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蕴含的感情 --上学期八年级语文人教版(期中复习)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632589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9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蕴含的感情 --上学期八年级语文人教版(期中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蕴含的感情 --上学期八年级语文人教版(期中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蕴含的感情 --上学期八年级语文人教版(期中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蕴含的感情 --上学期八年级语文人教版(期中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蕴含的感情 --上学期八年级语文人教版(期中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蕴含的感情 --上学期八年级语文人教版(期中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蕴含的感情 --上学期八年级语文人教版(期中复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年10月16日 散文阅读之分析作品蕴含的感情中考频度: 难易程度:【2019年中考湖南邵阳卷】记叙文阅读黄蜂筑巢周涛到了霜降的时候,黄蜂陆续坠落阳台了。一只又一只,总是不断地出现。却又不会大批地同时死亡,有时候扫地,扫帚前面就蠕动着一两只。秋日的阳光温厚无力地照耀着,像摊开四肢时缓缓输送的血脉。秋的日子将尽,前面似有一堵无力逾越的无形的墙,在秋风的驿马来往传送急件的时候,挡住了那些没有办好移民文件的小生命。黄蜂的家族里,大部分没有办好移往冬天的手续。在阳台上,我听见一个细嗡嗡的声音说:生活着多么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

2、轻放到窗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那样的金黄上印着那样的黑纹,仿佛是出自名家之手的套色版面,那金黄应该是晚熟的金皇后玉米颗粒的黄,浸透了阳光的纯金之色,而那黑纹斑,却是无月之夜的浓黑。这两者套印在它的身上,就是夜与昼、生命与死亡,温柔和峻厉,无限与短暂。它蠕动,欲飞,颤抖,然后停住,仿佛它已经明了生命的期限似的,开始整顿自己,用毛茸茸的两只小手收拾整理自己的触须,像吕布拔弄两根长长的花翎那样,认真而又骄傲,那

3、是两根多么漂亮的触翎啊,它捋着它,一遍又一遍,如同一个清洁的爱美的人儿。小家伙!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可是我们原来是怎么认识你的呢?我原来还以为你是个四处寻衅的亡命之徒呢!你的屁股后面总是挂着一支毒箭,随时准备刺向仇敌,我以为你是好斗的。黄蜂尾上针么,我至今记得童年捅马蜂窝时,几只毛茸茸的小爪子紧紧抠住鼻子上的毛孔,然后狠狠一刺,至今鼻子还大着。黄蜂就是马蜂,春天时竟在阳台的墙缝里筑了巢,嗡嗡营营,不时地有起飞和返航,小小阳台一下成了热闹的空军基地,给一家人造成威胁,知果要想毁掉这个基地和里面的众多“歼击机”也很容易,晚上用一团泥巴糊住墙缝,就全数“闷”死在里面了。但是何苦呢,毕竟是一些没有攻击

4、过人的小生命,即便是黄蜂,也不忍去茶毒无辜,“到了秋天它们自己就完了。”我说。从春天到夏天,它们天天从我们的头顶、脸前飞来掠去,人无伤害之心,蜂子也决不主动攻击,连误会也没发生。相安无事之下,我忽然发现了这些小家伙是非常有灵性非常善解人意的,它们仿佛看得见你的心里没有存着歹意。后来,我越看越觉出它们的可爱、团结、忙碌,甚至把观察它们的活动当做了我每天的乐趣。金色蜂群仿佛是阳光锋芒变幻孵化而出的生命,连同那嗡嗡的声音也象是夏日阳光的声音呢这些一粒一粒的、飞翔的小光芒啊!再后来,就是寒露、霜降了。它们挣扎在季节的墙边,坠落在时限的海关前,无限珍惜,异常温柔。它们当中没有一个使用过上天配发给自己的箭

5、。我听见这些陆续坠落阳台的小生命说: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明日立冬。明年请务必再来聚会啊,小家伙!1文中两次详细地写黄蜂走向死亡时的“举动”,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填写表格。黄蜂的举动作者的情感第一次怜惜(不忍、同情)第二次整理触须2细细品味文中第段划线句子,简要赏析其表达效果。秋天的阳光罩住这个小小生命,仿佛舞台的灯光罩住一个即将谢幕的芭蕾舞演员,它的翅膀像裙子般垂落,透明地遮住它的小身躯,身躯在阳光下异样地鲜明美丽。3“生活着多好啊,但是我们,只有一死了。”,在文中反复出现,其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结合文章内容,请谈谈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参考答案】1紧抓住

6、扫帚尖 欣赏赞美2这里使用了拟人、比喻修辞,把马蜂比作芭蕾舞演员,并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它的身形和状态,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即将逝去的马蜂的怜爱、同情及不舍之情。3它是文章的线索,又是文章表达的主旨所在。它在文中反复出现,既是文章叙事线索的需要,又是作者在不断地强调自己的感情作者借物言情,歌颂生活的美好,呼唤人们珍惜身边的一切美好,不要去叹息那些没必要的伤悲。4感悟有:作者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美的人;作者是一个包容于人,善良有爱心的人;我们不要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的寒冬等等不如意,我们应该用享受生活美好的态度,过好每一天,做好每一事,爱好每个人【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

7、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感情的梳理能力。要注意思想倾向,抓住作者基本的感情立场,联系文章主要情节,抓住评论性的语句从多角度、多侧面思考作答。根据“我听见了这声音,不忍把这只蜂扫进尘土和枯叶里,便用扫帚挑起它,轻轻放到窗台上,它像一个打秋千的小孩一样紧紧抓住扫帚尖,然后落在一片宁静的秋天里”一句,可得出第一空的答案:抓住扫帚尖;再根据“你原来是如此自爱呢”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看到整理触须的黄蜂时,心生怜爱。2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8、这个句子将“黄蜂”比作“谢幕的芭蕾舞演员”,运用比喻的修辞,为读者形象地勾画出它临死前的表现,并以阳光来作陪衬,让我们看到它死的从容、优雅,表现出作者对它们深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这个句子在文中反复出现两次,第一次在文章第三段,交代这个季节是黄蜂死亡的时间,表现了黄蜂在死前对生的眷恋。第二次在文章的第十五段,再次强调黄蜂对生的眷恋,同时结合作者对自己一家与黄蜂和平相处的描述,可以看出黄蜂的善良与勤劳,它们虽然对生无比的眷恋,却又能平静的面对死亡。这样首尾呼应,将作者的情感推向高潮,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4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感悟的表达。此题为

9、开放题,答案不唯一,从不同的角度能得到不同的启示或感悟。比如从黄蜂短暂的生命与对生的眷恋,启示我们要珍爱生命,把握有限的生命;从我们一家与窗下的黄蜂和平相处,可以得出人与自然万物应和谐相处。启示感悟与文本内容相关即可。我们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应主要从这些方面入手:1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不同散文表达中心的方法不同,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议论性散文主要分析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咏物散文最鲜明的就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对文章中

10、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等都是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3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层意,进而提炼出中心意旨。4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入手。文章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5从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小题。母亲的相信高明昌母亲喜欢相信,喜欢到现在,从不动摇,也无法动摇。我年岁不大的时候,就劝过

11、母亲,对有些事有些人别相信。母亲不以为然,说我人小,懂啥?我不想与母亲争辩,但我愿意等,愿意看,母亲的话能够怎样灵验。父亲是个泥水匠。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一天的工钱是5元,在那个白米饭只能吃一顿的日子里,5元钱可以到镇上买回一篮子东西,可以交几个孩子一学期的学费,还真叫值钱。晚上,吃罢夜饭,母亲刚想闩门,突然嘠吱一声,蹩进一个人影来。人影进门后立即转身将门闩牢,转脸。我看见了,这是一张布满无奈、苦痛,像是哭丧的脸。母亲劝坐,那女人不坐,只听说:阿姐啊,你不给帮,我是不想活了,我现在给你跪下来。母亲一把拎起女人的胳膊说,是不是那个事?女人点头。母亲从腰间袋袋里抽出了一张5元钞票,还有几个硬币,都塞

12、到女人手里,女人千恩万谢。母亲卸下门闩,女人跨出门槛,轻盈而又快速。这样的人,不可以借的呀。我对母亲说,这家人个个是懒汉,今后拿什么还我们?母亲有点惊慌,但立刻镇定下来。大人的事,孩子别管,人家饭吃不成,等急用!我劝不醒母亲,很懊恼。母亲说,对别人家,要相信。相信有时一定无用。一年又一年过去,应该还钱的人,再也没有踏进我家门槛。有一次我见她正想从我家门前走过,看见我,不叫不说,还立马转身,兜个大圈子,宁愿走冤枉路,也要躲着。我告诉了母亲。母亲说,这就是说,这人心里还记着这件事,还是要面子的,要面子的人,良心不坏的。我想,前年母亲相信别人会还钱,现在不还,还相信什么呢?要相信的。母亲还是那句老话

13、。中秋节到了,母亲拿出囤了几年的赤豆,自己做汤圆。煮好后,母亲盛了好几碗,一边盛一边喊我们,快来端去!我们赶快抽筷子。母亲却拔挺喉咙,发出了命令,不是自己吃的,送好了回来吃。母亲最喜欢送东西给别人,最小的姊妹嘀咕说。我未作呼应,心里想,我都上初中了,每一个中秋都是这样送的,母亲习惯了,改不了了。母亲觉得这很有意思,她认为她送出去时心是诚的,人家接受汤圆时的心也是诚的,一碗汤圆实在不只是一碗汤圆。那个时候,我们兄妹四人经常讨论:母亲这样做是相信,但她相信的是什么?我们讨论的结果是:母亲的相信,是对自己的相信,至于别人信不信无关紧要。比如还不还钱,汤圆喜不喜欢吃,都是可以不管的,因为管不着。母亲凭

14、着她的相信,过得波澜不惊,也过得糊涂而安心。今年4月,84岁的父亲离别了我们,留下母亲一个人。到了傍晚,村里的人都到我家来了,像是被组织好的那样,有几个每晚必到,其他人则隔三差五地来,到现在都没有断过,哪怕是在刮台风的夜晚。我总觉得,这与母亲几十年来的相信有关。母亲和气,好客,乐于帮衬人。归结到这个原因,母亲却说,不对的,这样讲是变成“讨”了。意思是难道要靠过往帮过人家一些吃用,才换来你爸死去后人家的上门?所以,母亲不说这些。母亲还是过去的活法,一脑子的相信。母亲种什么成什么,包括果实在内,她愿意把最好的给别人。别人或许会觉得,哪还有这样的人?母亲不想知道别人的看法,母亲只是说她相信。我还是没

15、有完全理解母亲相信的意思。但我相信,不管发生什么,母亲的相信总是好事。(解放日报2017年11月26日)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讲母亲的处世理念“从未动摇”,呼应后文母亲被多次劝诫仍毫不改变的行为。B母亲始终相信自己在中秋节送汤圆给别人的行为是对的,不在意接受者怎么想。C母亲坚信帮衬他人一定有回报,父亲去世后村里人的行为验证了母亲的“相信”。D我们从未完全理解母亲的“相信”的意思,但我们还是相信母亲为人处世的方式。2对于母亲的做法,“我们”的反应先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作用?3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1)请从描写的角度简要分析第段画线句子的作用。(2)第段画线句“母亲凭着她的相信,过得波澜不惊,也过得糊涂而安心”中的“糊涂”怎么理解?4第段写父亲去世后村里人的行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文末写“我还是没有完全理解母亲相信的意思”,你理解文中“母亲的相信”的意思吗?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小题。 秋枣儿红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