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林地变更调查技术方案-2015版20150415.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5631325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6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林地变更调查技术方案-2015版20150415.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亲,该文档总共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国林地变更调查技术方案-2015版201504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林地变更调查技术方案-2015版20150415.(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林地变更调查技术方案(试行) 国家林业局二一五年四月2目 录第一章 总则1 第一条 目的任务1 第二条 技术路线1 第三条 变更时点3 第四条 调查内容3第二章 技术要求6 第五条 参照标准6 第六条 地类划分7 第七条 地类变化原因8 第八条 遥感判读10 第九条 数据库结构10 第十条 其他要求10第三章 变更方法12 第十一条 资料收集12 第十二条 林业经营管理资料处理13 第十三条 遥感影像处理13 第十四条 遥感影像判读区划13 第十五条 核实调查14 第十六条 属性因子记载15 第十七条 林地变化数据库结构16 第十八条 数据汇总16第四章 质量检查17 第十九条 组织方式1

2、7 第二十条 检查内容17 第二十一条 检查数量18 第二十二条 质量评定18第五章 统计汇总19 第二十三条 统计汇总要求19 第二十四条 成果统计19第六章 成果要求23 第二十五条 林地变更调查成果数据23 第二十六条 林地变更调查成果统计表23 第二十七条 林地变更调查成果报告24附件一 林地变更调查统计表25 表1 各类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25 表2 公益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26 表3 商品林地面积变化统计表27 表4林地与非林地动态转移统计表28 表5 林地变化原因分析统计表29 表6 林地保护等级变化分析统计表30附件二31 表1 林地数据库属性结构表31 表2 林地变化图斑因子属性

3、填写要求33 表3 遥感判读区划图斑因子数据库结构36 表4 林地变化图斑核实调查属性记录表37 表5 林地变化数据库增加的属性字段结构表38全国林地变更调查技术方案为规范全国林地变更调查工作,统一主体技术方法,明确调查成果要求,确保成果质量,特制定本技术方案。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目的任务全国林地变更调查,是在全国林地“一张图”基础上,开展林地范围、林地保护利用状况以及林地管理属性等变化情况的调查分析,是提高林地监管能力,加强林地保护利用管理,深化国家和地方政府宏观决策管理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全国林地变更调查任务是收集林业经营管理等原因导致林地变化的资料,通过遥感判读区划,现地调查核实等技术手段

4、,掌握林地变化的空间分布与管理属性变化信息,产出林地变更调查成果,更新林地“一张图”数据库。第二条 技术路线全国林地变更调查以县(林业局、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变更调查基本单位,以最近林地变更调查(或林地落界)成果为基础,收集掌握间隔期内(最近林地变更调查或林地落界时间至本次变更调查前一年年底)的林地范围、地类和管理属性变更资料,应用前后期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判读区划变化图斑,结合林业经营管理资料,通过调查核实后,确定林地变化情况,产出本期林地变更调查成果,经逐级汇总,更新全国林地“一张图”数据库。主要包括资料收集处理、核实调查、成果生成3个主要技术环节。工序流程见图1。否是遥

5、感影像判读区划林地变化图斑林业经营管理资料收集和处理现地核实调查资料收集处理形成本期林地数据库林业经营管理资料与遥感判读区划结果对比分析前期林地数据库是否需现地核实成果编制形成本期林地变化数据库核实调查成果生成图1全国林地变更调查工序流程第三条 变更时点变更时点截止日期为开展变更调查工作前一年12月31日。如2015年开展林地变更调查的成果数据截止日期为2014年12月31日。第四条 调查内容全国林地变更调查重点,是对林地范围、林地利用状况(地类)以及林地管理属性等内容的变更调查。(一)林地范围变化调查经批准实施的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林地“一张图”中落实的林地边界和范围是林地管理的法定界线,

6、不得随意变动。确因林地转入转出需要调整林地界线的,要有确切依据;确属林地落界错误需要调整林地界线的要说明原因,并在林地变更调查成果报告以及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上报给国家林业局林地变更调查成果文件中进行说明。1.新增林地。包括:(1)因林业工程建设增加的林地。(2)因通道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等植树造林增加的林地。(3)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划实施后,使土地用途发生改变,新增的林地。新增林地的地类,按现状情况进行调查确认,调查记载相关因子。由于种植结构调整,农民在农地上种植林木,使土地用途发生改变的,按现状调查确认地类,并在“林地管理类型”字段中填写“非林业部门”。2.减少林地。指因占用征收减少的林

7、地。依照有关土地(林地)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审批,办理占用征收林地手续,建设项目实施后变为非林地而减少的林地。在林地规划范围内,没经过审批已确实变为建设用地、且无法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按建设用地记载,并做备注说明。(二)林地范围内地类变化调查1.新增森林地块。由非森林的地类转为有林地或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新增的森林地块。2.减少森林地块。由有林地或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转为非森林减少的森林地块。3.其他林地地类变化的地块。包括疏林地、一般灌木林地、未成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之间地类变化的林地地块。临时占用的林地地块,尽管暂时(2年内

8、)改变了林地用途,但仍属林地范围。毁林开垦种植农作物,从土地利用现状看改变了林地用途,但仍属于林地范围。地震、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林业生产条件完全丧失的林地地块,在规划调整前也属林地范围。这3种情况在林地变更调查中地类因子按其他无立木林地记载。各地开展的二类调查、公益林区划界定等工作,原则上不得改变经批准实施的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和林地“一张图”确定的林地界线,对于近期二类调查没有依据林地“一张图”进行的,在林地“一张图”确定的林地界线范围内,可以采用近期二类调查成果对林地小班进行更新或替换,并提取林地地类变化地块。(三)管理属性变更调查1.林地权属。国有和集体所有林地之间的变更,以及

9、集体所有林地的农户家庭承包经营、联户合作经营和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林地之间的变更,依据有关权属证明核实确认。2.森林类别。国家级公益林地、地方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之间的变更,依据森林分类区划界定成果核实确认。3.林种。按防护林、特用林、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进行变更调查,核实确认记载到亚林种。4.工程类别。根据林业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核实确认。上述地类或管理属性发生变化的林地图斑,除了核实调查记载地类、管理属性及其变化原因外,还应核实基础因子等其他相关因子是否有变化,并做相应变更。第二章 技术要求第五条 参照标准全国林地变更调查技术要求参照以下技术标准:(一)森林资源调查卫星遥感影像图制作技术规

10、程(LY/T 1954-2011)。(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技术规程(LY/T1955-2011)。(三)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林地落界成果验收检查办法(资地函20122号)。(四)林地分类(LY/T 1812-2009)(五) 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技术规定(国家林业局,2004)。(六)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GB/T 26424-2010)。(七)森林资源数据采集技术规范 第2部分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LY/T2188.2-2013)(八)林业数据库更新技术规范(LY/T2174-2013)(九)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资发 2009 214号)。 (十)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

11、理司关于全国林地变更调查工作有关要求的函(资地函201431号)第六条 地类划分土地类型(以下简称地类)划分为林地和非林地2个一级地类。其中,林地划分为8个二级地类,13个三级地类,具体见表1。表1 地类划分表一级二级三级代码林地有林地乔木林地111红树林地112竹林地113疏林地120灌木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131其他灌木林地132未成林地未成林造林地141未成林封育地142苗圃地150无立木林地采伐迹地161火烧迹地162其他无立木林地163宜林地宜林荒山荒地171宜林沙荒地172其他宜林地173林业辅助生产用地180非林地耕地210牧草地220水域230未利用地240建设用地250临

12、时占用、毁林开垦以及地震、塌方、泥石流造成的林地变化,按“其他无立木林地”记载,为了区别于原范围的“其他无立木林地”,代码分别记为临时占用(1632)和毁林开垦(1633),地震、塌方、泥石流(1634)。原范围的“其他无林木林地”代码记为1631。对于没经过审批已确实变为建设用地、且无法恢复林业生产条件的,按建设用地记载,并做备注说明。林地变更调查时,林地地类记载到三级地类;非林地地类记载详细程度由各省自行确定记载到一级或二级地类。第七条 地类变化原因林地地类变化原因包括造林更新、森林采伐、规划调整、占用征收、毁林开垦、灾害因素、自然因素、调查因素8个一级变化原因,12个二级变化原因。地类变

13、化原因要求调查填写到二级变化原因。具体见表2。表2 林地变化原因划分标准及代码一级变化原因二级变化原因代码说明造林更新人工造林或飞播造林11前期地类为宜林地和其它无立木林地,由于间隔期内人工造林或飞播造林,本期地类变为有林地、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人工灌木林地。人工更新12前期地类为迹地(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由于间隔期内人工造林,本期地类变为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人工灌木林地。或者,前期地类为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人工灌木林地,由于间隔期内采伐和更新,本期地类又变为有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人工灌木林地。森林采伐20前期地类为有林地,由于采伐,地类变为疏林地或采伐迹地;前

14、期地类为疏林地,由于采伐,地类变为采伐迹地。规划调整30包括退耕还林、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规划实施后引起地类变化,以及未规划为发展林业的土地上农民自主经营引起的农林种植结构引起的地类变化。建设项目使用林地经审批使用林地41依法办理审核审批手续,征用集体或占用国有各类林地用于勘察、开采矿藏、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建设,使林地变为非林地。包括临时占用林地。未审批使用林地42未办理审核审批手续,用于勘察、开采矿藏、修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工程建设,已使林地变为非林地。包括未经审核审批临时占用林地。毁林开垦50非法侵占各类林地,开垦种植农作物,使林地转为农地。灾害因素火灾71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的林地地类发生变化。地质灾害72其他灾害因素73自然因素封山育林81由于封山育林使林地中非有林地地类变为有林地、灌木林地或未成林封育地。其他自然因素82以上自然因素不能包括的自然因素。调查因素漏划91因人为调查原因导致的地类发生变化。错划92其他调查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