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下峪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624658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下峪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河南省洛阳市下峪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河南省洛阳市下峪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河南省洛阳市下峪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河南省洛阳市下峪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下峪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市下峪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南省洛阳市下峪镇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外国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时间 参加人员 地点 主备人 课题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济慈和叶赛宁及其田园诗的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匠心构思。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悟诗歌。2通过朗读,感受诗歌形象,体会其感情意蕴。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揣摩语句,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重、难点即考点分析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用心领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自学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教 学 环 节 安 排 备 注一

2、课时一、导语设计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当我们将身心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她会以博大的胸怀赋予我们灵感与力量。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与蛐蛐和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夜,就是他们用身心和自然熔铸而成的美的赞歌。 二、研读赏析蝈蝈与蛐蛐1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少年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爱文学。1817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崭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

3、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2老师(配乐范读)蝈蝈与蛐蛐,同学闭眼聆听,展开想象,假设自己置身其中,用(我感受到. 。)讲述你听读之后的感受 我感受到好像听到蝈蝈和蛐蛐的叫声。我感受到夏天的炎热,有很多东西。感受到夏天很多具有生命力的事物。3(学生自由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你在诗歌的情感表达上发现了什么?(“我发现了.。)我发现诗人

4、很喜爱蝈蝈,他用“喜悦”“舒适”来形容它。我发现诗歌读起来令人很舒服。我发现诗人喜爱大自然,赞美蛐蛐和蝈蝈就是在赞美大自然。4指名朗读 点评 朗读时要注意语速、语调、节奏、轻重音,还要根据对诗歌情感的理解,读出感情。5学生再次自由诵读,充分联想想象人境,感受诗歌中精细的情景描写。并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述自己对诗中意象的理解。 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

5、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6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教师在学生回答中作适当点拨、提示: 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6、“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三合作探究 1 这首诗歌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你认为它的构思哪些方面别具匠心? 学生小组研讨,教师明确: 全诗分为前后对应的两部分,分别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灭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开头,点明主旨;又分别描绘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并通过联想使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生动地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这首诗仅仅勾勒了夏、冬两幅小景,而没有描绘春、秋两季的景色;仅仅描写了蝈蝈、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而没有去写大地上其他百鸟千虫的歌唱。但它所表现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

7、息的永恒美。全诗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无限生机,着墨不多却能以少胜多,富有内涵,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角度新颖独到,构思颇具匠心。2学生配乐读诗,放飞心灵,体悟济慈如月光般清丽恬静的诗风。四、指导自读夜 1资料助读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年),俄罗斯诗人。出身于农民家庭,教会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莫斯科当店员和印刷厂校对员。1916年在白俄军队服役,1917年二月革命后离开军队,加入左翼社会革命党人的战斗队。早期诗描写农村自然风光,赞美宗法制农民生活,曾参加意象派文学团体,作品中流露悲观情绪。十月命后的部分诗作,试图反映新的革命生活,但仍留恋革命前农村的田园生活,钟情于乌托邦

8、式的“农民的天堂”。他的抒情诗感情真挚,格调清新,并擅长描绘农村大自然景色。他憧憬崇高的精神境界,但又因思想的极度矛盾,陷于痛苦而不能自拔之中,最后在精神忧郁中自杀。2学生听读录音后自由诵读,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推举代表发言,教师归结:诗中的夜景静谧、美丽。诗的第一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降临,自然万物都归于沉寂:平静的河水仿佛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歌唱,秧鸡也不再喧嚷。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歌唱,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美丽: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9、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美丽: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美丽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3学生感情品读,体察绘景中诗人对自然的心灵感应。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4试比较夜与蝈蝈与蛐蛐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在内容上,两首诗都在描写大自然,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蝈蝈与蛐蛐重在表现大自然的静谧和美丽。在表现手法

10、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复吟咏的表现形式,造成了诗歌的节奏美,形成回环复沓的旋律美。在写景时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只是蝈蝈与蛐蛐是以静衬动,夜是以动衬静。5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若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静 夜 月光淡淡, 天河何处?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远远的海雾模糊。 白云团团, 怕会有鲛人在岸。 漏出了几点疏星。 对月流珠? 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美丽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适、宁静的心境;郭沫若的静夜在写景的基础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说的遐想。五课堂小结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是极为平常的昆

11、虫叫声,在诗人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极为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笔下也能变得美丽而熠熠生辉。人们常说,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诗歌的感悟有所不同。但是,赏析诗歌的方法是相通的。我们今天这有限的45分钟,只是为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赏析实践的机会,希望以后你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真正进入诗歌美妙的境界。板书设计蝈蝈与蛐蛐济慈(夏)蝈蝈的乐音 主题:(冬)蛐蛐的歌儿 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构思:短小精致又十分大气夜叶赛宁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静谧、美丽 溪水 月色 (反复吟咏)(安适、宁静的心境) 大河 小溪 青草作业布置1、 大自然的“歌声”纷繁多样,请选择一种事物,寄托你

12、的某种思想感情,用诗歌的形式写下来。2、自己寻找其它的田园诗,进行赏析。如过故人庄田园乐等。重难点及考点巩固性练习1蝈蝈与蛐蛐中,诗人为什么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_2你认为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_3“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一句中“轻轻地”去掉好不好?请说明理由。_4这首诗主要运用拟人化手法,请你谈谈这种写法的好处。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_6设问:蝈蝈的乐音为什么在夏天那么突出?1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咏。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2恬静、欣喜。3不好。因为“夜来临,四下一片静”,静得连溪水也不好意思大声流淌,只能“轻轻地”,突出了夜的静谧,如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4把夜莺、秧鸡、溪水、明月、大自然等当作人来写,赋予它们以人的动作、情感,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更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夜的诗情画意,使这首诗更富有感染力。5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6.提示:抓住夏天骄阳,其他鸟儿的昏晕去理解以静写动的创作手法。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