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含答案)

上传人:i**** 文档编号:145624377 上传时间:2020-09-22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吉林省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吉林省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吉林省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吉林省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含答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红楼梦是反映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绝佳典范。从红楼女子的诗教,我们可以 窥探出中国古代诗教在女性身上绽放出的零星光芒。女性美德的培养是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处于矛盾之中,虽有一些开明之士从“由礼而通诗”的角度肯定女子研习诗文,但只有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认为教女子识文断字有助于“见礼明透”。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并体现出对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反

2、击。红楼女子身份不同,地位悬殊,但唯有在诗词面前,她们有了乐趣,有了美好,有了平等,有了尊严。红楼女子能接受到包括“诗教”在内的良好教育。元春入宫前自幼系贾母教养,贾府三春也都有专门的塾师,黛玉在进贾府前也有贾雨村做过她的私塾老师,宝钗读书识字较之其兄竟高过十倍。同时,贾府的读书环境和读书氛围为她们提供了良好的诗教环境。此外,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也为她们接受诗歌教育提供了方便,尤其是牡丹亭西厢记等优秀戏曲中的曲词诗句,更能够感染人,形成艺术共鸣。这些均可见当时富贵人家女子的启蒙教育情况。在大观园中,诗教更是无处不在。诗歌是她们的生活方式,也是有趣的学习模式。大观园中五次结诗社;每逢节日庆祝更是

3、要命题限韵写诗,评出魁首。这种结社做诗、联诗赛诗活动,是宝玉和女孩子们经常拿来闲遣时光的游戏。即使是最普通的女孩子香菱也习诗,在黛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导下,几日后便能谈出些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实际上就是诗歌创作中面向现实、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教育过程,对女子诗教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红楼女子因足不出户,其诗词创作往往多是对景物情状的摹写与感慨,如黛玉的桃花行秋窗风雨夕和宝钗的咏海棠忆菊。这些诗作往往表现出女子细腻的内心和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在诗歌风格上,除宝钗的“含蓄浑厚”“温雅沉着”外,整体偏阴柔,如黛玉的葬花吟。在作诗手法上常引用或化用唐人诗句,如黛玉的“青

4、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化用了白居易的“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薛宝钗在牙牌令其四中的“水荇牵风翠带长”引自杜甫的曲江对雨。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指出:“清代学术之盛,为此前所未有,妇女也得沾余泽。”此时期女子教育的内容涉及广泛,以诗词教育最甚。其原因是女子比较感性,诗词的艺术魅力与女性自身的心理特性相契合。据统计,专门收录清代妇女诗集的作品就有多部,可看出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红楼是明清女子诗教一隅。纵观明清之际,虽然正统礼教观念始终压抑着女子的才情 与热情,但是思想进步的大家们,为女子读书而辩护,并亲自任闺塾师,使得越来越多的 女子享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出现了大量以诗才彰显

5、的女子,如有着“林下风者”之誉的黄媛介、江南才女吴藻等,她们著作存世的背后,无疑是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选自刘娜中的女子“诗教”,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有专门的塾师或专人教养是红楼女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最重要的方式。B. 红楼女子的诗教既有贾府读书环境的影响,也有在生活中学习切磋的因素。C. 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依然沿用了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D. 红楼女子的诗作多是对景物情状的摹写与感慨,在诗风上都显阴柔。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香菱在黛玉的教导下几日后便能谈出些体会”,这个例子说明学习交流对

6、女子诗教成长具有促进作用。B. 文章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内容、风格和作诗手法等角度阐述了红楼女子的诗歌创作情况。C. 清代女性诗人频出,妇女诗集大量出现,这是这个时期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重要证据。D. 大观园中,诗教无处不在,文章以红楼女子的诗教典范为例,指向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矛盾。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红楼女子主要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和借鉴前人诗作的方式来提升创作水平。B. 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与女性的心理特性相关,也是女子诗教发展的必然结果。C. 红楼女子摆脱了正统礼教观念的束缚,因而彰显诗才,表现出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D. 明清之际,更多女子享有受

7、教育的权力,得益于思想进步的大家们所做的努力。(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材料一:钟嵘很明显赞美“初发芙蓉”的美。唐代更有了发展。唐初四杰,还继承了六朝之华丽,但已有了一些新鲜空气。经陈子昂到李太白,就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更高的境界。李太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清真”也就是清水出芙蓉的境界。杜甫也有“直取性情真”的诗句。司空图诗品虽也主张雄浑的美,但仍倾向于“清水出芙蓉”的美:“生气远出”,“妙造自然”。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

8、思想情感的境界。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这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清代刘熙载的艺概也认为这两种美应“相济有功”,即形式的美与思想情感的表现结合,要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在内。这条线索,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材料二:常言道:诗无达诂。两千多年来,历代注家对诗经各篇主旨及文义的阐释多有不同。骆玉明表示:“所谓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本身无法直译,一旦用白话文翻译出来就不可避免地损伤原文优美的意境,而读者常常先入为主地去用白话文来理解,这也未免暴

9、殄天物。”作家蒋勋也反对看白话注释的古诗,并认为诗经里的一些篇章是完全不用翻译的。蒋勋说,如氓的白话译文:“流浪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不是真心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与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一比,味道全无。所以,蒋勋说诗是没有办法翻译的。骆玉明认为,诗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元典”。他说,“元典”就是一个民族在它的文化特征形成时期出现的具有标志性的经典,可能这些元典本身非常简单,但后人在学习、阐释、研究这些书时会不断加入一些内容,实际上就是把本民族的核心价值灌注在一些经典当中,这就成为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面貌、塑造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东西。本民族的经典著作,久而久之,

10、就成为了一种信仰,人们彼此依从的不证自明的信仰。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人们在清谈时,一方如拿经典著作里的话来论证的话,对方就会不再辩驳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说诗经“思无邪”,也就是说它的情感表现都是正当的,没有偏邪的东西。诗经是庄重的、从容的、优雅的、本真的,堪称“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摘编自夏学杰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材料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作为体现中华民族集体审美意识精华的中华美学精神,其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最主要途径,也就是文艺审美活动即文艺作品的创作、欣赏和传播。讴歌真善

11、美,鞭挞假恶丑,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为坚实的构成,是中国文学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纵观中外文学史,不论各国作家创作出怎样的文学作品,他们的写作都与本国的文学传统血肉相连,其作品都渗透着本民族的美学精神。正如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脚下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样,作家的文学写作,也很难离开传统美学精神的观照。所以,能够达到高原、高峰的中国文学,应该写出我们伟大民族和平而不保守、中庸而不平庸、深沉而不失热情的性格,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复兴而奋勇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用深沉壮阔的笔触缔造一个内涵丰厚的东方审美王国。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与

12、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导致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出现了某些问题和误区。匡正这方面的偏差,正当其时,也刻不容缓。有人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西式写作”得到了进一步认可与强化。但事实上,以莫言、陈忠实、贾平凹、王安忆、苏童等为代表的当代作家,不仅受到了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更从中华传统美学思想体系中获得了诸多滋养,从而创造了以中国经验为根本的文学硕果。莫言是公认的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所借鉴的作家,但他自己曾多次提到,他的文学创作其实深受自己母亲和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影响,这也构成了他的小说世界的民族骨骼与血肉。没有后者,他的小说可能变得艰涩陌生,难以卒读。比如莫言的檀香刑讲述了清

13、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主义的惨烈斗争,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赵甲、钱丁、孙丙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刑罚文化、官场文化、民间文化的隐性内涵。这三个隐性文化层面反映和折射着民族性格中的某些内在元素。由此而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实,不但不会阻止,反而更加促进新世纪中国作家们做出集体反省,重新反思“当代文学的民族性”“当代文学与文学传统及美学精神的关系”“当代文学如何走向世界”这样的命题。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关涉到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在文艺领域的具体体现,应当成为当代文艺创作的重要遵循。当然,我们不仅需要用文学语言表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而且需要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传统

14、文学革故鼎新,建立新的文学秩序,绘制新的文学版图。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应该有新的创造,从而在世界文学的洪流中创造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的辉煌。(摘编自周思明当代文学与中华美学精神)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与工艺美术境界的雕饰美相比,“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还注重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追求。B. 鉴于历代注家对诗经各篇的主旨和文义见仁见智,可能误导读者,因此有的学者对用白话文翻译诗经持有异议。C. 随着民族核心价值注入,原本全都非常简单的元典成为塑造民族文化面貌、民族精神和灵魂的经典,进而成为一种信仰。D. 中华美

15、学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有赖于文艺审美活动,当代文艺创作应当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重任。5.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3分)A. 将绚烂与平淡的完美融合作为艺术美、人格美的审美标准,高度契合了我们自古以来对玉的有光彩且又含蓄的审美认定。B. 材料一列举了文学史上诸多大家的美学观点,粗略而有代表性地展现了中华美学对艺术形式与思想情感有机融合的追求。C.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传统美学精神继承而走了弯路,现在需要修正偏差回归正途。D. 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应摒弃西方文学思潮影响,注重表现民族精神、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创造体现中国经验的文学硕果。6. 材料三在阐述中国美学精神对本民族作家作品的巨大影响作用时,却以公认深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的莫言为例来加以论证,试结合选文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合理性。(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最后的运动会 日本岛田洋七我在佐贺的第八次运动会临近了。对打算“初中毕业后一定要和母亲一起生活”的我来说,这是在佐贺的最后一次运动会。上初中以后,我每年必定写信给母亲,跟她说:“今年一定要来看我的运动会。”今年我也不抱什么希望地写了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