代性发

5、展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成功提出一种超越传统现代性全球治理观和发展观的新方案。其最根本、最重要的世界意义在在于,中国发展道路的拓展和中华民族复兴进程的推进,为这种新方案的实施提供了充分的证明和鲜活的示范。(节选自桑明旭、郭湛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坐标、现实基础与世界意义)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受中国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种集体主义或公共主义式的发展道路。B. 中国为适应时代发展摒弃传统的主体性思维,强调公共性,提出全球治理的新方案。C. 在现代性发展的初始阶段,战争和冲突不可避免,和平只是小国的妥协或大国间的制衡。D. 黑格尔认为战争是必然的,有

6、了战争就能保持各民族伦理健康,民族就不会堕落。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章引用黑格尔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是为了证明在当时战争和冲突是必然的。B. 第3自然段通过分析当今世界处于新的历史阶段,论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性和局限性。C. 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论题,文章首先设问,然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结论。D. 文章从历史回顾、现实基础和世界意义等方面来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问题。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因为西方文化关注个体、关注自身利益,所以他们很难提出有效的全球治理方案。B. 过去所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治理方案收

7、效不大,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很好把握时代特点。C. 全球治理方案只有准确把握现代性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并且具体可操作,才会有效。D. 中国道路和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能够率先提出符合时代的全球治理方案。(二)文学类文本阅读(36分)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本题共3小题,15分)空鸟巢刘照进春天,总是在繁花绿叶间看到一些被遗弃的空鸟巢,像是村子的角落里失去烟火气的破败茅屋,房檐上蛛网密布,主人已不知去向。大多数鸟儿并不选择去年的旧巢孵蛋育雏。一棵树,一处房檐,石壁间长满荒草的缝隙,都有可能成为鸟儿暂时栖身的村庄。它们在这块地域上衔草筑巢,构筑临时的家园,培育孩子,然后又匆匆地搬迁这成了鸟

8、儿世界难解的一道谜。或许有一个词能够解开这样的谜团:安全感。飞翔在空中的鸟儿,早已洞悉了脚下的危险。一棵树似乎总是逃不开这样的宿命:风摧,雨打,雷劈,火烧,砍伐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树的命运的不确定性让鸟儿失去准确而明智的判断,逃离是唯一的选择。灾难来临,飞翔的姿势已无所谓优不优美,像战乱时期的难民,鸟儿匆匆从一棵树逃离到另一棵树,卑小的命运里饱含许多沧桑和流浪感。小小的鸟巢依附树身,临空危悬,仿佛警惕的眼睛。几乎无人知晓鸟儿的仇恨,它们内心的悲恸与哀怨常常被暗藏花香的语言忽略。小时候,总喜欢上山去寻找树丛中藏着的新鲜鸟窝,这几乎是整个童年的乐趣和向往。小小年纪,隐含许多成年的狡谲。拇指大的几枚

9、鸟蛋,颜色雪白,或者暗褐中夹杂着斑纹,婴儿一般地安睡在巢里。一对幸福的夫妻携手在林间觅食,全然不知灾祸濒临。一双幼嫩的小手取走了鸟蛋,仿佛偷摘邻家未成熟的瓜果一样随心所欲。肇事者并不逃逸,仿佛有意滞留现场,观看伤心欲绝的父母怎样扯开喉咙怒骂。强者的霸道遮掩了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弱者只有通过一张相对自由的嘴巴远距离地发泄愤慨。恶毒的举止来源于对未知事件的好奇,对悲惨结局的出现毫不在意,人类的心灵永远无法装下对弱小生命的尊重。家毁子亡,一春的希望瞬间化为乌有,鸟儿的伤心不亚于未亡人的恸哭,凄楚的哀叫电线一般绵长地划过那无边旷野再次见到鸟巢的时间是今年三月。阳台的花盆间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筑起了一只鸟巢,

10、妻子发现它的时候已经完全成型。饭碗大的体积依旧做工精巧,仿佛记忆中某只鸟儿的手艺。已经无法确切叫出这只鸟儿的姓名了。玲珑小巧的身体,擅长飞翔,灰褐的羽毛,两翼有一抹雪白,像流线形的飞机,每天升降于我的生活周围。惊喜之余,居然没敢告诉女儿,担心女儿毁了它的家。幼时掏鸟蛋的一幕,依旧历历在目。每一天,怀着期待暗中观察鸟儿下蛋、孵化小鸟、嘴对嘴地喂孩子们虫子,直到它们长大,把身体完全交给飞翔。一只鸟儿从旷野迁徙到喧嚷的城市,是不是对高楼如林的城市的误读?空荡荡的鸟巢并不能给予答案。好在,它依旧置于我家阳台,作为怀旧时抵达疼痛的路径。每次回到老家都要惊叹故乡的变化,只是屋檐下再没见到燕子的新巢,地里迷

11、惑鸟兽的稻草人也不见踪迹,曾经被祖母用来驱赶麻雀的竹制响器早已变成灰烬。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但那声音与儿时听到的鸟声大合唱简直无法相提并论尚记着许多鸟儿的俗名:红肚儿,水鸦雀,啄木官(啄木鸟),地麻雀,夜老鼠(蝙蝠),牛屎雁,鬼鬼阳(阳雀),薅草包谷(布谷鸟),扁茶罐(脚鸡)像幼时一同玩耍过的伙伴,多年之后,依旧能够轻易喊出他们的乳名。是人的欲望打断了鸟儿的飞翔。那么多的鸟儿已被死亡收藏。那么多的鸟儿,像宝贵的眼泪,被我们随意挥霍。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衔着地球这枚鸟蛋一枚病变的鸟蛋,正在加深天空的空度。 (选自陶或易碎的片段,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

12、一项是(3分)A.第1自然段以繁花绿叶的生机反衬被遗弃鸟巢的落寞,又采用比喻手法描述出空鸟巢的破败,突出鸟巢之空,表达出伤感之情。B.第4自然段将鸟巢比作警惕的眼睛,承接上文突出鸟儿内心的不安全感,并为下文写人为的破坏给鸟带来的痛苦做铺垫。C.本文语言朴实而灵动,如“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在朴素的叙述中用“挂”“滴”等词语将“鸟鸣”写得具体可感。D.文章写“我”惊叹故乡的新变化,但故乡的鸟却越来越少,主要是为了表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对传统乡村的巨大冲击。5.文中详细记叙了幼时“掏鸟蛋”的事情,有何用意?(6分)6.结合全文,说明文章标题“空鸟巢”的内涵。(6分)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

13、-9题。(本题共3小题,21分)卜白袁良才民国时期的上海,凭一张纸名满天下且赚得盆满钵满的,只有申报。申报副刊自由谈更是牛气冲天,在上面发稿的多是鲁迅、郁达夫、茅盾、叶圣陶这样的超级大腕,一篇千字文章稿酬能开到二三十块大洋,够一家人好吃好喝一个月的。文豪扬眉吐气,编辑、记者先生也神气活现,洋气十足,穿洋装,讲洋话,吃洋餐,洋洋洒洒,倜傥风流。凡事都有例外。卜白就是个例外,不,简直就是个另类。他是申报的资深编辑,却土得掉渣,土得冒烟儿。瘦高个儿,白净无须,常年着一袭青布长衫,足蹬黑色方口布鞋,架着一副珐琅圆形近视眼镜,讲一口江南土语。在报社,他是专司画版、校对的,有时副刊缺边少角的,主笔大人就会

14、笑眯眯地说一声,卜先生,您给补一点儿白吧。卜白二话不说,展纸挥毫:或杂谈,或轶闻,或小幽默,或诗画配。虽短小得可怜,却鞭辟入里,小巧玲珑,妙趣横生。据说不少读者就是冲着卜白的补白文章,才订、买申报的。其补白文字,政治、经济、文学、天文、地理、历史,无所不含,妙笔成趣。别小看了补白,其中大有学问,弄不好会闯下大祸。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国人悲愤。有位大学校长马先生给时事新报发去一首小诗哀沈阳:“告急军书夜半来,开场弦管又相催。沈阳已陷休回顾,更抱佳人舞几回。”主笔安排作补白之用,不想惹怒了少帅,差点儿派兵砸了报馆。怪才必有怪癖。卜白不抽烟、不喝酒、不喝咖啡,还说咖啡有一股焦锅巴的煳味儿,别说喝,

15、闻着都别扭。他嗜茶。西湖龙井、碧螺春、太平猴魁,他是宁愿饿肚子也要设法买来饮的。他管喝茶叫饮茶。有好事者悄悄作了统计,卜白每天饮茶能饮掉五暖水瓶热水,简直是牛饮了。可见嗜茶之深。但他却很少如厕,你说怪不怪?据说卜白是陈寅恪的高足,国学功底不可作等闲观,咋甘当画版、校对、补白的活儿?没人去问,也没人说得清。但卜白似乎全不在意,甚至还乐此不疲。他动笔前总是泡一壶好茶,边饮茶边挥毫,好漂亮的蝇头小楷,茶香袅袅中,妙文著成。依其姓名谐音,人送雅号“补白大王”。他听了,微微一笑。一天,主笔大人悲天悯人地对卜白说,卜先生,您也该给自己的人生补补白啦。卜白会意,三十好几的人了,竟酡红了脸,期期艾艾道,不急,不急。事业未就,何以家为?主笔不由分说,扯着卜白的青布长衫袖口说,别把自己生生弄成套中人,以后同仁该改叫你别里科夫先生了。走!我陪您去见一位女士,我太太已候在那里了。卜白见到那位年轻貌美却神情忧伤的女士,得知她男人是谢晋元的部下,在淞沪战役中为国捐躯了,撇下孤儿寡母甚是凄凉。谁知卜白竟爽快地应承了这桩婚事。主笔夫妇大感意外,又惊又喜。那女士道,卜先生,您是童男子,可我已是残花败柳,让您受委屈了。卜白那既浪漫又憨直的话让那位女士为之涕泪交流:我虽一介书生,亦当为抗战力效绵薄。让我为你这个抗日英烈之家补白吧。再说,你的娘家福建安溪有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